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有管理的場外柜臺市場,為投資基金立法,為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創造空間,有利于解決融資難題,進而推動經濟模式的轉型
面臨的困難,是世界經濟架構調整和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帶來的陣痛。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繼續靠外需拉動增長的模式很難持續下去。這已經不是中國想不想轉型的問題,而是國際環境是否繼續接受這一模式的問題。中國有13億人口,為了增加人民的福祉,中國也必須轉向以國內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上來。
成功實現這一轉型,就要求中國產生大批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這些往往都是中小企業。很多人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因為銀行不愿意貸款,其實這是片面的觀點。銀行經營的是客戶的存款,穩健經營是銀行必然的宗旨,如果中小企業不能獲得初始的足夠的股本融資,讓銀行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不現實的,而且金融風險也比較大。
因此,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才能解決中小型、創新型企業的股本融資。對此,我有如下建議:
——恢復有管理的場外柜臺市場,開“正道”促進非公開上市股權的流通。
一提到資本市場,很多人總想到公開上市交易的證券市場,其實還有很多未上市股權也需要有流通、交易的場所。現在存在很多的證券欺詐犯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除了交易所市場,沒有其他的合法渠道。
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應該是讓每一個依法成立的股份制企業都有股份流通和擴大融資的合法場所,讓每一個合格投資人都有尋求合法投資對象的場所。
目前中國對公開上市證券市場的發展已經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但場外市場的發展受到抑制。上個世紀90年代,各地紛紛建立地方性的柜臺交易市場,但因盲目發展導致大量金融風險,最終全部被關閉。經歷了這個過程后,決策層出于穩定的考慮,對場外市場的發展更為謹慎。但是,現在無論是政府的管理能力還是投資者的素質,應該都比上世紀90年代更為成熟。
在當前經濟轉型壓力迫切的環境下,場外柜臺市場有利于培育創新型企業。由于成為上市公司的門檻較高,能夠公開上市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如果說交易所公開上市的證券是金字塔的塔尖,那場外大量的未公開上市的證券就是金字塔的塔基。這個塔基非常重要,能為場內市場源源不斷地輸入優秀企業,是場內市場的重要補充,也是新企業產生、成長的制度環境。
——為投資基金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培育理性的機構投資人。
投資基金無論采取公募方式還是私募方式,其特點都是由專業人士為投資人進行投資,在資本市場上是機構投資人。但中國的法律僅對公募的證券投資基金有法律規范,這顯然不利于各類投資基金,特別是向特定對象募集的股權投資基金(VC、PE)、公開募集未上市股權的投資基金(如REITs)的規范發展。
在1999年-2003年中國就投資基金立法時,草案本是《投資基金法》,后因各方爭議較大,最終決定不納入對私募基金的規范,刪掉了草案中的“第九章:向特定對象募集的基金”,并把這部法的名稱改成了《證券投資基金法》。
這部法律自2004年頒布以來,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出現了一些與市場發展不適應的地方。去年和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都收到了很多關于修改《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建議。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有必要把對股權投資基金的規范納入進來,恢復《投資基金法》。
——為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
股權投資基金(VC和PE)是促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企業整合,提升企業價值的有效途徑。
目前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如法律對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基金的法律地位并沒有明確規定,這使得這種類型的股權投資基金難以進行證券開戶、產權登記和交易等;對有限合伙制的股權投資基金,目前仍沒有形成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工商注冊程序;合伙人的納稅辦法對投資的激勵不夠,各地執行的政策也不盡相同,由于缺乏統一穩定的規則,投資者對投資收益也無法形成穩定預期。上述問題需要相關部門抓緊出臺有關政策,為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穩定的制度環境。
中國不缺少技術、不缺少資源、不缺少企業家,也不缺少資金,但中國缺少把這些資源有效結合的金融工具,發展資本市場就是要提高中國資源配置的效率。資本市場配置效率的高低,也影響著經濟復蘇的進程。■
作者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