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偉
茄子是人們喜食的主要果菜之一,由于它營養(yǎng)豐富,食用多樣,供應期長,故我國北方露地茄子栽培面積很大,隨著茄子種植面積的擴大,連作現(xiàn)象嚴重,土壤病原菌逐年增多,使茄子黃萎病逐年加重。茄子黃萎病俗稱半邊瘋、黑心病,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發(fā)病率40%-50%,嚴重年份發(fā)病率達70%以上,使茄子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為有效防治茄子黃萎病,通過幾年的試驗,總結出一套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發(fā)病癥狀
我國北方露地茄子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門茄坐果前后表現(xiàn)癥狀,且自下而上或從一邊向全株發(fā)展。葉片初在葉緣及葉脈間變黃,發(fā)展至半邊葉片或整片葉變黃,早期病葉晴天高溫時呈萎蔫狀,早晚尚可恢復,后期病葉由黃變褐,終致萎蔫下垂以至脫落,嚴重時全株葉片變褐萎垂以至落光僅剩整桿,7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盛果期病情急劇上升,8月下旬達最高峰,以后病勢又漸趨緩。本病為全株性病害,剖檢病株根、莖、分枝及葉柄等部,可見維管束變褐,但擠捏上述各部橫切面,無米水狀混濁液滲出,別于青枯病。
2傳播途徑及發(fā)病條件
茄子黃萎病是半知菌亞門大麗花輪枝孢屬,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當?shù)鼗煊胁報w的肥料和帶菌土壤或茄科雜草,借風、雨、流水或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翌年病菌從植株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復侵染。病菌發(fā)育適溫19-24℃,最高30℃,土壤潮濕或澆水次數(shù)過多的情況下,發(fā)病率較高。此外,連作地塊、土質黏重、地勢低洼、地溫偏低(15~C以下)、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養(yǎng)分失調等,導致茄子生長發(fā)育不良,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當氣溫達到30℃以上時病害受到抑制。
3綜合防治措施
茄子黃萎病是一種比較難防治的病害,應采取農業(yè)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3.1農業(yè)防治
3.1.1選用抗病品種:茄子不同品種對黃萎病的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據(jù)形態(tài)觀察:凡葉片長,圓形或尖形,葉緣有缺刻或齒形,葉片茸毛多,葉片厚而呈濃綠色或紫色的都是抗病的類型。茄子品種含糖量與抗病性有關,茄株莖內含糖量愈高,則愈感病。
3.1.2合理輪作:與非寄主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純菜區(qū)如茄科面積大,可與蔥蒜類輪作,糧菜區(qū)可與大田輪作,有水稻的地區(qū)可實行茄稻輪作,可有效控制這個病害。
3.1.3加強田間管理,深耕,合理施肥:茄子是深根作物,應逐年加深耕層,并多施有機肥,使25-30厘米的土層充分熟化,以利茄苗生長,增強其抗病力。每(畝)施有機肥3 000-8 000千克,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后施用。有機肥少時,可在基肥中加入復合肥,每(畝)40~50千克。茄子坐果后,適時追施硝酸銨或尿素2—3次,每次每(畝)10-15千克,使葉片始終保持綠色。
3.1.4培育壯苗,適時定植:苗床應選地勢高干燥,排水方便,土質肥沃無病原菌的地塊。播種前苗床土應充分翻曬,施足腐熟堆肥,并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用藥量8-10克,進行床上消毒。苗出齊后用跟腐靈灌根。當土溫穩(wěn)定在15℃以上,選擇無風的暖和晴天定植為宜。
3.1.5合理灌水:北方地區(qū)在采茄以前的氣溫和地溫都比較低,應當選擇晴天灌水,進入采收后要小水勤灌,保持地面不龜裂,不泥濘。
3.1.6嫁接防病,用托魯巴姆、赤茄等材料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防病效果較好。據(jù)系統(tǒng)觀測和資料記載,茄子嫁接苗抗黃萎病、青枯病能力強,發(fā)病率能降低4.7%~34.5%。
3.2藥劑防治
3.2.1施用NEB菌根:NEB菌根是美國高科技產品,可使作物根系增加5-20倍,從而吸收營養(yǎng)和水分的范圍擴大幾十倍,比嫁接苗根系發(fā)達。同時菌絲網(wǎng)能分泌大量的抗生素(即殺菌劑),殺死有害菌,使作物不得或少得枯黃萎病。用NEB灌根后,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使用方法:定植時(畝)用NEB為5袋,拌肥或加水澆灌土壤。不管怎么用只要施在土里就行。
3.2.2及時施藥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23%絡氨銅500倍,96%惡霉靈3 000倍,50%多菌靈500倍液,20%過氧乙酸500倍,75%治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0.5千克,10天左右灌1次,連灌2~3次。發(fā)現(xiàn)病株應及時拔除處理,攜出菜田外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