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林
選料、剝皮

玉器雕琢有時是根據買主的要求來選擇玉料和確定題材的,比如買者提出要訂做中檔的翡翠玉質的觀音佛像,同時要求佛像手持玉凈瓶呈站立姿勢,佛像高度在5寸左右,當然價錢要協商好。玉雕作坊就根據買者要求選擇合適的翡翠玉料,將設計圖案與買者商量,雙方同意后就可以加工了。當然大多數是根據玉料來設計,即所謂的“量材施藝”。玉料,尤其是經過河水磨蝕過的礫石玉料,往往表面都有一層氧化層,比如翡翠表面常常為黑色、黃色、紅色等包裹,里面是否有綠色?綹裂和紋理如何延伸?雕琢前需要有所了解,這樣才可能做好玉雕設計。當然玉石好的表皮,不能隨意剝去,有時可以利用玉石表面不同的顏色進行設計,雕琢好了可稱為玉器的俏色,提高玉器的價值。
粗雕
玉料勾好樣后就可以粗雕了,粗雕也可稱為做坯,即按照設計要求將玉料雕琢成形,初步達到設計玉雕的基本造型。粗雕非常重要,這一工序是整個玉雕是否成功的基礎,我們知道玉雕一旦雕琢,就很難回頭,真可謂“覆水難收”,所以雕琢之前要慎重。為此玉雕行業在粗雕階段就總結出許多經驗,其中有“見面留棱”“以方易圓”“打虛留實”“留料備漏”“先淺后深”等。粗雕最初要將玉料切割成若干大的塊面,然后將這些大面分割成若干小面,面與面之間要有棱角,這些棱角存在可以及時調整玉雕造型,這就是所謂的“見面留棱”;雕琢圓形或球體時要采用微積分原理來加工,首先對玉料找方,即將玉料切割成方形或正方體,逐漸去角,使得圓形或球體玉件面和棱越來越多,從而也就越接近圓或球體,這就是所謂的“以方易圓”;“先淺后深”是指玉器雕琢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也就是用工具勾出基本輪廓后再進一步完成造型;玉雕的過程中要保留好外形,比如人物的頭部、腿部、手肘等外露部分留足余量,一旦琢磨壞了無法補救,而身著衣物的折曲紋飾是雕琢的重點,這就是“打虛留實”的意思;雕琢時有可能為了回避綹裂,或遇見磕碰等意外,需要調整局部雕琢內容,所以粗雕時必須“留料備漏”,雕琢最后才可以將預留的余料去掉。“頸短肩高”也有“留料備漏”這個意思,就是說人物雕琢時頸部要短肩頭要高,在后期細雕完成后頸部長短才可能正好合適。如粗雕時人物頸部正好,后期不斷修整就可能使人物頸部變長,這時候就無法將其縮短了。玉器雕琢時要充分考慮到玉器造型的特點,比如粗雕動物或人物的手足時要盡量留長,耳鼻頭要盡量留大,眼睛卻要盡量留小,粗雕時要留有余量,否則短了不能增長,小了不能變大,大了又不能縮小,玉器雕琢預見性十分重要,這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領會。

粗雕是整個玉器雕琢的基礎,好的基礎是玉雕成功的關鍵,玉雕行業前輩總結出一些經驗:
1.“糙活細面子”,粗雕時雕活粗糙,面子指的是玉器表面勾出的陰線,要勾得仔細;
2.玉器加工要“量料取材,因材施藝”,也就是說要充分利用玉料,要根據玉料施展雕琢技藝;
3.玉料沒有完美無瑕的,雕琢者要“挖臟遮綹”,臟指的是玉料中的雜質、綹指的是裂紋,要摒棄玉料中的雜質,要盡量隱蔽綹裂;
4.璞玉價值都比較高,要盡量利用好玉料是雕琢中的首要問題。“長鐵匠、短木匠、湊湊合合是玉匠”,湊湊合合反映玉雕行業的基本特征;
