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信


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初,派遣翰林院學士陶谷出使南唐,游說李后主歸降。南唐丞相宋齊丘設下圈套,命昇州(治今江蘇南京市)太守韓熙載出面款待,把陶谷安置在館驛里,一住就是兩個月。有一天,韓熙載帶了金陵名妓秦弱蘭前去陪酒。陶谷見其美貌無比,便邀請秦弱蘭進入房舍,急不可待地向她求婚。秦弱蘭向他要一信物作憑證,陶谷便填詞《風光好》:“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
第二天,宋齊丘、韓熙載去館驛會見陶谷,并叫來秦弱蘭唱曲助興,秦便唱《風光好》。陶谷還想遮蓋:“這婦人唱這等淫詞艷曲,好生不敬。”秦弱蘭拿出陶谷親筆所寫的《風光好》,并詳細地敘說“昨夜之事”。陶谷狼狽不堪,宋齊丘、韓熙載趁勢提出為他們作媒主婚。
陶谷無法再回開封,只好到杭州投靠吳越故主錢俶。宋太祖兵滅南唐之后,秦弱蘭跑到杭州,為錢俶收留,心里仍然想著陶谷。在錢俶主持安排下,陶谷與秦弱蘭最終結為夫婦。
以上并非歷史故事,乃是元代戴善甫雜劇《風光好》的故事情節。戴善甫, 又名戴善夫,真定(今正定縣)人。大約在元世祖中統年間在世。所作雜劇存目有五,今僅存《風光好》,另有《玩江樓》只存殘曲一套。
《風光好》結構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秦弱蘭與命運拼死抗爭的堅強意志和陶谷假道學、偽君子的無賴與虛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唱詞與道白,優美流暢。故事情節,人物個性,都極具喜劇特色,堪與法國喜劇大師莫里哀的諷刺喜劇《達爾杜弗》(一譯《偽君子》)相媲美。
在元代,真定不止戴善甫,而是出了一批雜劇作家,有人稱之為元雜劇作家群。其中,著名大家還有白樸、李文蔚、尚仲賢等。
白樸(1226—?),字太素,號蘭谷;原名白恒,字仁甫,。祖籍隩州(治今山西省河曲縣東北),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出生在金王朝的南京(今開封市,為金王朝覆滅前的臨時都城)。
白樸的父親白華,官至金王朝樞密院判官。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蒙古滅金的戰亂中,白樸“倉皇失母”,流散無靠,元好問收養了他。他們輾轉遷居,經歷四年,最后在真定落籍定居。白樸自幼聰慧,好讀詩書,又受到元好問的培養教育,少年時便才華出眾。
白樸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并稱“元曲四大家”,一生共寫雜劇16部,《墻頭馬上》和《梧桐雨》是白樸的代表作,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墻頭馬上》是一部愛情喜劇。它與《西廂記》《拜月亭》《倩女離魂》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愛情喜劇,主題是反對封建禮教。一是戲劇情節結構新穎。洛陽總管李世杰的獨生女李千金,在后花園隔墻看到裴少俊,互相愛幕,隨裴私奔。裴少俊是工部尚書裴行儉之子,家住京師長安。李千金隱藏在裴府后花園7年,生有一兒一女。后來被裴尚書發現,便逼著裴少俊把李千金休回娘家,留下一兒一女。后來,裴少俊狀元及第,尋訪李千金。這時,裴行儉得知李千金是洛陽總管之女,門當戶對,便同夫人帶著兩個孩子前來賠禮。李千金不忍割斷母子之情,才最終相認,結局皆大歡喜。這樣的戲劇情節,在同類愛情喜劇中是少有的。二是人物性格鮮明,尤其是李千金這個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她與《西廂記》里的崔鶯鶯,《拜月亭》里的王瑞蘭都是大家閨秀,都追求自由愛情,自主婚姻;但她更加大膽潑辣,反抗封建禮教的性格更為強烈。李千金面對公爹裴尚書的淫威,毫不畏懼,堅強不屈,正直明快,始終如一。三是曲詞的意境優美,比喻形象生動,寫景抒情,遣詞造句很有藝術魅力。
李文蔚 ,真定(今正定縣)人,生卒年月不詳。他是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作家,與白樸是好朋友,青年時交往甚密。李文蔚一生共創作雜劇十部,以《燕青博魚》為其代表作。
