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2009年6月2日晚,豫劇《朝陽溝》之父、89歲高齡的楊蘭春走完了他的戲曲人生。7月13日細雨霏霏,楊老“回家”,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武安市管陶鄉朝陽溝村。17日,武安市在朝陽溝景區隆重舉辦“朝陽溝文化節”,緬懷楊老。
一曲《朝陽溝》唱響大江南北,陶冶了一代人的情操,它的音符也積淀成人們心中永遠的樂聲……
追思楊老
7月17日清晨,崇山中的朝陽溝大霧彌漫,數千人陸續從各地涌來,參加“朝陽溝文化節”。9時許,武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齊林順為楊蘭春漢白玉雕像揭幕,當他緩緩拉下覆蓋在雕像上的紅綢時,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楊蘭春是咱邯鄲人的驕傲,他去世了,我們心里都很難過。聽了他一輩子的戲,這次來就是想送送他……”65歲的老鄉劉米滿望著雕像動情地說。
“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文化節上,楊蘭春生前所在的河南豫劇三團的演員們再次唱響經典豫劇《朝陽溝》,勾起了人們對楊老的無盡追思。坐在臺下觀看節目的楊蘭春的兒子楊光追憶:“父親是一個很倔強的人。這幾年,他身體一直不好,但只要一聽說要復排《朝陽溝》,就會專門跑到排練場,大半天不吃不喝都行。父親生前曾多次說他寫出來的東西沒以前活潑了,想要下去深入生活,但遺憾的是身體不允許。”
“楊蘭春是我的老領導、啟蒙老師、老戰友,因為他,我才走上了戲曲這條道路。”《朝陽溝》中第一代“拴保”扮演者,已80多歲高齡的王善樸回憶往事,感嘆不已,“臺下,楊老和藹可親,和許多人都是朋友,而一走上排演場,他就變得‘六親不認,要求非常嚴格,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曾受到過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第一代“銀環娘”扮演者,78歲高齡的楊華瑞面對記者,言語哽咽:“去年紀念《朝陽溝》50歲生日時,我們一些老演員到醫院探望楊老,那是我最后一次見他。當時,楊老已神志模糊,臥病在床,但他看到大家到來,突然清醒起來,清楚地叫出每人的名字和飾演的角色。那天,好幾天沒有吃飯的他竟高興得一口氣吃下一碗面條。”
情系家鄉
“楊老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武安宣傳部副部長宋明玉介紹,1920年10月,楊蘭春生于武安管陶鄉列江村(后更名為朝陽溝村)一個貧苦農家,后于1943年參加八路軍,跟隨部隊轉戰南北,數渡黃河,參加過伏牛山、大別山、中原突圍等戰役。1947年,楊蘭春轉業到河南工作生活,先后編、導了《朝陽溝》《李雙雙》《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等100多個戲曲劇目。病逝前,楊蘭春留下遺愿,“骨灰一部分撒在當年創作豫劇《朝陽溝》的地方,河南登封朝陽溝村;另一部分撒在他深愛的故土武安朝陽溝村。”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頭頂懸崖蓋,腳蹬無水河。”“列江溝,列江溝,十年就有九不收。孩子老婆逃荒走,狼蟲虎豹滿街游。”從這兩段民謠中,可以看出以前的朝陽溝是何等的貧窮。正因為如此,楊蘭春生前始終牽掛著家鄉的父老,成名后更是想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綿力。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蘭春結識了現任朝陽溝村支部書記郭玉良。“楊老當時對我說,我有文化資源,你有硬件條件,我們合作可以讓村里的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在楊老的大力支持下,郭玉良依托《朝陽溝》,充分挖掘人文資源和戲曲品牌,先后投資1.5億元,建設成了朝陽溝景區。據統計,在旅游業的帶動下,目前朝陽溝村人均年收入近三萬元,每位村民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醫療保險,適齡兒童在村里享受全部免費的教育,老人享有養老金。
為了宣傳家鄉,楊老不遺余力,還于2001年專門向武安市政府郵寄了一封親筆信,以證實《朝陽溝》中的人物原型來源于武安朝陽溝村。
信中說,“關于列江村(現朝陽溝村)成為朝陽溝旅游區,已辦了手續。我認為較符合實際情況。《朝陽溝》一劇中的真人實地,如:捉馬 、大青莊、野草灣、拴保、銀環、二大娘等人大多是列江原型,確有此人實地。特別是人物語言形象,無不與列江人沾邊,雖是藝術作品,還是大有列江人基礎……”信中,楊老關心家鄉人民生活、積極提出致富建議的拳拳之心,深深打動了雨中數千名鄉民。
樂聲永恒
“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山溝里空氣好,實在新鮮……”朝陽溝村,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哼唱《朝陽溝》選段。走在村中,記者發現這里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兩段《朝陽溝》,雖然沒有那么響亮,卻戲味十足。飯店、酒樓甚至路邊隨處可見《朝陽溝》劇中人物的劇照,而楊蘭春舊居以及《朝陽溝》劇中人物拴保、銀環等人的舊居都讓人感到了濃郁的“朝陽溝”韻味。
村子里的人對《朝陽溝》有著特殊的情感。每逢誰家娶媳婦,村里人便會架上高音喇叭,放上一曲《朝陽溝》唱段,頓時,高昂激越的唱腔,把整個山村渲染得喜氣洋洋;到了收獲季節,人們還會亮起嗓門唱上一句“朝陽溝今年又是大豐收……”
據當地上歲數的村民介紹,當年村里確實有一個叫拴保的青年,在山東菏澤上學,回鄉時帶來了一位城里的媳婦,兩人不怕吃苦,立志扎根農村,用所學的先進農業技術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他們就是《朝陽溝》中“拴保”和“銀環”的原型,“遺憾的是,兩位老人前些年已經去世。”
“《朝陽溝》不僅帶給了我們豐厚的文化資產,更傳遞給朝陽溝人巨大的精神力量。”朝陽溝村支部書記郭玉良說,朝陽溝從當初深山里的一個窮山村,發展成一座座小樓林立的新農村,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站在村里,記者遠望,山坡上楊蘭春的雕像依稀可見,這位心系故土的老人,正欣慰地看著朝陽溝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轉自《邯鄲晚報》)(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