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寰
摘 要: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相當于中醫的“未病”,雖然達不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干擾了一部分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調適得當,亞健康狀態可以向健康方向發展。從中醫病因學的角度對亞健康狀態的易感因素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預防調適的方法,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關鍵詞:病因學;亞健康;易感因素
中圖分類號:R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138-02
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也稱為第三狀態,主要表現為疲勞、納呆、乏力、周身不適等癥狀,而現代理化檢查卻大致正常。亞健康狀態如果調適得當可以恢復到健康,如果繼續接觸易感因素則向疾病方向發展,相當于中醫“未病”階段。亞健康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從中醫病因學探討亞健康狀態的易感因素及相應的預防調適方法。
1 亞健康狀態的易感因素
由于亞健康狀態不是疾病,故其產生的原因即為易感因素。易感因素與病因有相似性,但嚴重程度較為輕微。中醫病因學認為病因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內傷病因、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及外傷等其它病因。其中,與亞健康狀態相關的是外感和內傷兩種易感因素。
1.1 外感六淫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正常的六氣對人體并沒有害處,但當氣候太過或異常時則成為致病因素。《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绷皻馇忠u人體與季節有關,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端貑?生氣通天論》曰:“是以春傷于風……夏傷于暑……秋傷于濕……冬傷于寒……四時之氣,更傷五藏?!绷才c地域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東方生風……南方生熱……西方生燥……北方生寒”,提出北方多感受寒邪、燥邪,南方多感受熱邪、濕邪。現代人如果久居潮濕環境多感受濕邪,常在空調環境中多感受寒邪、燥邪。
1.2 飲食失宜
主要包括飲食不節和飲食偏嗜。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平時三餐不定時,又應酬聚會,暴飲暴食,容易產生一系列以消化系統功能失調為主的表現。《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逼⑽笧楹筇熘?氣血生化之源,飲食過多,停滯于胃內,使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減弱,出現腹脹、噯腐吞酸等;脾失健運則后天水谷化生不足,出現納呆、便溏等,日久則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神疲乏力等全身表現。另外,對五味的偏嗜,對人體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嗜食肥甘厚味,則生痰濕;嗜食辛辣,則生內熱;嗜食冷飲,則傷正氣;嗜食煙酒,則生濕熱。
1.3 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的太過和異常皆可引起臟腑氣機失調?!端貑?舉痛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逼咔榈淖兓部梢灾苯觽皟扰K?!端貑?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彪S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大量體力勞動交由機器完成,而人類多進行腦力勞動,思慮過久,容易損傷脾胃,出現脘腹脹悶不適,納呆、便溏等癥狀。再加上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增大,自我要求高,惱怒傷肝,肝郁脾虛,進一步損傷脾胃,從而出現脅肋脹痛、煩躁易怒、善太息、梅核氣,婦女則出現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
1.4 勞逸失度
由于人們平時工作強度大,加班加點已成為家常便飯,導致過度勞力、勞神,《素問?舉痛論》謂“勞則氣耗”;而一到節假日則睡到中午,導致“久臥則傷氣”。長此以往,必然造成氣虛,出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婦女則出現月經不調,經行量多色淺。
2 預防調適
上述易感因素的存在,不一定會使人產生不適。因為疾病的發生與否,不但與致病因素密切相關,更取決于人體正氣的盛衰。如《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人體正氣強盛,就能抵抗這些易感因素,不會變生不適,也就是《素問?刺法論》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得以侵犯人體,正是由于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為了避免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必須重視日常的調適,固護人體的正氣,遠離易感因素。
2.1 抵御外邪
在日常調養中,應當順應四時,避免四時不正邪氣的侵襲,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外,順時攝養是中醫養生的重要方法,除了“起居有?!?避免熬夜,還可按照四時的陰陽來進行調養,增強機體的調節能力。《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認為春夏時節,陽氣逐漸增加,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養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萬物收藏,陰氣漸長,因此要注意養收藏之氣,即養陰。
2.2 節制飲食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食飲有節”。應當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饑飽失常。還要注意“謹和五味”,不可過食肥甘厚味,過食辛辣刺激,嗜食煙酒,嗜食煎炸燒烤。20世紀80年代美國農業部曾提出健康飲食金字塔,后來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專家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健康飲食金字塔,包括在大部分進餐中的全麥食品、大量的蔬菜和水果、每日1到3次的魚、禽、蛋、堅果和帶殼豆、奶制品和代用鈣及多種維生素,小心使用紅肉和奶油,慎用大米、白面包、土豆、意大利通心粉、甜品及適量的酒精類。
2.3 調暢情志
如今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增大,對人體無疑是不良的刺激?!端貑?上古天真論篇》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愉快的心情,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保持心境安寧,適當減負,避免過度的精神刺激。
2.4 勞逸結合
長時間連續工作和過度的安逸對人體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工作與休息娛樂相結合,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讓人身心愉快,同時避免對人體的過度刺激,使正氣不致虛弱而招致不適。
2.5 適當運動
《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提出養生的方法之一是“合于術數”。進行適當的運動,堅持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四肢筋骨,有助于強壯骨骼肌肉,促進氣血循環,從而增強體質。
綜上所述,亞健康狀態的易感因素從中醫病因學來看主要有外感六淫、飲食失宜、七情內傷和勞逸失度,在日常調適中,為了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及將亞健康狀態糾正至健康狀態,我們應針對性地從易感因素上進行預防,以助于減少亞健康人群。
(責任編輯:曾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