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麗
摘要: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易致細菌入侵繼發切口感染}及時預防和處理切口脂防液化能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痛苦,降低醫療費用。對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護理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腹部手術;切口肪液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5-0151-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2009年2月,于我院行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齡25-68歲,平均49.3歲。包括膽囊手術15例,闌尾切除術9例,腹股溝手術7例,卵巢腫瘤切除術1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肥胖8例。切口脂肪液化發生于手術后3-15d,平均4.9d。切口無裂開17例,切口裂開26例。
1.2切口脂肪液化表現
腹部手術后切口外觀無紅腫,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敷料為淡黃色滲液濕染,皮下觸診有波動感,體溫和白細胞計數正常。擠壓、穿刺或撐開切口,常有漂浮脂肪滴及壞死組織。
2結果
本組病例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后,切口滲液消失,創面有新鮮肉芽組織生長,時間為3-8d;切口愈合時間為8-19d,所有患者均未發生院內感染。
3護理
3.1常規護理
①每日嚴格觀察切口情況,注意局部皮膚顏色及傷口的滲出量,根據切口敷料的清潔情況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切口敷料清潔,減少切口污染等不良因素。注意切口張力是否增加,特別加強對肥胖、營養不良、糖尿病患者的觀察;②指導協助患者做咳嗽、翻身、解大便等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注意保護切口;半臥位或半坐臥位可減輕腹壁張力,有利于切口愈合,協助患者采取多種體位交替,以半臥位或半坐臥位為主;③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進食能力、消化吸收情況制定進食計劃,保證傷口愈合期蛋白質、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攝入;④發現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開等情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2心理護理
一旦出現切口滲液,患者及家屬容易出現緊張、恐懼、情緒焦慮等負面情緒。此時護士一定要耐心熱情,及時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講解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療護理方法等,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患者,鼓勵患者樹立信心,并認真傾聽患者訴說,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解決患者各種合理需求。每次換藥時將切口好轉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患者和家屬,減輕其恐懼心理,增強治療信心,積極配合,促進康復。
3.3個性化護理
根據切口愈合情況及滲液多少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案。滲液較少且切口未裂開,無需拆除縫線,只需擠壓切口滲液,用0.5%碘伏消毒后,更換敷料、包扎,保持切口干燥,隔日換藥1次,直到無滲液為止;滲液較多且切口裂開小,只需剪去1-2根縫線,常規0.5%碘伏消毒切口,傷口內置少許鹽水紗條或呋喃西林紗條引流,通過換藥即可使切口愈合,此時不必敞開傷口,避免延長傷口愈合時間。當切口裂開較大時,由于滲液很多,應及時拆除裂口處縫線,敞開傷口,充分引流,用鹽水紗條或呋喃西林紗條濕敷,以蝶形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
4討論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易致細菌入侵繼發切口感染,所以及時預防和處理切口脂肪液化極為重要。切口脂肪液化的及早發現和恰當處理,能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痛苦,降低醫療費用,緩減醫療糾紛。迄今為止,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根據文獻報道以及筆者的推測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體形肥胖者,手術中的損傷易造成脂肪組織缺血,引發無菌性壞死,以致于產生滲液,影響傷口愈合;②高頻電刀的使用,當高頻電刀切開組織時,產生的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熱損傷而發生變性;③止血不止、滲血、血腫、未縫合造成死腔,脂肪液化壞死;④患者的貧血、低蛋白血癥、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異常等情況也會造成傷口愈合不佳。因此,對于腹部手術之后患者,特別是肥胖患者,一定要積極注意觀察,早期發現,并采取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措施。一旦發生切口脂肪液化,護士在做好一般性護理的同時,要針對患者傷口液化的程度選擇個性化護理方案,并及時與醫生聯系,給予正確的局部處理,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及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促進傷口愈合。本院43例出現傷口液化的患者中,因采用護理方法及時有效,無1例發生院內感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陳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