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引發爭議但又被淡化處理的基金分紅問題,受到了法律界人士和投資者的挑戰
《財經》記者 宋燕華
因為旗下基金在滿足分紅條件的情況下連續三年不分紅,注冊資本1.5億元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面臨著一項高達97.35億元的仲裁。
4月10日,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遠忠稱,他已向南方穩健成長2號(代碼:202002.OF,下稱南方穩健2號)的管理人、托管人和持有人同時發出公開法律意見書,希望能夠將截至2007年末合計97.35億元、折合每份額近0.70元的可供分配份額收益歸還投資者。
當日,南方基金和工商銀行的公關部門均向《財經》記者表示,尚未收到相關文件。
“如果南方基金和工商銀行在收到公開法律意見書后沒有作出反應,持有人可以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張遠忠說。
這意味著,今年以來頻頻引發爭議但又被淡化處理的基金分紅問題,終于受到了法律界人士和投資者的挑戰。
追討南方基金
2009年3月31日,456只公募基金年報披露完畢,全行業虧損總額超過1.5萬億元。
此前,公開數據顯示,有13家公司的16只開放式基金在2006年、2007年連續盈利,但自2007年至今始終沒有進行過分紅,至2007年底截留了高達810億元的可分配利潤,充當了不折不扣的“鐵公雞”。(參見《財經》2009年第5期“誰是基金‘鐵公雞’?”)
當時,基金業2008年年報尚未出爐,投資者仍可抱有分紅幻想,畢竟2007年沒分紅,2008年只要盈利,就尚存分紅的可能性。
然而,隨后公布的2008年年報擊碎了這一最后的幻想。上述16只基金全部虧損,虧損總額達935.9億元,從總額上看,已經“吃掉”原來的810億元紅利,無法滿足分紅條件。更有9家凈值跌破1元,投資者已面臨虧本贖回。
在這16只“鐵公雞”中,2007年底可分配利潤最多的是華夏紅利,達到111.25億元;南方穩健2號位列第二,為97.35億元。4月7日,華夏紅利的凈值尚達到2.43元,但南方穩健2號的凈值跌破了1元,為0.78元。
張遠忠認為,南方穩健2號存在嚴重的違約情況。
成立于2006年7月的南方穩健2號,截至2007年末,共截留了97.35億元可供分配收益,折合可供分配份額收益為每份額0.6959元。
但實際上,南方穩健2號自成立至今,在完全符合分紅的情況下,連續三年從未進行過分紅。
而在該基金的合同上,“每年收益分配次數最多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90%”的條款赫然在列。
隨著市場下跌,目前該基金的收益已經大幅縮水。2008年度虧損91億元,當時的凈值曾跌至0.68元附近,2008年的分紅已成泡影。
張遠忠認為,在基金公司違約不分紅的問題上,基金托管人工商銀行要承擔連帶責任。
為此,他向南方穩健2號的管理人和托管人同時發出公開法律意見書,希望能夠將截至2007年末合計97.35億元、折合每份額0.6959元的可供分配份額收益歸還投資者。
張遠忠表示,由于追償的目標是2007年度的應分未分紅利,為此,在2007年12月31日持有該只基金的投資者均有追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由于南方穩健2號在2008年3月29日公布了2007年年報,為此,在自2008年3月29日起的兩年內,投資者均有追償權。
南方穩健2號的合同規定,因《基金合同》而產生的或與之有關的一切爭議,如經友好協商未能解決的,應提交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根據該會當時有效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仲裁的地點在北京;仲裁裁決是終局性的,并對各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仲裁費由敗訴方承擔。
張遠忠表示,如果南方基金和工商銀行在收到公開法律意見書后沒有作出反應,將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仲裁請求包括請求南方基金對2007年收益按《基金合同》約定進行分紅;同時請求基金托管人工商銀行與南方基金承擔連帶責任。
張遠忠表示,由于有16只開放式基金存在類似問題,今后他還將陸續向其他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發出公開法律意見書。