《燕青博魚》全名《同樂院燕青博魚》,是元雜劇中描寫梁山好漢的重要作品之一,乃是《水滸傳》成書以前的故事和人物。說的是燕青在梁山眼瞎,到汴梁治眼,遭到有權有勢的楊衙內毒打。雙眼幸被燕順治好,在同樂院博魚(一種游戲)時遇到楊衙內,并發現他與燕順之兄燕大的續妻王臘梅有奸。楊衙內把燕青、燕大抓到獄中,二人越獄時遇見燕順。三人抓住前來追趕的楊衙內,殺掉他和王臘梅。故事曲折奇崛,人物性格鮮明,成功地塑造了燕青身處困境,敢于同惡勢力斗爭的英雄形象。使人們可以看到在《水滸傳》成書前的梁山好漢,對研究戲劇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
尚仲賢 ,真定(今正定縣)人。只知他大約在元世祖中統至元時期在世,是白樸的晚輩。尚仲賢所寫雜劇十一部,現存僅有《洞庭湖柳毅傳書》《漢高祖濯足氣英布》《尉遲恭三奪槊》。
《柳毅傳書》是尚仲賢所寫雜劇的代表作,取材于唐朝人李朝威所作著名傳奇小說《柳毅傳》。龍女遭涇河小龍虐待,柳毅傳書于老龍。龍女之叔錢塘龍斗敗涇河小龍并把他吃掉,最后龍女嫁于柳毅。尚仲賢豐富和發展了原作,特別是增強了“龍斗”的場面,突出了戲劇藝術的特點。
二龍大戰的戲劇場面是通過“電母”向涇河老龍的敘述來表現的。以“電母”的唱詞為主,中間插入問答,一環接一環,環環緊扣。空中大戰被描寫得活靈活現,驚天動地,淋漓盡致。氣氛驚險、緊張、激烈,令人驚心動魄,實在是大手筆,大氣魄,表現出尚仲賢非凡的藝術才華。
李朝威的傳奇小說《柳毅傳》是唐人傳奇小說中的佳作,尚仲賢的雜劇《柳毅傳書》是元雜劇中的名篇。它們在中國小說和中國戲劇史上都各自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來明朝人黃說中的《龍簫記》清朝人李漁的《蜃中樓》等雜劇、傳奇,乃至京劇大師梅蘭芳改編的《龍女牧羊》,都是由此演化而來,可見其影響之久遠。
真定涌現這么多的元雜劇作家不是偶然的。
元朝于1271年建國,1279年滅掉南宋,但真定早在1240年就被蒙古占領。元王朝統一中國只有89年,而蒙古統治真定一帶達148年,比北宋和金對這一帶的統治都長出近半個世紀。整體看元朝漢化遲滯,但開始占領真定的是大興府永清縣(今永清縣)漢族將領史天澤(1202——1275)。史天澤能文能武,把真定治理成為忽必烈推行漢化的“示范區”“特區”乃至于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根據地。所以,真定經濟、文化的繁榮大大超出我們想象之外。
真定農豐林茂,“嘉谷(稻谷)滿野”,且是“千里桑麻之區”。絲織業等官辦手工業歸政府和諸王貴族直接經營,擁有技藝高超的工匠和上等原料,可以生產高級精制產品。礦冶業也有發展,“真定是產銀之所”。商業貿易極為繁榮,貨鈔流通如水。中統元年(1260)十月,忽必烈統一幣制,全國發行中統鈔7萬多錠,其中在真定換舊鈔就用了5000錠。河北諸路納稅總額為6.83萬錠,真定路稅額居河北之首,達到1.74萬錠。居民商賈甚多,“城內連甍接棟,井夥肆繁……獨稱萬家之盛”。人口聚集,所以消費性生產量大,釀酒“每日蒸湯二百余石,一月計該六千余石”。
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空前繁榮,工商市民階層人口大量增多。他們需要雜劇這種通俗易懂、內容生動、形式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所以, 源于宋金、出現于民間文藝土壤中的雜劇,在元代得以繁榮發展。在真定府這樣繁華的經濟基礎之上,雜劇藝術當然會根深葉茂、順勢發展。而且,文學家元好問元朝初年活動于這一帶,他的不再為仕的思想和文學造詣影響了一批人,這些知識分子便把畢生的才華投入雜劇藝術。于是,真定元雜劇的作家便成批出現。
元代的真定,不止元雜劇作家,各民族乃至外裔的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出了一大批治國安邦之才,有的官至尚書、宰相、國公;出了一批醫官、文學家、史學家和多方面的學問家;出了數學家李冶,他創造的半符號代數早出歐洲300年。真是人才濟濟,燦若群星。(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