吳麗紅 王志立
關鍵詞:情志致病;七情;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R27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137-01
情志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等7種情志變化達到一定強度,或持續很長時間,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它是中醫病因學中內傷致病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醫學理論認為,情志因素對疾病的發生起很重要的作用。
1 古代典籍中關于情志致病的記載
有關情志致病的記載源于《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還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后代醫家對情志致病有不同的闡述。如李東垣說:“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陳無擇在《三因及一病癥方論》中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與肢體。”《景岳全書?不寐》中“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臨證指南醫案?癲癇》言“狂由大驚大恐,病在肝膽胃經,三陽并而上升,故火熾而痰涌,心竅為之閉塞,癲由積憂積郁,病在心脾胞絡。”
2 情志致病的病機及常見病癥
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七情致病主要表現在陰陽氣血的變化,并能直接傷及五臟,不同的情志變化可以對各臟有不同的影響。過喜則心神渙散而不藏,出現心神不安、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甚至狂亂等癥;暴怒傷肝,肝氣逆,肝陽升發太過,出現頭暈、脹痛、嘔吐或突發昏迷;長期憂郁惱怒,使肝氣郁結,出現胸悶、太息、脅痛、婦女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過憂則傷肺,肺氣郁而不行,悶悶不樂,久之傷脾,出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過悲則傷肺,肺主氣,肺傷則氣消,可以出現面色慘淡、神氣不足、意志消沉;過恐則傷腎,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出現二便失禁,遺精等癥;過驚則氣亂,神氣被擾,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情緒不寧,甚至錯亂。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同一情志變化可以影響不同臟腑氣機,不同情志也常同時存在致病。如暴怒傷肝,肝氣橫逆乘脾胃,可以出現嘔吐、胃痛、腹痛、泄瀉。悲和憂,日久可以傷脾耗神,并可以與思同時致病,而思則近似于抑郁情緒,抑郁這種消極情緒是臨床最常見的致病心理因素之一,抑郁情緒的持續可以造成心神平衡機制的紊亂而誘發各種軀體癥狀及多種心神疾病。
3 情志致病的特點
七情是人體正常思維活動所表現的精神狀態,情志刺激只有達到一定強度或持續很長時間才可致病。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喜有利于健康,怒只要是一時性,也不會影響健康。
情志致病與年齡、性別有關。同一事物,由于人的年齡、性別不同,生活經歷、思維方式不同,對該事物引起情志刺激的承受力也不同。女性情感脆弱、細膩,易憂郁、悲傷、思慮;男性感情粗獷,性格豪放、剛直,多大怒大喜;嬰幼兒多驚恐;青壯年易怒、狂喜;老年人易憂郁、思慮、孤獨[1]。
情志一般是作為誘因導致疾病的發生與加重。如高血壓患者,平時血壓平穩,若遇事生氣惱怒,則血壓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昏倒,誘發腦卒中。冠心病患者,也可因情志變化誘發心絞痛發作。
4 情志因素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
在醫學科學發達的今天,對情志致病也十分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假如情致異常變化——暴怒、憂郁、煩躁、精神過度緊張等,與自然環境不相適應,就會使生理機能發生紊亂,從而引起疾病。
如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愈合在受到精神刺激時,潰瘍容易復發或發生并發癥[2]。過度緊張、恐懼、憂慮可導致中樞神經與丘腦之間功能失調,并通過丘腦下部—垂體—卵巢軸使排卵功能障礙,影響卵泡功能成熟,導致閉經[3]。高血壓病、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發生均與情志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情志刺激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藥物、手術、理療、放療的同時,結合心理治療,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積極的生活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才有利于恢復健康。另外,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的學習、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由此導致的心身疾病也逐漸增多。所以我們應該調攝精神,增強正氣,從而預防疾病。正如《內經》中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參考文獻:
[1] 陳桂芳,耿惠君.慢性肝炎、肝癌的情志護理[J].河北中醫,2001,23(1):54.
[2] 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衛生出版社,2001.
[3] 鄭懷美.婦產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陳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