對于張遠忠發起的聲討,一些律師表示,前景并不樂觀。從過往經驗來看,仲裁一般會在三個月內有結果,基金公司可能會從“并未對持有人利益產生實質性不利影響”的角度來抗辯;因為即使沒有分紅,這部分收益當時仍然體現在基金凈值當中,而且從維持市場穩定、避免基金行業動蕩的角度出發,仲裁結果也很可能向基金公司傾斜。為此,也有一些律師建議,直接與基金公司或者監管部門交涉,或許是更有效的途徑。
基金通乾“變臉”
事實上,監管部門的重視會直接改變基金管理公司的行為方式。
3月28日,融通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封閉式基金通乾(代碼:500038)公布了年報,稱該基金于本報告期投資運作虧損,根據相關法規及本基金合同的約定,不進行利潤分配。
通乾年報顯示,本期已實現收益2.17億元,期末可供分配基金利潤每份0.08元。市場人士認為,基金通乾不分紅違反了收益分配條款中“基金收益分配采取現金方式,每年度至少分配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可分配收益的90%”的規則。
僅僅三天后,3月31日凌晨,融通基金公司又緊急發布了對基金通乾的2008年年度報告補充公告,稱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將對基金通乾2008年度的已實現收益進行分配,向全體基金持有人按每10份基金份額派發現金紅利1元,共派發現金紅利2億元。
融通基金管理公司至今沒有對外解釋如此快速“變臉”的原因,但接近監管當局的消息人士表示,這來自于證監會的壓力。
“基金分紅問題已經成為監管部門很頭痛的問題,畢竟當初的分紅條款規定不夠全面,而單只基金合同中的規定又多從管理人角度出發,完全忽視持有人利益。”接近中國證監會的人士表示。
根據2004年中國證監會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規定,封閉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實現收益的90%;與之不同的是,開放式基金應通過合同,約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數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一位基金行業分析師指出,從《管理辦法》可知,封閉式基金的收益分配與年度盈虧并無關系。與此有關的附加條款往往是基金公司自主加入。
基金通乾合同中對于基金分紅的規定附加了很多條件:第一,基金收益分配采取現金方式,每年度至少分配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可分配收益的90%;第二,基金當年收益應先彌補上一年度虧損后,才可進行當年收益分配;第三,基金投資當年虧損,則不進行收益分配。
這些規定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處。此外,基金合同中也沒有對“當年”“虧損”作出明確定義,這給了基金公司很大的解釋空間,卻造成相當程度的混亂。
由于分紅是封閉式基金持有者獲得收益的主要來源,封閉式基金管理人的分紅制度執行起來也較為嚴格,管理層對這類行為往往會高標準、嚴要求,正因此,基金通乾才會在三天之內迅速“變臉”。
但對于更關注凈值增長的開放式基金持有人來說,基金合同中關于收益分配的條款則更加粗糙籠統,開放式基金管理人往往在唱分紅的“獨角戲”,可隨意決定分不分、分多少以及何時分,很多時候已經違背了契約的規定,在缺乏監管介入的情況下,持有人往往選擇被動接受。
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不分紅對應的是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大,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增加了管理費的提取,同時還可省卻減倉變現的壓力。
“由于合同條款中并沒有說清楚分紅的時間和比例,有些基金就干脆‘一毛不拔’。”就16只基金連續兩年多達到分紅條件卻逃避分紅的現象,一位律師表示,“這肯定屬于違約。”
“基金行業是靠契約文化來維持的,按照契約來分紅是基金公司最基本的責任。如此明顯的違約行為,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少見。投資者應該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一位國際大型基金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對《財經》記者說。
