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石油公司如何擠入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市場?下游可能是比較現實的機會,而獲得這個機會的最好途徑,是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的理想
《財經》記者 李其諺 陳竹
4月7日,法國道達爾集團(TOTAL)首席執行官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再次來到中國。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說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和中國政府,讓道達爾入股中石油在廣東揭陽建設的煉油廠項目。
馬哲睿的理由十分簡單——揭陽煉廠即將冶煉的重油來自委內瑞拉,而道達爾在委內瑞拉的石油區塊擁有權益產量。他希望道達爾能參與中國的下游煉化銷售市場,與中國石油公司實現“原油—煉化—銷售的三位一體”合作模式。馬哲睿還不時暗示,作為一家老牌國際石油公司,道達爾是非洲排名第一、中東排名第二的油氣生產企業。
30年前,道達爾作為首家外資石油公司參與開發中國南海石油資源,但與諸多外資石油公司一樣,其后在中國的探險并不順利。道達爾的上游勘探業務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一度撤出中國。2001年,道爾達重新將發展的重心移至中國,并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此后八年,道達爾在中國的經營業務囊括勘探生產、天然氣與電力、煉油與銷售,以及化工,擁有30多家公司,但真正的“大項目”只有2006年得到的蘇里格氣田聯合開采合同。
2007年2月,馬哲睿升任道達爾CEO,這位留著兩撇白胡子的務實主義者,迫切希望在中國有所作為。為此,他愿意在中國進入資源生產國上游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引和讓利,同時,也希望能增加道達爾在中國的能源市場份額,彌補之前十幾年在中國錯失的良機。
“用一個聽起來有些奇怪的比喻來說,我們可以成為中國和石油生產國之間的潤滑劑。”馬哲睿頗為謙卑地說。
不僅道達爾想做這個“潤滑劑”,殼牌、埃克森-美孚等老牌國際石油公司,都希望能以“幫助中國海外拿資源”為契機,擠入中國嚴格限制下的能源市場,從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分得一杯羹。
“北極之光”交易
在馬哲睿北京之行前一周,道達爾勘探生產加拿大公司4月1日宣布,將其在加拿大油砂項目“北極之光”中的10%股權,出售給中方合作伙伴中石化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道達爾沒有公布交易價格。
“北極之光”項目位于加拿大阿爾伯達省阿薩巴斯卡(Athabasca)地區東北部,是一體化的油砂項目,包括采礦、萃取和瀝青改質等,總投資約45億加元(約合250億元人民幣)。
2005年5月,中石化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與加拿大西年科(Synenco)能源公司組成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北極之光”油砂項目。中加石油公司出資約1.5億加元(約合8.3億元人民幣),擁有40%的股份;西年科公司以項目資產出資,擁有合資公司60%的股份,并擔任該項目的作業者。
到2008年5月,西年科公司被道達爾勘探生產加拿大公司以4.78億加元(約合26.5億元人民幣)收購,由此道達爾獲得對“北極之光”項目60%的股權。此次,道達爾將10%股權出售給中加石油公司后,中石化將與道達爾分別擁有該項目50%的股權。
馬哲睿稱,出讓股權并不是因為油價下跌,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過去幾個月里油價低迷,世界各地包括油砂和深海油田在內的高成本油氣項目都被迫延期。據悉,由于加拿大重油和油砂項目開采成本高昂,“北極之光”的開發計劃也將延期,道達爾將在近期對這些項目重新評估。
道達爾勘探生產加拿大公司總裁Yves-Louis Darricarrere在公告中表示,“北極之光”項目股權的變更,將促進道達爾同中石化集團在油砂資源開發方面的合作,以滿足未來能源需求,構建道達爾“進入北美和亞洲市場的通道”。
中石化川東北氣田,就是眼下道達爾抱有極大興趣的項目之一。2006年4月,中石化集團宣布,在川東北發現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大氣田,當時宣布的探明儲量有2500億立方米。
“我們目前仍在與中方洽談。”道達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杰告訴《財經》記者。他說,川東的氣田屬于酸性氣田,與道達爾位于法國的拉克氣田的性質和硫化氫含量非常相似,拉克氣田已經開采超過50年,“97%的氣體都開采出來了,而且沒有發生任何事故”。
