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海
摘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深化社會主義改革的需要,是穩定大局的需要。是應對國際挑戰的需要。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并抓好理論武裝工作,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取得實效。為社會主義事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旗幟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厘清“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幾個重要概念,全面分析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采取切實措施,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含義
要明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含義,就要分析“意識形態”一詞的來源、分析社會主義的科學含義。
(一)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最早由法國哲學家、經濟學家德·特拉呂在19世紀初首先使用,認為意識形態是考察觀念的普遍原則和發生規律的學說,是揭示人們偏見和傾向的根源的“關于觀念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與“經濟形態”相對應的范疇;意識形態起源于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內容,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意識形態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
(二)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一詞源于拉丁文,一說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詞引出,一說由socius(喜歡社交的)一詞引出,原有社會的、共同的、集體的生活之意。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從此以后,作為思潮的名稱,“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于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階級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基礎,反映無產階級的根本經濟政治利益的、自覺的、系統化的思想觀念體系。科學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研究意識形態的成果,在總結和概括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當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本質體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基礎。
二、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十分緊迫而重要的意義。“對于一個階級、政黨、國家來說,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問題是存在的理由、存在的價值的問題,它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幟、發展道路、精神風貌、理想目標等問題,它所要解決的是舉什么旗幟、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的問題。”
(一)深化改革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胡錦濤總書記深刻闡述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根據和歷史作用時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改革營造良好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源于社會存在,同時對社會存在又有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發展;錯誤的社會意識則會把人們的社會活動引入歧途,阻礙社會的前進。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以正確的社會意識指導自己的行動,從而積極支持、參與并推動改革的深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二)穩定大局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鄧小平早在1987年3月8日就指出: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使我們能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89年2月26日,他再次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穩定”這個前提顯得更為重要。總結今年西藏“3·14”這一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和平穩定環境的事件,貴州“甕安”事件及個別地方出現的襲警事件等,不難發現,各種敵對社會主義勢力的糾葛是其主要原因,但是一些利益矛盾及沖突化解得不很及時,現代傳播技術被壞人利用,誤導人民群眾意識也成了擴大破壞結果的因素。這提醒我們,維護穩定大局切不可放松社會意識形態建設工作。
(三)國際挑戰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與發展中國家友好關系得到深入發展,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穩健發展,與發達國家關系進一步改善,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指出:“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新聞輿論領域的斗爭更趨激烈、更趨復雜。”因此,必須加強新聞輿論工作,而加強新聞輿論工作,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之所以強調突出新聞輿論工作,是因為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
三、必須高舉偉大旗幟建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抓住陣地建設這個基礎,隊伍建設這個關鍵,理論武裝這個重點。全面推進,有力推動。
(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陣地建設
陣地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基礎。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一是要是堅持把陣地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手里,始終保持意識形態陣地的社會主義性質及社會主義方向。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陣地建設同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規律和特點結合起來:既要看到由于科技教育文化資源不足,文盲半文盲人口仍有一定比重,封建主義思想殘余影響還較大,因此不能追求
純而又純思想;又要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能遷就各種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觀念,不能聽任各種錯誤的東西、毒害人民的東西侵襲陣地而置之不理。三是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最大限度擴展意識形態工作的覆蓋面:緊跟科技步伐,拓展新的陣地,占領新的傳播媒體;抓好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關鍵性陣地,讓這些陣地擴大覆蓋,加快傳播速度、增強生動直觀性、提高引領感召力。
(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隊伍建設
隊伍是社會意識意識的關鍵。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隊伍建設。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宣傳部門牽頭,構建宣傳、組織、人事、文化、教育等相關部門統一協調、科學管理、合理分工、職責明確、培訓規范、學習系統的意識形態隊伍培養機制,不斷提高隊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各項業務素質。二是要構建效能優化的用人機制。要完善意識形態人才隊伍的選用、評先、評優等制度。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隊伍潛心工作、充分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三是構建科學的動態管理機制。要堅持重點培養、跟蹤考察、動態管理的原則,建立意識形態部門專家信息庫,完善意識形態部門隊伍信息檔案,確保意識形態隊伍的相對穩定穩步提升。
(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強理論武裝
“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是我們黨的一個根本特點。”理論武裝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一幟,加強理論武裝工作。一是要抓住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這個根本。引導廣大人民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把廣大人民群眾思想凝聚到科學發展上來。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上來。二是要努力增強理論武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在創新理論武裝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媒體等手段,堅持集體培訓與個人自學結合,堅持重點講解與全面宣傳相結合,提高理論武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理論武裝工作長效機制。要把理論武裝作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長期任務,把做好經常性工作與適當的集中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健全理論武裝工作制度、理論武裝質量評估體系、理論武裝工作責任檢查制度等,確保理論武裝落到實處,產生實效,推動實踐。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