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失衡是不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目前尚有爭論。但無可置疑的是,由于全球經濟失衡,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或經濟體能夠“脫鉤”于這次起源于美國的危機。失衡是否引發危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經濟復蘇是應該建立在失衡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反失衡的基礎之上。
失衡本身存在著自我加強的慣性。目前各國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但沒有能夠擺脫,反而更加依賴于這樣的慣性,這需要引起各國關注。各國政策制定者是繼續存僥幸的心理,希望通過一些局部調整和修補,全球經濟就可以恢復到昔日的繁榮;還是直面失衡的危害,并在短期穩定經濟的同時,將失衡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這是一個利在長遠但決策卻在當下的關鍵問題。
目前,美國政府仍然希望通過減稅的方式穩定消費,同時向金融機構和企業注入大量資金,如此,企業和個人的“去杠桿化”是以政府的“加杠桿化”為代價的。就整個經濟平均而言,美國杠桿率的下降有限,所面臨的失衡問題不但沒有減輕,甚至還有加劇的可能。處在失衡另一端的中國,仍然希望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等穩定貿易的政策,防止本國經濟的下滑,而在刺激國內消費需求方面的努力卻不如美國。如果國內消費需求不能消化過度投資形成的產能,中國對外需的依賴將不降反升。
當然,由于美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不能有效阻止國內需求的快速萎縮,美國貿易順差出現了明顯異于以往趨勢的收縮;與此同時,中國的外貿順差也出現了同步縮小的趨勢。這一趨勢性的轉變,或許意味著,中國依賴外需實現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結構性失衡問題必須解決,這已經獲得了廣泛的共識。反失衡的主要困難在于,決策者如何摒棄短期利益的誘惑,著眼于經濟長期發展的質量。這次危機的“近百年一遇”,意味著過去十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各國政府和投資者已經熟知的經濟增長方式,將不再是可持續的,拒絕結構調整只能拖累經濟復蘇。不幸的是,從目前的政策取向來看,在現有政策措施被證明失效之前,反失衡將很難取得長足的進展?!?/p>
作者為《財經》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