5.玉雕人物時要記住:“立七坐五盤三半”,意為人物比例以頭的長度為單位按比例雕琢才不會失調;
6.面部比例為“三停五眼”,意思是說臉部五官比例是從前額發髻到鼻根再到鼻尖,再到下頜各為三分之一,臉部衡量是五個眼的長度,這樣面部比例才協調;
7.雕琢人物、動物面部表情的訣竅有:“要得笑,嘴角翹”。意思是人物或動物嘴角上翹,其面部就會出現笑容;
8.雕琢獅子也有規律,“十斤獅子九斤頭”,獅子頭一定要大;
9.“愁龍喜鳳笑獅子”意指龍眉皺著像發愁,顯得威嚴;鳳眼細長向上彎曲,顯得喜慶;獅子嘴角上翹,顯現笑容可掬;
10.玉器雕琢要做到“一巧、二俏、三絕”。巧是指玉件雕琢造型制作乖巧,玉器巧了就能使整個玉件栩栩如生,討人喜歡;俏是顏色要用得俏,俏色玉器可以提高觀賞性和價值;絕表示玉器無論造型、雕琢或俏色都很難被重復,也就是孤品,僅此一件,其價值當然就高了。這是玉雕人員所追求的方向;
11.人們雕琢玉山子總結出形象造型的比例關系,如“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意思是說一丈高的山,樹就應該一尺高,馬為一寸大小時人物高度就是一分。
細雕與修整
細雕,顧名思義就是仔細雕琢之意。粗雕出玉件輪廓后必須經過細雕,才能完成玉件雕琢的全部工序。細雕的目的就是對玉雕造型的進一步精雕細刻劃,使表現的花鳥魚蟲、人物山水、飛禽走獸從粗糙的輪廓狀態進入精確塑造,真實、逼真、有動感、有表情的細微雕琢的過程。粗雕多采用側砣、鏨砣和軋砣等切磨工具,細雕則需要軋砣、鉤砣、釘砣、膛砣和各種形狀的魔棒等摩削工具。
粗雕之后需要重新勾樣,要將雕琢圖案詳細勾描在粗雕后玉件上,要將粗雕時沒有定位的局部細微內容確定下來。比如,人物的頭臉五官、手足指頭、衣物折紋,花卉的花瓣、枝葉,鳥的翅、爪、嘴、羽毛,魚的眼、尾、鱗都要清晰地勾畫出來。然后根據勾畫的線條對玉件進行精細雕琢,逐漸消除塊面棱線,使玉件表面沒有明顯的坑洼和鋸痕,顯出光潔、圓滑和平整,并對各種紋飾、邊、角都要進一步修飾,使之更加清晰明顯,玉件需要圓的部分一定要圓,需要方的部分一定要方。細雕完成后還要進行精細修飾,一些容易磕碰損壞的細微部分和難雕的鏤空部分在最后完成,全面審視玉件雕琢的效果,不足之處盡量使其完美,精細修飾應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
玉雕大致可分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其實彼此不能截然分開,圓雕玉件中有時采用浮雕工藝,浮雕玉件中又有圓雕的存在,比如有的山子雕有立體的人物、花鳥、也有浮雕的亭閣樓房,這就是圓雕和浮雕的結合體。一些圓雕玉器表面的裝飾紋和各種吉祥圖案也采用浮雕技術。圓雕的大致意思就是雕琢的人物、動物、花卉、鳥蟲、瓶爐等都是完整的立體狀,而浮雕則在玉石表面雕琢各種形體,如圓雕玉器表面的各種紋飾圖案、平面的花牌、生肖掛墜以及玉屏等。另外還有鏤雕、透雕和立體雕等。鏤雕不穿透玉件,而在玉件表面鏤空,這樣就可以使造型輪廓更加鮮明,玉器顯得玲瓏剔透;透雕則是穿透玉件。無論鏤雕還是透雕均常在圓雕和浮雕中采用。玉山子則為典型的立體雕。

