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卉
【摘要】媒介的發展與變遷深刻地影響與改變著人類的傳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音樂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傳播,而傳播媒介的發展必然對音樂傳播產生巨大作用。樂譜與音樂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文字與口語的關系,本文從文字的創造出發,觀察樂譜的發明對音樂傳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關鍵詞】人類傳播 音樂 文字 樂譜
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前的蘇美人(Sumer)已經開始使用文字。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了不起的智慧,我們對事物進行描述和定義,原來一片混沌的世界在我們眼前變得清晰了,變得有條理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名稱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歸納和分析,從中把握它們的性質和規律。①語言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人類思維的深化和擴展。維特根斯坦說,語言并不是萬能的,對于很多“不可說”的內容我們只能通過如肢體動作、繪畫、雕刻、建筑、戲劇等其它的方式“顯示”。而音樂就是在人與人出于彼此之間思想感情溝通的急切需要下產生的。因為音樂似乎比言辭更容易觸動人們的情懷,并得到人們全身心的回應。音樂是早于語言的人類最古老的交流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是信息傳播的形態之一,它的歷史與人類發聲器官演變進化的歷史同樣久遠。
傳播是音樂存在的前提
音樂是一門聲音藝術,無論是當今唾手可得的MP3,還是古老的山歌對唱,抑或人只是獨自在家中哼了一首歌,所有這些都是音樂的傳播與接受,都離不開傳播。音樂與傳播如影隨形。我國音樂社會學家曾遂今就此明確寫道:“任何音樂現象,離不開音樂傳播?!伺c人之間的音樂關系,是一種音樂的傳播關系?!雹谝魳返拇嬖谑且砸魳返膫鞑榍疤釛l件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模仿傳播的定義將音樂傳播定義為:音樂信息的傳遞或音樂信息系統的運行。傳播技術直接影響人類傳播活動的發展,也是人類音樂傳播活動的主要動力之一。
音樂的口頭傳播時代
在人類傳播史上,人們依靠口頭傳播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口語和音樂同為聲音傳播符號。人類開口發聲伊始,聲音含混不清,那究竟是在說話還是歌唱無法說清。人類早期的音樂傳播形態,僅僅限于傳受雙方最基本的行為以及雙方之間的關系與距離。在這種傳播模式中,傳受雙方之間口口相傳,除了傳送的空氣媒介外沒有任何智力媒體的介入。而民歌和山歌則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的音樂形式。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提煉。音樂的基本傳播方式是口傳心授,傳播者憑借唱奏、彈奏,學習者憑借聽覺和記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易變性。在音樂傳播的原始形態中,人們的旋律創作,體現的是一種單純創作的激情與情感思維。在橫向的傳播情景中,人們很容易根據時間場景和節日的需要,隨意將歌曲的旋律節奏進行改動。歷史縱向的傳授過程里,這樣口傳心授、隨感而發的音樂形式也很容易就在不斷的變化和有限的記憶力中失傳和變調。
音樂的樂譜傳播時代
公元前3500年,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出現了。文字是人類傳播發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這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文字傳播時期,翻開了人類傳播史的新一頁。就像文字的發明在人類史中的意義一樣,記譜法在人類音樂傳播史上是一件跨時代的偉大發明。記譜法是人們發明的一種獨立于文字之外,專門用來記錄音樂旋律的方法。它的出現終于使人們能夠把音樂這門時間的、聽覺的、動態的藝術,轉換成為可記載、可保存、可視的靜態符號,并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和流傳。
