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煜
【關鍵詞】副刊 時效性 策劃性
我自2004年初開始擔任《江淮時報》的副刊編輯以來,清早點開副刊的電子郵箱搜尋新近投稿,是每日必備的功課。但總會發現,文學愛好者的稿件如汗牛充棟般地塞滿了信箱。但是,并不是稿件量越多,可選的稿件就多。在和別報的副刊編輯交流中,我們形成一種共識:即許多副刊作者的作品大都內容單一、文學性不強、脫離實際。假如隨便選幾篇就編發出來,分量不夠,且影響整版質量。長此以往下去,只會讓手下的副刊園地成為“死水一潭”。如何讓副刊能夠活躍起來,以情感人?筆者認為抓時效性和策劃性,才能給副刊版面帶來新鮮和活力。
一、時效性:副刊生命力的源泉
報紙副刊不同于純文學刊物,也不同于娛樂雜志。報紙是新聞紙,報紙副刊必須具備一定的新聞性,是新聞性的副刊。報業競爭越激烈,讀者對報紙副刊的要求越苛刻,因此副刊較之以往應該更加熱切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更加敏銳地捕捉現實生活的發展軌跡,更加深入地觀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并更快捷地展示于報端。
我們認為好的報紙文學作品副刊版的宗旨是刊登各種體裁、內容豐富的文學作品,來反映我們社會的狀態和人的精神面貌,給報紙的廣大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選稿的理由絕不是閉門所作的吟詩作詞及風花雪月。與正刊一樣,副刊也有引導輿論的功能,應在一定程度上圍繞當前的熱點來辦,不能游離于新聞之外。事實上,一件兼具思想性和文字觀賞性的好副刊作品必然是當前熱點或重大新聞的延伸,副刊編輯在稿件的時效性方面做好了,做足了,不但不會影響或削弱報紙的新聞性,反而因其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增強了前面新聞版的沖擊力。如果說,大部分新聞版面標志著報紙的廣度,那么,副刊則更多地代表著報紙的深度,新聞加副刊,廣度加深度則會形成報紙的高度,提升報紙的知名度。
震驚世界的汶川地震期間,全國的新聞媒體眾志成城。如果說透過各種媒體的新聞追蹤報道讓我們在第一時間獲悉整個災情和救援工作的進展,了解了無數震撼人心的瞬間,無數人的愛心奉獻,那么在此次大戰役中,各家報紙的副刊在這場特殊的新聞攻堅戰中,也以出色的表現為世人矚目。
眾多報紙的副刊以新聞性和文學性結合的方式體現了文藝性副刊的藝術感染力,真實地呈現了一顆顆中國心在非常時期的心潮起伏:痛苦與憂傷,堅定與頑強,團結與奉獻,互助與關愛,讓世界看到了無數中國心閃爍出愛的光輝,讓世界感到了無數中國人溫暖的摯愛真情。如果說,深入采訪災區的日日夜夜是難忘的,那么緊貼新聞脈動組稿的副刊編輯的日日夜夜也是難忘的。在大災面前,前方的記者和副刊的編輯共同完成著聚焦人的命運、頌揚人性光輝的時代使命。
眾多報紙的副刊以新聞性和文學性結合的方式體現了文藝性副刊的藝術感染力,真實地呈現了中國普通老百姓在面對災難時的最真實的情感流露,讓世界看到了無數中國心閃爍出愛的光輝,讓世界感到了無數中國人溫暖的摯愛真情。有一首感動了許多人的長篇詩《孩子,請你緊握媽媽的手》即是一個鮮明的特例。它是當時副刊作品中的佼佼者之一,作者感情真摯細膩,感動了許多人。時至今日,許多人仍能記憶猶新,背上其中的幾句。
二、策劃性:發揮編輯主觀能動性
在一個多元的社會,各家報紙的副刊應該形成自己的標志性形態。高雅的與通俗的,軟性的與硬性的,俏皮的與嚴肅的,精神性的與實用性的等。副刊要有對現代思想價值觀念的關注,要反映當代文化多樣性的追求,要貼近當代讀者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如何體現以上的形態,這就必須有人在幕后操作引導,這即是筆者所認為的“策劃”。
策劃活動最能體現一張現代報紙的創新思維,不僅要有好的策劃資源,還要有好的策劃藝術。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事,說出別人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運作出別人想做而做不出來的副刊版面;從構思、設計到開發這一系列步驟,將朦朧的構想變成清晰的程序;捕捉隨時隨地“流動”于自己身邊的資源,使其成為報紙上受讀者歡迎的副刊主題,才能增強其可讀性和吸引力。再者,各類報紙有各類特定的讀者群,副刊的任務是要以優質的稿件“以情感人”,抓住他們的所喜所關注;“以情感人”,抓住他們的眼球,試圖引起他們的共鳴。
2008年恰好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十年。《江淮時報》作為為安徽省政協委員服務的報紙,配合新聞版,副刊版做了一組《委員眼中的三十年》大型圖文征集,以委員口述、鏡頭等圖文并茂的形式完成一組感性的、平凡人眼中的巨變。見微知著,這組成功的副刊作品,再次印證了副刊的時效性與策劃性并重,成就高水平副刊的成功實例。另外,政協委員中人才濟濟,文人雅士們興趣高雅,我們針對此特征,通過和政協的書畫社聯系,他們以主題的形式,策劃各類書畫展,我們的副刊及時跟進,以主題為形式地開展委員書畫作品巡展,這一陽春白雪的形式滿足了政協委員這一文化層次高的人群的審美需求,也成為《江淮時報》副刊版有別于其他都市報副刊的一個特點與特色。
三、如何將時效性和策劃結合
隨著社會的變化,作為傳達先進文化的一塊重要陣地,副刊除了堅守應有的文化品位外,還要擔起正確引導社會文化潮流、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讀者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責任。這就要求副刊適應變化,與時代同行,大膽創新,要加強策劃,加強新聞性,并將這兩種元素相糅合,貫穿于整個編輯思路中,要把重大話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探討的問題。開拓視野,擴大領域。在寫作體裁、題材范圍及關注社會問題的寬廣度上大膽探索,才能在求新求變中創出自己的副刊品牌。
筆者認為,在策劃系列副刊時,最終還得依賴廣大普通作者的得力配合才能完成,所以文學副刊編輯在組織稿源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求文學副刊編輯必須關心時事新聞,吃透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熟悉當前中心工作。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把“尺”,策劃選題時才能掌握“度”。二是要求文學副刊編輯熟悉本市作者的寫作特性和寫作動態。沒有一個較為龐大的作者隊伍,就不能保證策劃意圖的落實,更不能保證作品的質量。三是要求文學副刊編輯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要求副刊編輯做“幕后英雄”,甘為人梯,這是最起碼的職業要求。強化副刊策劃意識,更要求副刊編輯有較強的服務意識,這種服務主要是通過為作者服務來為讀者服務。■
(作者單位:江淮時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