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華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溫州發展產業集群、壯大民營經濟的經濟模式,再度引人注目。溫州模式在擴大就業渠道、促進就業、拉動內需、保持增長等方面有特殊功效,對貴陽市應對金融危機有著特別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溫州經濟與貴陽的比較
溫州市總面積為22784平方公里,轄3區2市6縣。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424.3億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735元。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53.2%、43.8%。財政總收入33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0.1億元,分別增長15.9%和14.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469元,分別增長9%和102%。城鎮登記失業率2.5%。
貴陽市總面積為8034平方公里,轄1市3縣6區。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8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1%,人均22735元。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8%、47%、47.2%。財政總收入224.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9.1億元,分別增長18.9%、17.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3816.8元和4817.8元,分別憎長8.1%、17.8%。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上。
兩市相比,差距較大。溫州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分別是貴陽的3倍、1.5倍、1.9倍和2倍。城鎮登記失業率只為貴陽的55%。溫州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溫州模式”。
二、溫州經濟模式的運行與實效
溫州模式。也叫“溫州經濟格局”、“溫州發展路子”。其實質就是溫州人的思維模式,是溫州人的創業精神。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獨特模式。體現在溫州人“敢為人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精神。
(一)溫州經濟模式的運行
溫州經濟模式的運行十分獨特。一是“小題大做”。溫州經濟有著“小商品大市場、小配件大配套、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協作、小資本大集聚”的特點。在溫州,往往一個村或鄰近的幾個村是某一種或某一類產品的產銷小基地,一個鎮或鄰近的幾個鎮是某一種或某一類產業的產銷大基地。溫州這種區域性集群經濟,具有高度的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產業體系,形成了溫州企業的群體規模、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和品牌的集聚優勢。這種優勢最終體現為成本優勢、價格優勢和競爭優勢。二是“無中生有”。溫州可利用的人才、技術及自然資源非常少,人均擁有土地少,國家對溫州投資也很少。但溫州人的創造精神能夠做到“無中生有”。溫州的水頭鎮、郭溪鎮,沒有什么畜牧業,卻成了全國最大的豬皮革、牛皮革生產基地,被稱為溫州發展中的“零資源”現象。溫州企業沒有技術、人才,就花巨資到全國各地千方百計招才引智,這是他們“無中生有”的智慧之源。
(二)溫州模式的成效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溫州經濟格局不斷得到創新和優化,成效明顯。一是民營經濟發展快、比重大。2007年溫州共有個體工商109032戶,民營企業31400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5966戶,私營企業16447戶。民營工業企業數量占全市企業總數的98.8%,實現工業總產值4735.6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5.7%。全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6480家,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641家。二是塊狀經濟優勢明顯。溫州已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塊狀經濟,基本上已形成了以區域為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名牌產品或強勢企業為龍頭,眾多中小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實行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格局。在一定區域內相對集中生產同類產品或系列產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區域產業鏈。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和專業生產基地崛起,企業的群體規模、品牌效應,更具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2007年,已擁有80個中國馳名商標,38個中國名牌產品,157個國家免檢產品,獲得34個“國”字號生產基地稱號,17家企業集團躋身中國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三是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2007年,新建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10個,創建特色產業強鎮16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僅2007年就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8家,全市累計達到134家,其中超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達到20家。農村新型合作經濟“三位一體”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15家,其中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9l家,新認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
(三)溫州模式面臨的缺陷
“溫州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溫州經濟的發展雖推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但還是受到市場發展不足及不完善的約束。例如,溫州經濟在較長時間里缺乏正規金融的支持,為滿足融資需求,通過非正規的融資渠道融資,成本高,風險大,也曾發生過一些嚴重問題。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所受的沖擊也很大。二是“溫州模式”吸引大量農民卷入到創業的洪流中,但這些溫州早期創業的老板大多文化素質不高。在全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后,以及市場越來越對外開放,早期創業的溫州老板將面臨被市場排斥風險。三是“溫州模式”下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家族企業,盡管家族企業有其優越的地方,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溫州的企業制度仍面臨著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問題。
三、溫州模式對貴陽經濟發展的啟示和建議
貴陽經濟落后于溫州的原因很多,如地理位置、歷史條件、國家政策的傾斜等,但歸根到底是認識上的差距和行動上的差距。貴陽要依托省會城市的優勢,創造條件,引進和培育產業集群,壯大民營經濟。
(一)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溫州模式”就是放手讓大家去干,讓人的積極性和才能發揮出來。抓住了別人抓不住的機會,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市場。市場經濟能最大的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把所有人的聰明才智都調動起來。溫州不是政府在做公司做企業。而是政府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
當前,我們產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實轉變觀念,本著“招商、親商、愛商、富商”的原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資政策與措施。二是在財政體制、審批制度改革、市場準人、融資環境、法律保護等方面給予在貴陽落戶的商家以最大優惠,并在稅收上實施政策扶持,讓利于業主。三是建立健全服務機構,完善服務職能,簡化辦事程序。在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走“特區模式”路子。實施好“封閉式”管理,“一站式”代辦服務。“保姆式”支持企業發展。
(二)產業分工細化。產品生產配套
產業細化出市場。“溫州模式”是利用規模化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各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其精髓是產、供、銷各個環節的充分細分。緊密配合。細化了產業。就細化投資,降低了技術要求,拉伸了產業鏈條,拓寬了市場,有效地解決了投資少、技術含量低、市場小的問題,還能夠拉動千家萬戶興辦家庭企業。據考察,溫州有幾千家企業做摩托車,所謂的企業,其實就是夫妻店。他們的思路是把摩托車拆開,一家做一個零件,合起來就是一個摩托車。這樣的生產,投資少,生產環節單一,程序簡單,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做這樣小企業的老板并不難。因此,文化素質不高的人在溫州也能當老板,而且很多。政府要從政策、服務等多方面提供扶持,要鼓勵集體創業,集體分工,合力打造規模經濟,創造規模效益。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努力發掘出民間的力量。政府要加大創業指導和支持力度,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促使全市居民基本實現由靠勞力掙錢到靠智力、資金、技術賺錢的轉變,要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引導他們細化產業,細化生產,造就一批批農民老板和業主。
(三)引進和培育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化就是最好的投資環境。溫州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關聯度極高。經營活動也十分生動有效。在溫州有幾千家企業搞紡織,幾千家企業織布。織出的布根本不用愁銷路,有人會幫著賣。因為旁邊就有一個專門賣布的市場,幾千人賣布。織布的就專織布,織布里的原料哪來?旁邊就有幾百家企業專門從事紡織原料生產、銷售的。如果需要印染,不遠處就有幾十家企業專門搞印染,印染的質量十分過硬。織布需要紡織機械,旁邊就有幾百家專門生產機械的企業。所有的企業都在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這種形成產業鏈的產業群,就是“產業集群”。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生產幾乎實現了“傻瓜操作”。
當前,貴陽還沒有一個產業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產業鏈。這就要求每一個企業都是—個全能機構。既要搞采購,又要搞生產。還要跑銷售。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養一個采購部,養一個銷售部。而所在這些部門和人員非但不能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卻在大大增加企業生存成本,大大消減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溫州的經驗表明。“產業集群”是最好的投資環境。因此,我們要抓住“企業西移”、“產業西移”的歷史性機遇,以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為洼地,以民營企業為主體,注重引進和培育產業集群。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