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娟
摘要:本文從農村城鎮化與就業的相關概念出發。對我國農村城鎮化與就業的發展狀況及相互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對目前我國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我國農村城鎮化與就業問題的若干路徑。明確指出,堅持因地制宜的城鎮化戰略,使城鎮化與農村就業有效的結合起來。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根本。
關鍵詞:城鎮化就業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有近9億的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呈現勞動力過剩狀態。曾有專家指出:2005年后,農村勞動力已開始“活化”為公開的失業大軍。從此意義分析,我國失業問題潛在的、更大的危機在農村而非城市。
農村城鎮化是植根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發展過程中所獨有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國走的是一條特殊的工業化道路,城鎮化的核心就是要從總量上減少農民及農村人口。2004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中指出:“中國政府堅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擴大農村就業容量,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逐步消除不利于城市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這一白皮書的發布,更加說明農村城鎮化建設是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依賴途徑。
一、相關概念分析
1、農民就業: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和求職愿望的人,從事某種社會勞動,并取得相應報酬或經營收入的行為。農民就業即指社會為農村有勞動能力的人提供工作崗位,使勞動者能有效地和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效能。
2、農村城鎮化:是指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它是現代文明的歷史現象,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農村城鎮化作為一個具有科學內涵的概念,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農村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的綜合過程;是一系列農村產業結構變動和資源重組的過程;是城鄉資源與要素雙向流動的過程和結果;也是農村人口素質不斷提高,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二、我國農村城鎮化與就業的現狀
1、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狀況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城鎮化水平處于整個城鎮化進程中的初級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非農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農村非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優化了農村就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和農民收入構成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989年的26.2%提高到2001年的37.7%。同時,農村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國家逐年加大對農業投資的力度,農村交通、通訊、水電等公用事業有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小城鎮,把發展小城鎮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發展小城鎮,推進城鎮化,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2、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進城就業狀況
客觀地講,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已邁出了很大的一步。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掀起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又一高潮,非國有部門迅速發展,同時鄉鎮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鄉鎮企業大發展,各種開發區建設出現熱潮。這些非國有部門快速增長產生了對廉價農村勞動力的強烈需求,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入了一個高潮期。由于中國城鄉之間人口流動的限制逐漸被打破,人口流動規模逐漸增大,主要表現為: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向城市轉移,改革以來累計約6000多萬人到1億人之間。此外,加入WTO之后,農業競爭加劇,低層次農產品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的剩余時間將大幅度上升,大約要有960萬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其他部門,這也將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三、農村城鎮化與就業的關系
農村城鎮化與農民就業之間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這不僅表現為城鎮化改變著農村勞動力供求狀態,而且表現為農村就業對城鎮化的反作用。首先,實施城鎮化戰略有利于減輕農村就業壓力,增加就業崗位。不斷推進城鎮化進程,使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合理地流動與重新結合,引導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經濟效益較高的非農業部門,促進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變城鎮化的過程,就是減輕農村就業壓力,提升農業結構的過程。同時也應注意到農村城鎮化與農民就業的相互關系中后者對前者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打破城鄉壁壘,極大地促進城市產業分工的發展。農民進城就業不僅能有效解決我國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是目前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合理、有序引導農民進城就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二者的良性互動過程,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我國農村城鎮化與就業存在的問題
1、城鄉結構、城鎮布局與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地阻礙了城鄉人口正常流動和協調發展。由于農村勞動生產率低下,大量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被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單純的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等小農業生產,農業規模經營無法實現,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乏力,城鄉結構不協調。
2、城鎮化制度落后。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正常流動。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是城鄉分割的社會就業制度,為農村人口在城市就業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固化了農村勞動力的工作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農民在城鎮公平就業的機會,農民在城鎮就業受到歧視。比如說,城市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只面向城市居民招工,很少從農村招工。
3、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目前小城鎮的就業、養老、保險、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明顯滯后,農民利益屢受侵犯,雇傭方常常故意克扣和拖延工人工資。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不僅直接影響了打工農民的收入,更糟糕的是為農村人口在城市就業增添了顧慮。
4、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勞動技能只能適應簡單的體力勞動,然而,城市工業的結構變化非常快,因此在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質量方面存在矛盾,在相當時期內社會上仍將存在職位空缺和失業同時并存的局面。
5、農村人口快速增長。中國人口眾多,農業人口的比重較大,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高于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根據馬爾薩斯在1821年的冷酷斷言,除非人口問題得到解決,一切改進窮人生活狀況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因為即使
窮人得到更多的食物,其唯一的結果是生育更多的子女。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實際是軟政策,并沒有落實到位,這樣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擴大。
五、農村城鎮化與就業問題的解決路徑
1、思想上應高度重視。政府首先應制定有效政策。如制定個人創辦農民就業中介機構的政策,以此來引導農民進城創業就業;并有效實行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加強宣傳教育,轉變觀念,控制人口增長,降低農村勞動力供給數量。其次,正確認識農民工問題。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城鎮化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也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文明輻射農村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看問題,善待農民工。
2、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經濟的增長與就業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因此要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創造更多的就業選擇,就應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城鎮第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力度。民營經濟,是一個經濟新增量,可為農民創造非農就業崗位,二十年內每年吸納八百萬到一千萬人,減少農民數量,富裕農民。
3、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實行開放式管理,實行戶籍登記制,實現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然而,我們也不能進入這樣一種誤區,認為這一制度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理論上或許如此但現實并不那么簡單。因為,城市的市場機制與生態機制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和規范性,這種競爭性與規范性必然對大量涌入的農民實行資格審查(目前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對農民移民提出要求:如有固定住所、固定住所等)。在資格審查下,城市不可能解決大量農民的就業問題,而另一方面卻造成農村精英人才和農業資本大規模流向城市,進一步加速中國農村和農業的衰落。這種嚴峻的形式目前已在部分農村呈現出來。因此,改革戶籍制度既要從農業勞動力的角度考慮,也要從全局的角度考慮,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4、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仍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之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重點是小城鎮。通過小城鎮來轉移,可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創業與就業環境。并且,小城鎮與農村的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小城鎮不僅比進人大、中城市付出的經濟成本要低,而且心理負擔也輕。
5、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作用。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不能以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為借口,隨意征用農民的農業資源。在必須征用的地方,應該尊重農民的權益,給農民以實實在在的補償。
6、加強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服務。“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發展勞務經濟。因此,加大農村教育力度,加強財政投入和組織領導,為失業農民提供就業信息、就業輔導等服務,成為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重中之重。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