全球十大專業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美國普信集團(T.Rowe Price Group.Inc)副總裁林羿稱,從國際經驗來講,分紅并不是開放式基金必備的條件。但美國的基金都會在合同中說明是分紅還是一律進行再投資,投資者看清楚條款后決定是否投資。
“每年分紅的時候,基金公司都會通知每個投資者,根據投資者個人的選擇來決定是否給其分紅或者再投資。”林羿說。
也有一些基金產品,為了滿足投資者獲得定期穩定回報的需要,而設計分紅條件。分紅時點可以定為每月、每季度、半年度或者全年的最后一天,其中又以季度居多。
對于寫入契約的分紅條款,成熟的基金公司就會嚴格遵守,否則會受到基金公司自身合規部門、基金持有人和監管部門的質疑和懲罰。
曖昧監管
雖然直接插手了基金通乾的分紅決議,但關于開放式基金的分紅爭議,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成為監管當局試圖“淡化”的敏感點。
“牛市時,持有人不去看分紅,只看凈值,這是正常的,因為它們的身份是投資者;基金公司在契約中含糊其辭也是正常的,因為它們是盈利機構;但是,對于監管機構來說,在牛市中只顧盲目地批基金發行,而不認真審查基金合同,造成漏洞叢生,這是造成810億元紅利打了水漂、投資者利益受損的根本原因。”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評價說。
2009年3月初,證監會召集部分基金公司就分紅新政策征求意見,強制規定每年最低分紅次數成為最突出的擬出臺新規。
但這一條沒有出現在最終出臺的文件里。4月1日,證監會以《基金部內部審核指引(第七號)》形式最終下發的《證券投資基金收益分配條款的審核指引》(下稱《指引》)中,未對最低分紅次數作出規定。
相比,《指引》對原來模糊的紅利發放日、紅利分配的基準做了比較具體的規定。紅利發放日距離收益分配基準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潤計算截止日的時間,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基金收益分配比例應當以期末可供分配利潤為基準計算,而期末可分配利潤指基金期末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與未分配利潤中已實現收益的孰低數。
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暗含了年末作為分紅時點的實質,也可以理解為每年至少在年底進行一次分紅。
《指引》亦強調,開放式基金分紅并非強制規定。在設計開放式基金產品時,基金公司應明確基金產品的特性,據此擬定相應的收益分配條款。含有分紅條款的基金產品,應約定每年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數和每次最少的分紅比例。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此前熱議的最低分紅次數,最低分紅比例指標更加重要。否則即使多次分紅,也無法保證達到一定比例。不過,《指引》提出的最高分紅次數和最低分紅比例的說法其實早已有之,這次只是重申。2004年《管理辦法》中就有明確規定。
此外,市場人士指出,本次《指引》的發布時點和方式也耐人尋味,頗能反映監管部門對新老基金的不同態度。
公募基金2008年年報在3月31日結束披露,本次《指引》在4月1日發布。換句話講,基金在2008年度的收益分配情況將不必按照新規執行。如果基金以年度利潤為分配依據的話,《指引》新規將在2009年年報中才能得到體現。
從《指引》的行文來看,雖然監管部門在高調制定分紅新規,但對老基金的違約問題只字未提。據《財經》記者了解,監管部門內部對此也是三緘其口,希望能夠低調平穩處理。
一位律師指出,雖然《指引》的出臺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規范開放式基金的分紅問題,但對基金公司的約束力可能不會很強。
“《管理辦法》屬于部門規章,還有公司故意違背,內部的指導性文件又能有什么約束力?”上述律師建議,監管部門應該提高《指引》的法律層級,比如以法律、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的方式加以規范,并提高懲罰力度。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關鍵是監管層是要把基金公司當‘兒子’,還是堅持把保護基金持有人利益作為首要職責?”業內人士說。
引人注目的是,16只“鐵公雞”之一的華安上證180ETF基金,在2008年年度業績虧損,但凈值高達5.86元的情況下,于今年4月7日決定,向持有人按照每10份派發1.49元現金的方式分配收益,結束了自2006年11月至今的不分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