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潔
【摘要】“人肉搜索”從最初的紅火一時到現在惹下不少麻煩和官司,暴露出網民行為的缺陷。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著群體所有的心理特點,這樣的特點勒龐在其經典著作《烏合之眾》中有著精辟的闡述。本文就以勒龐的群體心理理論來分析網民“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探尋解決之道。
【關鍵詞】網民心理 群體 人肉搜索
這年頭招惹上什么最可怕?恐怕要數被“人肉搜索”了一下。從“死亡博客”爆出的“史上第一小三”到“虐貓女”,從毆打老人的“開車男”到抽1500元一條煙的南京江寧房管局長,這些曾經紅遍網絡南北的事件及其后續無不透露出網民們“人肉搜索”的可怕力量。
而當“史上第一小三”事件當事人王菲狀告四家網絡論壇成為司法程序上的“人肉搜索第一案”時,人們展開了更多對于“人肉搜索”的思考。
究竟“人肉搜索”是一種游走于法律之外的代表道德批判的方式,還是一種不折不扣的侵權行為,現有的法律對這個新興事物并沒有更為準確的定義和規范。由于失去評判的標準以及隱蔽于網絡這一天然屏障,雖然“人肉搜索”多是由于觸犯社會道德問題而引起的群體行為,但是其在操作程序上很容易觸犯到法律的準繩,成為一種群體暴力。
一、“人肉搜索”行為的特點
針對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來說,關心該事件的網民作為一個由各種各樣人構成的異質性群體,不僅有著集群的共性,并且由于其通過互聯網傳播擁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中有著準確的判斷。
1、個性被集體的聲音所淹沒
勒龐說過:“自覺的個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是就要變成組織化群體的人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征。”①王菲事件雖然被冠名“史上最牛”,客觀地分析其也就是一起普通的第三者事件。但是由于這樣的第三者事件伴隨著受害者(王菲妻子)的死亡一起流傳于互聯網上,引起了網民的大量討論和轉載。由此,關注這件事的網民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群體,群體中的個人(網民)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②群體的觀點就是每個網民的觀點,群體整體表現出來對王菲和第三者的憤恨,從帖子下面的留言就可以看出,幾乎每個網民都發出了強烈的聲討。
2、理性消失、感性當道、專橫偏執
勒龐指出群體的一般特征:無意義、情緒化和低智商。群體幾乎無理性可言。群體所擁有的理性最多就是推理,而且“群體低劣的推理能力也要借助于觀念,不過在群體所采用的各種觀念之間,只存在著表面的相似性或連續性。”而主宰群眾觀點的就是“只存在著表面的相似性或連續性”的觀念。
網民群體也是這樣的。網民通常不會對事件做出嚴密的邏輯思考及求證,他們大多數都是只看到了網絡上一方發布的描述或觀點即加以判斷和評論。在“死亡博客”中,只有受害人(王菲妻子)一人的陳述,她描述自己如何善待丈夫卻被無情地背叛,而當事人王菲和其第三者并沒有在其中進行任何表述,但是憤怒的網友無不立刻對王菲和“小三”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而對死者表示同情和惋惜。
3、夸張且極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對于一個讓他們難以忍受的事件來說,網民群體所表現的態度不僅“一邊倒”,并且大多數網民的意見和行為都是極其夸張甚至是極端的。
被譽為“史上最倒霉”的江寧房管局長,大多數網友看到照片中出現的1500元一條的香煙時就斷言這個局長肯定貪污了不少,不少人評論說“要槍斃”。這樣極端的想法和行為都是由于網民身處群體中而產生了微妙的心理變化導致的。群體“只會產生狂暴而極端的情緒,同情心很快就會變成崇拜,而一旦心生厭惡,也幾乎立刻會變為仇恨。”然而,由于網絡傳播的特性,這樣夸張的態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開來,幾分鐘內傳遍全國各大論壇,又有不計其數的網民瀏覽、轉載。
4、暴力傾向
一般的論壇討論只會流于網絡層面,但是網民們進行“人肉搜索”行為后,由于當事人的各項信息均被披露,因此“憤憤不平”的網民們在下網之余,也可以尋找到當事人“主持公道”。純粹的網絡行為變味為現實生活中的接觸:打恐嚇電話、到其住宅潑油漆,甚至威脅其家人朋友。
群體在勒龐眼里是“低智商”的,對于組成群體的個人,他認為這是“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對于組成網民群體的網民們來說,這樣的描述再準確不過。他們情緒化,幾乎不用理性思考問題,并且他們的觀念和態度具有傳染性,有時還會升格為暴力行為。
二、“人肉搜索”引發的群體暴力
不少被“人肉搜索”的當事人都被“暴力”襲擊了。這里說的“暴力”,不是指打架斗毆這樣的暴力行為,而是影響、侵害當事人心理、日常生活以及家人的情節惡劣的舉動。它通過電話、網絡等媒介,或者在其工作單位告發,甚至包括與當事人的實際接觸,對當事人的人身財產以及親朋好友予以騷擾及傷害。這樣的行為構成了獨特的網絡“群體暴力”。
針對大多數“人肉搜索”事件,網民的“群體暴力”可以歸結于以下幾種:
1、言語暴力
大多數網民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文字,留言、發表評論文章等等。在“人肉搜索”事件中,多數網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當事人的憤慨或是同情,很多激憤的言論演變為一種言語暴力。
