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麗萍
【摘要】易地采訪由于客觀條件的不同,存在一些特殊的創作規律。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對異地采訪的特殊創作規律進行一些探析和梳理。
【關鍵詞】易地采訪 海外訴求 創作特點 求新求異
眾所周知,央視海外中心易地采訪活動開展已二十余年。各地政府利用央視四套對海外播出的平臺,將所轄之地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全方位宣傳報道,這種投資少,見效快、借船出海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對外宣傳效益。易地采訪活動也因此長盛不衰,成為央視海外中心的一個活動品牌。
易地采訪對節目形式、采訪制作時間、選題內容、播出評獎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在到達采訪地之后抽簽決定選題,五天完成采訪、拍攝,返回作者單位完成一部20分鐘左右的紀錄片。這些硬性規定對各臺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嚴格、公正的業務考核,是一次水平能力的較量,也是一次綜合素質的大比拼。這種短平快的創作,有別于常規的創作,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采訪之異
創作人員都知道,周密、深入、扎實的前期準備關乎一個片子的成敗,只有事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較好地實現創作意圖。而在陌生環境中進行的易地采訪,又必須在規定的短時間里完成規定動作,這使得創作程序有別于常規紀錄片拍攝。編導必須以更加敏銳的觀察力,緊盯著與選題相關的人、事、將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細節,迅速地與宣傳立意對應思考,進行取舍,果斷拍攝。
紀錄片選題的確定常常是因為一個人或事件,感動我們、吸引我們,產生表達的沖動,在這種創作欲望中了解、采訪、整理思路、確定立意再開機拍攝。這樣的創作程序,是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過程。而易地采訪活動不同,它的選題是由主辦方確定的,而且拍攝規定時間短,記者幾乎是抽到選題就得開機。對內容的了解,僅限于主辦單位提供的文字資料,難以在短時間做到成竹在胸。易地采訪創作帶有一定即興創作特點。
其次,主辦單位提供的資料,從當地歷史發展沿革、社會變化到具體選題內容都有介紹,宣傳思想十分明確。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于這些信息,這些當地宣傳部門撰稿者的視角有局限性,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固有的思維定勢,產生了久居蘭室不聞其香的審美疲勞。跟著他們的“指路牌”拍攝,會限制思路,束縛手腳。必須跳出這堆文字,深入采訪,另尋蹊徑,挖掘文字背后的人和事,轉變直白的宣傳方式,將宣傳理念潛藏于故事之中。這個過程可能會踏破鐵鞋,但只要尋他百度,終會柳暗花明。
再次,易地采訪主辦單位的訴求對象是海外受眾,而海外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不同,欣賞習慣也會有別于國內觀眾。所以,在宣傳手段、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都要從內外有別的角度來選擇,避免總結報告那種只講宣傳理念而不講宣傳效果的做法,在對海外播出的節目中要做到思想蘊而不露,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才是外宣的最高追求。
二、求新求異
易地采訪選題多為反映改革發展成就和當地資源風光。將宣傳成就、贊美風光與當地人文結合起來,以人文關懷的普世性主題介入,是易地采訪的基本思路。人是社會的縮影,對人生存狀態的關注、對命運關注是沒有國度的,也不受政治文化經濟影響,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自然表現。通過鏡頭前人們社會生活中自然狀態的捕捉,由一個個真實、普通、鮮活的人物來體現宣傳理念,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對外宣傳技巧。觀眾首先要被節目吸引,才談得上對宣傳內容的接受,也才會在節目中進行分析判斷,并確立自己對該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印象和態度。紀錄片故事化敘事,也是國內目前興起的表現手法。如今電視觀眾已經進入看電視故事時代,電視媒體的敘事之風,仍舊紅紅火火、方興未艾。如何鋪陳謀篇、設置懸念、安排情節,生動敘述是對編導功力的最終考驗。美國媒體評論家赫曼·G·溫伯格認為:“敘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同樣一個故事,能講好,也能講糟。有人能把故事講得娓娓動聽,更有人能把它講得十分精彩。這取決于講故事的人是誰。”求新求異是易地采訪的最大亮點,也是節目內容表現的要求。各地選題,幾乎都是當地記者曾多次拍攝過的內容,之所以用外地記者重拍這些“舊”內容,目的是利用外地記者對陌生環境的新鮮感、好奇感,改變屬地記者固有的視角,以新的角度、新視點來表現舊的內容。因此,我們要用開放性的思維去觀照特定的主題,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詮釋事物,帶著自己的感覺、看法打量對方,抓住感動自己、吸引自己的內容,尋找出新穎獨特的視角。