在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創造了各種記譜法,在中國有文字譜(如工尺譜)、古琴的減字譜;在西方有紐姆譜、管風琴譜和魯特琴譜,在日本有點子譜。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是更為先進和科學的五線譜。在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還用方便實用的簡譜。由于樂譜的出現,音樂傳播過程的口頭接力消失了。音樂創作者優美的旋律以音符的形式準確地記錄下來,從而使音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和地域;無論何時何地,人們可以將樂譜“解讀”。從而還原出原創的音樂。在旋律創作中,樂譜的出現克服了創作者在以往創作構思中的遺忘性,從而使創作過程進入程序化、條理化。在樂譜傳播條件下的旋律創作中,必然導致人們在旋律創作上的一種新思維方式。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使旋律的構思和創作較之山歌的感性思維更加理智、成熟和專業化。
樂譜對于音樂的意義如同文字對于語言。人類文字傳播時期,相對應在音樂領域就是樂譜傳播時期,盡管樂譜的出現比文字晚得多。記譜法產生的原因同文字一樣,都是人們為了克服記憶不足想出的解決辦法。文字是古代人類用來彌補其自身記憶力不足的一種辦法,而非一開始就以傳遞訊息為目的,記錄才是它為人所需的原因。樂譜促進了音樂的發展,反過來,音樂的發展又促進了樂譜的發展。每當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出現,舊有的記譜體系不能勝任,無法準確記錄音樂時,人們就會想到新的解決辦法。另外,書寫工具的改進以及新技術的出現,也不斷促進記譜法和記譜方式的改變。
樂譜的出現帶給音樂、音樂傳播深遠的影響。樂譜與音樂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文字與口語的關系,而文字與樂譜的發明打破了口頭傳播時代的種種局限,具有跨時代、里程碑式的意義:
1、文字和樂譜的出現克服了聲音語言的轉瞬即逝性,彌補了口頭傳播最大的缺陷,使信息能夠長久的保存,而不是僅僅依靠人腦有限的記憶力。
2、文字和樂譜都能穿越時空界限,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口頭傳播的距離限制,擴展了人類交流和社會活動的空間。但是,大多數文字是有國界的,而樂譜可以說是不分國界的。
3、文字和樂譜的出現使得人類文化的傳承不再依賴容易變形的神話傳說或口傳心授,有了確切可靠的資料和文獻依據。
4、文字誕生后,發展出一些專門從事文字寫作的人,人們稱之為史學家、文學家。而記譜法誕生后,打破了過去音樂創作不能獨立的局面,發展出一些專門從事音樂創作的人,這就是作曲家。
5、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有了文字之后,文學創作才呈現出全新的、復雜的面貌。同樣,有了記譜法之后,音樂創作才可能向著復雜化的方向發展。記譜法出現后,人們發展出更多的音樂語言,音樂在結構、形式、內容上逐漸豐富起來。
記譜法出現后,音樂作品能夠通過樂譜傳播跨越時空距離。然而,在手抄本時期,由于書寫技術和書寫材料的限制,樂譜數量少,且流動性小,所以保存音樂成為其主要功能。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用傳播學者阿特休爾的話來概括就是:“正是印刷術的發明使歷史從中世紀發展到近代,這期間,能夠閱讀的大眾日益增多導致了思想的廣泛傳播,思想的廣泛傳播又推動了哲學與科技的變革。這些變革最終推翻了教士和貴族的統治,從而產生了嶄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制度?!?/p>
將印刷技術應用于音樂,對音樂的傳播、音樂的發展以及音樂知識的普及產生了深遠影響。明太祖之子朱權從眾多琴曲中編選而成的《神奇秘譜》(洪熙元年出版),成為我國最早刊印的琴曲集。樂譜通過印刷,能以機械的方式大批量復制。印刷樂譜相比手抄樂譜,在數量上大為增加,并且格式更加規范,內容更加準確。樂譜能夠大量復制,不僅使更多音樂作品保存下來,而且這些音樂作品能夠在更為廣闊的時空范圍里傳播,大大地促進了音樂的國際交流和發展。■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2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施拉姆·W(1988):《人類傳播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譯本
[3](美)耶胡迪·梅紐因,柯蒂斯·W·戴維斯:《人類的音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4]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5]胡兵,楊曉魯:《音樂傳播方式的嬗變》,人民音樂,2005年05期
[6]陳力丹,王亦高:《論音樂傳播》,山西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系2008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