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金鳳
(張家界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お
摘 要:目的:探討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在治療剖宮產術后出血中的治療作用。方法:選擇40例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患者,隨即分為兩組,每組20例,I組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II組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及宮腔填塞紗條。從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產褥病率及治療效果等方面對比兩組術式的臨床療效。結果:I組病例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產褥病率均低于II組(P<0.05),兩組患者無1例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再出血而再次手術或子宮切除,無并發癥發生,子宮復舊、月經復潮時間無異常。結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具有操作簡單、止血迅速及安全易行等諸多優點,早應用可避免失血性休克、DIC、感染的發生,并能保留生育功能,是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行之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
關鍵詞:剖宮產;產后出血;背帶式縫合
中圖分類號:R71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3-0074-02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分娩期并發癥,居產婦死亡原因的第1位,而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又居產后出血的首位。因此,及時有效地處理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對降低產婦死亡率極為關鍵。近年來,我院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于2004年9月—2008年7月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40例,隨機分為I組和II組,每組20例。兩組在年齡、孕周及孕產次上無明顯差異。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和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無子宮、附件合并癥,新生兒出生體重2700~4800g,剖宮產指征包括重度子癇前期、雙胎妊娠、巨大兒、羊水過多、剖宮產史、前置胎盤、產程延長或停滯,兩組剖宮產指征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I組[1]:首先將子宮托出腹腔,清除宮腔積血后用1號可吸收線,從子宮下段切口的左側中外1/3交界處的切緣下方2cm處進針,穿過子宮肌層從切口上緣對應部位出針,依次穿漿肌層,不穿過蛻膜層,橫行褥式縫合2~3針至宮底,于宮底部再次垂直褥式縫合1針(距宮角3cm),出針后將縫線繞過宮底達子宮后壁,子宮體中部與前壁同法縫合子宮后壁2~3針,出針于子宮下段切口水平進宮腔,水平出針至右側后壁,同法進行右半部后壁向前壁縫合,但縫合方向相反。最后于切口右側中外1/3交界處的切緣下方2cm處出針,在助手再次擠壓子宮的同時,緩慢拉緊縫線的兩端后打結5次,血止后縫合子宮切口。觀察10~15min,確認子宮色澤轉為紅潤,收縮變硬,陰道流血漸止,生命體征平穩,方可關腹。II組:采用按摩子宮,熱鹽水紗布墊壓迫出血部位,宮體、靜脈應用縮宮素及止血藥物出血部位8字縫合,按傳統術式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及宮腔填塞紗條。
1.3 療效評定標準[2]
有效:陰道流血量≤50mL/h,子宮收縮良好,質硬,出血逐漸減少或停止,生命體征平穩,尿量正常;無效:陰道流血量>50mL/h,子宮收縮不良或頑固性子宮收縮乏力,質軟,出血不能控制,生命體征惡化,尿量<30mL/h或無尿。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I組病例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產褥病率均低于II組(P<0.05),見表1。

I組無1例因血液循環不良或術后再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或行子宮切除;II組有2例行子宮動脈結扎加宮腔填紗無效,而再行子宮次全切除術。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為10.83%[3]。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一般的處理辦法有按摩子宮、藥物治療(宮縮素、前列腺素等)、宮腔填塞、子宮動脈結扎、髂內動脈結扎等。子宮背帶式縫合術與其它止血方法比較,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止血迅速可靠、損傷小、恢復快、副反應小及保留子宮等優點。臨床實踐中我們的體會是:應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在遇到有產后大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胎、巨大兒、產程異常等,發現術中有出血傾向,表現為胎盤娩出后子宮收縮乏力,應用縮宮素的同時,可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此術式如背帶樣將子宮捆住,使交織于子宮壁間的血管被有效擠壓,血竇被動關閉而止血。這樣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提高產科質量,對于基層醫院易出現缺乏血源、髂血管結扎不能準確到位的情況,確為一種實用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B-LYNCH C, COKER A, LAWAL AH, et al. The B-Lynch surgical technique for the control of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 alternative to hysterectomy Five cases Reported[J]. Br J Obstet Gynaecol, 1997, 104(3):372-375.
[2] CONDOUS GS, ARULKUMARAN S. Medical and conserv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J]. J Obstet Gynecol Can, 2003, 25(11): 931-936.
[3] 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4.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