從心理學上說,言語暴力表現了一部分網友們心理上的暴力傾向,在平日里得不到發泄的壓抑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傾瀉出來,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2、隱私暴露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本來不為大家所知的人物,在一夜間其姓名、年齡、職業、電話、家庭住址等個人資料,甚至其家屬叫什么干什么等等,在網絡上都一覽無余。剎那間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就變成了全國上下都在討論的公眾人物,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周圍人的熱切關注,并且這樣的關注還會繼續發布到網絡上,而這樣的做法無疑對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3、現實暴力行動
網絡的特性之一就是虛擬性。但是“人肉搜索”行為卻給這樣的虛擬性帶來了現實的一面。出現了當事人家門口被潑油漆,收到恐嚇信息,在公眾場合被羞辱,工作被辭退而再找工作又找不到,家人被譏諷等現象。
網民群體的暴力行為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然而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暴力行為,在公民的心理層面上,這樣的暴力會演化為一種不安全感。人們不再相互信任,彼此更加提防、戒備,人心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大,除了造成的不良心理壓力,這已成為社會的一個不安定因素。
三、 網民群體“人肉搜索”的心理原因
勒龐詳細分析了“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這樣的群體行為的深層次心理原因。而網民群體的“人肉搜索”行為也有其自身的心理成因。
1、道德問題是導火索
大多數“人肉搜索”事件都是與道德引發的問題相聯系,比如說用十分殘忍的手段虐待動物以及第三者等等。很多這樣的問題法律沒有辦法給它定性,只有存在人們腦海中的道德才可以賦予它們邪惡的靈魂。
網民認為“人肉搜索”就是審判的有力工具,它基于道德意義,也依靠道德意義。網民群體意見的邏輯是,從具體(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層次,在道德上譴責當事人及其行為,最終落實于對具體個人(當事人)的懲罰。
但是綜合“人肉搜索”行為的特點和所帶來的后果,這樣類似于“替天行道”的行為頗具爭議:究竟其真是公眾道德的審判員,還是借著道德的名義為自己不道德的心理和行為作掩護。
網民群體借著道德上的優越感,激烈地發表言論,進行著很難用道德來形容的“人肉搜索”。即使他們真是出于道義上的不可容忍,最終釀成的結果也絕不能用道義來判斷。
2、群體的庇護
勒龐分析說:“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既然群體是個“無名氏”,那么要“無名氏”承擔責任落實到群體中的個人就等于沒有責任。
基于不必承擔責任,“對于群體中的人來說,不可能的感念消失了。”在網民實施過激言行的過程中,大多數網民們都不會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甚至是違法的。
勒龐針對此現象舉了個例子:“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因為來自集體而更為強大,殺人者認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既然他得到了無數同胞的贊同,他這樣想是很自然的。這種事從法律上可以視為犯罪,從心理上卻不是犯罪。”
3、身份認證之難
大多數網民都是用虛擬的身份進行交流,因此網民的身份認證成了難題。雖然每個上網的計算機都有自己的ID,理論上說用ID就可以查出唯一的一臺電腦。但是這樣的技術耗時耗力,沒有一定的金錢、精力和設備是不太可能完成的。這樣不僅給當事人尋查侵害其利益者以極高的難度,而且給網民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優勢。可以說借助互聯網身份認證的難處,網民們在網上幾乎可以為所欲為、暢所欲言。
在網民群體中個人的責任感徹底消失,個人的過激言行得到極大強化,“沉默的螺旋”也就形成了。群體的觀點成為主流意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擁護者,而其他聲音很難壓倒這樣的主流聲音,從而變得越來越弱,最終趨向消失。
如今“人肉搜索”在網絡上的橫行徹底表現了網民群體的無理性,它感情洶涌地行走于江湖之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然而“人肉搜索”卻是網絡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當“人肉搜索”運用于科普知識查詢時,它可發揮出一般搜索引擎所不可企及的功效。但是當它被無所顧忌地運用到身份查詢中,造成網絡參與的失度和無序,就會引發這樣那樣的社會問題。
所以,“人肉搜索”需要,但是不能濫用,不能隨便地流于任何論壇,應該規范于專業的搜索引擎。這樣不僅方便管理,還會使搜索的信息更加系統化、規范化,也會讓網民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我約束。
同時,基于網民群體的特點和群體的心理特性,網民們的言論可以加以引導。當發現網民們的言論過激或極端的時候,可以有選擇地培養一些輿論領袖,對輿論加以引導,防止網民的思想過于偏激,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損傷他人權利、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
參考文獻
①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②盧春伶、譚有模,《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第3期,P120-12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