道達爾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中國經營,直到2006年獲得內蒙古境內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聯合開采合同,才算有所斬獲。蘇里格氣田擁有約3500米深的超致密儲層,開采難度很大。2006年,道達爾與中石油簽署合同,共同對蘇里格南區塊天然氣資源進行評估、開發和生產。2006年5月,蘇里格的氣田項目開始正式啟動。
馬哲睿介紹,在隨后兩年半的時間里,道達爾進行了評估工作。2008年11月,道達爾向中石油集團提交了整體開發方案。目前,這一項目已經進入了論證關鍵階段。
“我們的總體方案已提交給中石油,目前項目落實到第二階段。中石油正在研究我們提交的方案。碰到具體問題,他們還會跟我們進行討論,直到他們對方案滿意時,才會把它提交給發改委。”戴杰向《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期望方案能在今年提交,一旦獲得批準,我們會盡快實施開發。但這個進程取決于中石油。”
尋找“經典”合作模式
此前,在川東北擁有羅家寨氣田的中石油,通過招標與雪佛龍簽訂合作開發協議,達成為期30年的天然氣資源合作開發和生產合同。道達爾也參與了羅家寨氣田招標,但最終敗北。
對于雪佛龍中標的原因,各方說法有異。雪佛龍中國區經理伊西克里·陶里卡(Isikeli Taureka)當時曾對中國媒體解釋說,雪佛龍在開發“酸氣田”方面有經過驗證的技術,是中標的關鍵。
但一位接近中石油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為了獲得這一項目,雪佛龍報出“超低”的競標價。
一家國際石油公司的管理層對中國政府的選擇表示理解,“選擇雪佛龍,折射了中國公司的平衡政策。在上游資源開采的合作上,中國不愿意把所有的寶壓在一個跨國公司身上,而是多頭下注。”
在蘇里格氣田天然氣項目上,中石油選擇了道達爾;在鄂爾多斯盆地的長北天然氣田,中石油選擇了殼牌。實際上,這種“平衡術”從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油氣領域剛剛實現對外開放就初露端倪,至今依然在發揮作用。
據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200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截至目前,共有33家外資公司在中國從事62個油田勘探開發項目。這62個項目的區塊總面積為22.6萬平方公里,外資公司持有區塊凈面積為20萬平方公里,擁有剩余石油儲量最多的公司為康菲,擁有天然氣剩余儲量最多的公司是道達爾,沒有某一家能夠獨大。
各家國際石油公司也都十分清楚,它們在上游是“戴著鐐銬跳舞”。“肥”的項目、容易開采的油氣田,它們沒有機會參與;要獲得合作機會,只能憑借自己的技術特長,做中國石油企業暫時沒法單干的事情。用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林浩光的話說,殼牌真正推動的,是那些“難開采油氣”(difficult oil and gas)。
但是,“難開采油氣”項目并不一定能給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帶來多少利潤。譬如,不少國際石油公司都撤出了在南海的勘探項目,因為該地區油田分散,開發不經濟。殼牌最近也放棄了在吉林的油頁巖勘探開發項目,原因也是“開采難度大,在現有技術水平下成本過高,缺乏經濟回報”。
盡管困難重重,短期利益不明顯,國際石油公司們還是不愿意放棄中國的油氣上游。無論是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林浩光,還是剛剛出任BP中國區總裁職務的陳黎明,都對《財經》記者表示,他們看好在中國的“長遠機會”。
從上游勘探到下游銷售,從合資建廠到獨資經營,跨國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始終異常緩慢。下游市場也同樣依賴于中國開放政策和體制改革,只是相對于上游來講更為現實。如何獲得下游的機會?一位外資石油公司的人士坦言,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的理想,是一個最好的途徑。
道達爾眼下釋放的這種信號,已經足夠明顯。馬哲睿用一種假想的口氣說,總體的一體化項目的思路就是這樣:一方面,雙方在委內瑞拉有上游的合作;另外一方面,可以在中國開展煉油這方面的合作。
“這就是我們長期投資、合作的一個思路。目前道達爾和中石油之間還沒有真正地談。”他隨即又補充說,“如果真的談完確定下來合作的模式,就是兩個項目要合二為一,也就是在委內瑞拉有這樣一個重油的上游項目,這個重油項目產出的產品,是全部提供給中國境內的煉廠的項目來使用。”
馬哲睿還告訴《財經》記者,道達爾和中國石油公司在伊朗還存在“潛在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