筆者在參加重慶直轄十周年異地采訪活動中,抽到的選題是《十里汽車城》,同時拍攝該選題的還有臺灣東森電視臺和加拿大華語電視臺。三家電視臺同時拍攝一個選題,我們的壓力不言而喻。汽車城內容在之前的舉辦的易地采訪活動中,央視記者就親自拍過,重慶本地電視臺也曾進行多次報道,這個反復拍攝的選題,要在短暫的時間里拍出新意難度可想而知。我們調整思路,將集中在汽車城的注意力轉移出來,以開闊的視野觀察山城汽車工業發展,從城、人、車的關系中尋找突破口。我們在網絡上發現了這樣一位人物。他不是汽車城中之人,是重慶民間汽車模型收藏者,一位自己至今沒有開上汽車,但家中停放幾百輛世界各地汽車模型的汽車發燒友——重慶汽車外銷運營汽車公司的調度員,他是重慶汽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見證者。另一位人物是60歲開始實現汽車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力帆520轎車生產廠掌門人尹明善。通過我們與兩人的交往對話,帶出了他們與車相關的故事,從不同角度體現了重慶汽車工業發展狀況,表現了重慶人倔強、執著的性格和深沉的愛國情懷,從一個視角展現了重慶乃至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該片角度有別于以前任何一次反映汽車城的報道,跳出了以汽車城就事說事的局限,由人及車的主題介入,故事化的敘述,得到了央視和當地的好評。
三、特色鮮明
易地采訪活動面向海外觀眾,在一段時間對一個地區進行全景式集中報道,大量具有當地符號意義的畫面都會在節目中展現,如當地的歷史遺跡、代表性景觀,標志性建筑、個性化生活方式等等,地方特色豐富多彩。但在方言——這個最具地域特點表現上還未引起充分重視。本人以為,易地采訪節目定位在海外,更多的觀眾是客居他鄉華人、華僑,他們對鄉音的親切感是十分強烈的,所以應該重視方言的運用。世界語言豐富多彩,不同地域的方言更是千姿百態。方言是地域的最大特色,也是最鮮明的地域符號,在對外宣傳電視片中,它感召著海外華人,加強了外宣片親和力,吸引力。
語言是根植于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蘊含了豐富的地方人文內涵。正如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所說:“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盧浮宮。”海外移民為了生存與發展,客居它鄉,卻始終不忘自己傳承的根系。他們在自己祖祖輩輩熟知的語音中感受故土家園的氛圍,鄉音產生的親和力,凝聚力,源于共同的文化認同。因此,在外宣片的采訪中,不必苛求所有被采訪者講普通話,尤其是對那些一邊想著普通話正確的吐字發音,一邊思考講話內容的人來說,不如讓他們直接用方言,表達更輕松、自然、流暢。紀錄片《擺擺解放碑》濃郁的重慶方言配音,將重慶人的堅毅、果敢、頑強、幽默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樣,在貴陽易地采訪專題片《黔之靈——黔靈山的故事》中,幾個主要人物采訪均以方言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尤其是104歲的老人在回憶貴陽的老建筑四城八廓,感慨城市變遷的時候,方言成為了一種城市文化表情,傳達了老人內心深處對家鄉的眷念。
總之,易地采訪是一次提高自己采訪能力,客觀檢驗自己業務能力的機會。本文結合自身實踐,分析總結了上述異地采訪的一些特殊規律,希望能起拋磚引玉之效,以期提高電視易地采訪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①田軍主 編《陌生的誘惑—全國電視易地采訪文集》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②程世平 張雪山《四川客家方言與亞文化圈研究》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1229傳播學論壇
③劉超琦 張志偉 杜少芳 《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再認識》中國教育再現http://eol.cn
(作者單位: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