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達
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旗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繁重任務,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必須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為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提供有力思想保證。
——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致第六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的賀信中說。
傳統節日既能體現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能折射我們的價值觀念。傳統節日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給傳統節日加入一些新元素,豐富和提高其文化含量,不失為一條好途徑。總的來說,傳統節日的發展應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
——王蒙在“2009年中國傳統節慶文化論壇”作關于傳統節日若干思考的發言時表示,部分學校要求學生穿古裝誦三字經有點走火入魔。
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其遺產價值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兩岸兩個故宮博物院在學術研究上的交流與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為的阻隔只能是暫時的,事實上這種交流也在不斷地發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說,故宮是一個文化整體。
做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博士生,除了應具備一定專業知識、能力外,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情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嚴峻、條件艱苦,需要我們拿出莫大的勇氣和飽滿的激情,需要我們用全部的心去工作。
——馮驥才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身份招收的首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博士研究生,已辦理手續,順利入學。
我并不認為形成畫家的獨特風格是件很難的事情。布封說“風格即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并不標志著你的藝術水準。風格也是有品級的,大師是大師的風格,名家是名家的風格,小家是小家的風格。不一定有風格就一定是大師,但是,凡大師必定有風格。
——范曾談大師與風格的關系。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要把那些有棱角的,或者是感覺自己是個體的人都去掉,通過這么長時間的選種,還認為自己個體存在很重要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我覺得藝術家的這種職業就非常重要,就是獨立、個體的認識。如果缺少這一點的話,就很難做藝術了。
——當代藝術家方力鈞說,藝術家一定要有清醒的獨立的自我認識。
中國藝術家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文化遺產,這樣不好。昆曲、二人轉、評彈……傳統的東西里有無窮的寶藏,揉在我們現代戲劇里,比西方戲劇好得多。
——話劇導演林兆華呼吁搞現代戲劇的人也要關注傳統,吸收精華。
很多中國作家都希望國外的讀者、同行能夠拋開政治的色彩甚至偏見,用文學藝術以及人文的觀點來品讀、研究我們的作品。我希望國外讀者能以文學本位的閱讀來體會中國小說。
——莫言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如是說。
中國的東西向外介紹得還遠遠不夠,中國應該把自己的東西向外做更多更全面的介紹。他說,現在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除了過去一些歐洲人做了些譯介之外,中國人自己介紹中國文化到國外還是比較少。
——繼季羨林之后第二位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著名翻譯家楊憲益說,我們還需要加強文化交流,中華文化要“走出去”。
它的確有一些市場元素在里邊。但我覺得這其實不叫商業。比如說戰爭、情欲,它可能是佐料,就像酸菜魚里的辣椒。真正商業的核心還是價值觀,國民價值觀。好萊塢電影為什么票房好,因為它是完全符合美國人價值觀的電影。
——攜最新大片《狼災記》出征多倫多電影節的導演田壯壯說,商業電影的評判標準不在內容而是看它所表達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