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正在迅速向全球實體經濟蔓延,中國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近幾個月來,中國大部分省市,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眾多企業在經營上遇到很大困難,國民經濟下滑的趨勢開始出現。為規避風險,許多在華外資企業已開始收縮投資。
就在這種經濟大氣候下,美國中基廣場有限公司總裁鐘瓊華卻逆勢而上,規劃投資4億美元在美國加州開設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的“地區商務特別區”,在中國籌建與之相呼應的“國際企業創新園”。為此項目,鐘瓊明還于近期專門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
鐘瓊明為何采取不收縮反而擴張的逆向投資策略?這一商業決策的依據到底何在?帶著諸多疑問,近日,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位在美中兩國商界打拼了大半輩子的美籍華人鐘瓊明。
記者:您為什么要在美中兩國大舉投資興建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商務平臺?
鐘瓊明:我12歲從臺灣赴美求學,學成后在美國、加拿大的電腦公司工作了20年。1997年回到中國,在北京,上海開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大型綜合電腦賣場——百腦匯。依據我在國際商業運作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改革開放后實力日漸增強的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必然要經歷一個“走出去”的過程,就像當初日本、韓國、新加坡在國力增強后,他們的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興業一樣。而美國是全球綜合實力最強、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又在美國商界有豐富的經驗和廣泛的人脈,因此萌發了這一想法。
本世紀初,中國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大力提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的雙向投資策略,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2002年,我回到美國,開始在洛杉磯籌建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商務平臺。我們購買了55畝地,準備蓋一個8萬平方米的地區商務特別區,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從稅務、工商,法律咨詢到政府關系的一條龍服務。特別區主要分為兩個板塊,一個是高新技術展區,展示中國及美歐企業的高新技術;目的是既讓海外了解中國企業的技術現狀,也幫助中國企業開闊眼界,學習并購買美歐的高新技術,提升中國企業的技術含量。事實上,目前發生的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企業購買海外先進技術倒是一個不錯的時機,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得到更優惠的技術轉讓條件。第二個板塊是中國特色產業展,包括文化、藝術、工藝品在內的各種中國傳統產業都可在此展示。不同的是,我們的展示將致力于提升中國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最終將把有較高科技含量的中國特色傳統產品打入美歐市場。
我們的這個項目總投資額將達4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可初步建成。目前,2000萬美元投資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啟動,在北京的辦事處也已注冊成立,還準備在中國投資建一個國際企業創新園,與在美國的EB-5特別區遙相呼應。
記者:中美兩國政府對您的這個項目持何態度?
鐘瓊明: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對我們正在籌建的EB-5特別區表示出濃厚興趣,對我們擬投資興建的國際企業創新園更是全力支持。目前,我們正與商務部商談有關的政策銜接,以便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由于EB-5特別區建成后,將直接為美國創造2000個就業崗位,間接就業崗位可達1萬個,美國聯邦及加州政府均給予大力支持。州政府在退稅、減免稅、設備折舊方面給予優惠,聯邦政府則降低了EB-5特別區中方人員投資移民的門檻。
記者:眾所周知,眼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正在不可避免地向實體經濟蔓延。此種形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會造成何種影響?您對這一大手筆投資的前景有信心嗎?
鐘瓊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不必對金融危機過于恐慌。目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還是不錯的,沒有一家銀行倒閉,也沒有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政府還出臺了許多強有力的政策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因此,要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克服困難的能力充滿信心。從某種角度看,目前的危機也正是中國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到海外尋求發展的機遇。基于上述兩方面考慮,我對自己此時的投資決策充滿信心。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僅僅半年多前,誰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銀行突然倒閉,沒想到石油、鋼材、煤炭等原材料價格會降到如此低的水平,那時人們還在為高油價,高煤價而發愁。為什么會跌得這么快,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信心不足,一種跟風的恐慌心理實際上對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經濟的發展總有自己的規律,有高峰就會有谷底,有谷底同樣會迎來新的高峰。現在世界各國政府采取了罕見的聯手救市的舉動,只要市場信心樹立起來,經濟復蘇的速度將會很快,也許會超過我們的預想。
記者:您認為前不久中國政府出臺的4萬億元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方案將對中國企業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鐘瓊明:毫無疑問,中國政府4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將對國內的企業振興起到非常大的支撐作用。政府明確指出,4萬億投資將主要用于加強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保護產業化建設,改善住房、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工程以及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產業升級這幾個方面,這是一個非常明智、有遠見的方案,是中國企業升級換代,走向國際市場的良好契機。
在金融危機面前,中國目前的位置比其他國家好得多。一是中國的外匯存款非常充裕,二是中國的國民儲蓄率較高,三是中國進入WT0才六年,經濟上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還不太高,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因此,中國有本錢推出大手筆的投資救市舉動。
但是,也要防止經濟政策上彎子轉得太快,特別是對于有著高度權威的中國政府而言,在政策的制定和調整上更要小心謹慎,注意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中國正在走向出口導向型國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大多以出口為主。目前的金融危機使得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出口銳減。在此形勢下,一條路是繼續保持出口導向并探索新的出口模式,另一條路是退回來從擴大內需中尋求出路。我認為兩條路都不能偏廢,要齊頭并舉,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千萬不要對出口導向輕言放棄,這樣才能使中國企業保持發展的活力并逐步走向世界。
中國的改革開放才進行了30年,就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在過去的30年中,也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中國都逐一克服并繼續發展前進。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對中國能夠同世界各國一起克服此次金融危機,繼續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充滿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