浮雕是玉雕中主要雕琢方式,就是在玉件表面雕刻人物、花卉、鳥蟲、山水、樓閣等各種題材,構成深淺不同,凹凸不平的半立體雕琢造型,通過光線的透射變化和明暗差異,使玉器的浮雕效果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浮雕特別適合表現風景題材,風景的近景、遠景可以有層次、有深度,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浮雕通常分薄浮雕、淺浮雕和深浮雕。薄浮雕,顧名思義就是玉件表面雕琢深度非常淺,雕琢的形體略為凸起,細部雕琢通常采用線刻技術。金屬幣上凹凸不平的圖案就是薄浮雕的代表。淺浮雕,相對深浮雕而言為淺浮雕,玉件表面雕琢的深度較薄浮雕深,一般雕琢深度在2毫米以下,雕琢的形體凸起明顯,一般都采用減地法表現形體輪廓,細部形象仍為線刻表現。淺浮雕在玉雕中應用比較廣泛。雕琢深度在2——5毫米的浮雕稱中浮雕,這樣浮雕層次變化更多些。
深浮雕雕琢的形象有些接近圓雕了,也可稱半圓雕,玉件表面雕琢深度大,玉雕的形體起伏明顯,一些局部基本采用的圓雕技術,因為這些形體與背景相連,故仍為浮雕。深、淺浮雕一起采用,可以充分表現玉件的遠景、中景和近景,使玉件造型非常有意境。
鏤空浮雕就是有孔跟的浮雕紋飾,要求孔壁不能太厚,而鏤空浮雕的層次也不宜過多,這樣鏤空浮雕才玲瓏剔透,紋飾清晰。
錦地浮雕就是浮雕的地子上勾出花紋,采用這種雕琢方法可使玉器顯得富麗華貴。
浮雕中常采用線刻、透雕和立體雕等技法。線刻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雕琢技法,就是采用刻線來表現形象,線刻有陰刻和陽刻之分,陰刻就是刻線向下刻劃,使其低于平面呈細溝狀。陽刻卻是凸起的刻線,也就是陽線兩側均低于平面,而陽線與平面高度一致。
浮雕設計要充分考慮其特點,一般將畫好的圖案直接復制在玉件表面,深浮雕需要留出足夠的加工余量,因為深浮雕去料多,表面玉料余量留少了,深部加工時可能影響表面雕琢。設計時要考慮好平面和立體的關系,尤其是深浮雕。浮雕的特點就是減地雕琢,將地子與外形輪廓分開,減地要平直,深度應該保持基本相同。雕琢時首先要切塊分面,先確定好浮雕造型的基本輪廓,同時將地子頂撞出來,構成浮雕圖案。浮雕圖案有各種紋飾,例如饕餮紋、夔紋、蒲紋、谷紋、卷云紋等,及山水樓閣、花鳥蟲魚、飛禽走獸、仙子菩薩,飛龍喜鳳等題材。
鏤雕同浮雕基本相同,為了使鏤雕剔透出部分醒目清晰,常用不易抹去的紅漆描畫,這樣就可以避免加工時因線條模糊而出現失誤。鏤雕通常先用鉆頭將剔出部分穿透,然后逐漸按圖案把鏤雕余料全部磨去,完成整個雕琢。
玉雕中有一種嵌金或銀絲的技法,玉器嵌入金銀絲顯得非常富麗堂皇。嵌入金銀絲就需要用鏨砣刻劃出陰刻線,刻出這種陰刻線技術要求較高,陰刻線深淺應保持一致,刻線開口寬度也要一致,線條要圓滑,嵌入金銀絲后的圖案才精美。刻劃陰刻線時尤其要注意的是陰刻線必須上窄下寬,這樣嵌入的金銀絲才不易脫出。
浮雕,尤其是深浮雕的細部雕琢打磨較為困難,要選用合適的打磨工具,因為打磨地子和深部的細部修飾打磨時容易誤磨上層的浮雕,所以打磨深部地子時要仔細,慢慢推進打磨工具,盡量避免與上部的浮雕接觸。(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