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文獻利用率一直以來都是高校圖書館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對此,引入web2.0中的重要理論——長尾理論,通過借用形成長尾所需的三個重要力量來分析文獻低利用率,即導致文獻利用長尾缺失的三方面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library2.0技術挖掘圖書館文獻利用中的長尾,提高文獻利用率,以更好的為用戶服務。
〔關鍵詞〕長尾理論;圖書館2.0;文獻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2-0004-04
On the Web 2.0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Long Tail of the Utilization of LiteratureWang Xuezhen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6,China)
〔Abstract〕Low literature utilization rate is a problem to university library.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ong tail theory—an important theory in web 2.0,this paper analyzed three reasons in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literature through borrowing three important force which lead to long tail.Based on the discussed above,it proposed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mine the long tail of the rate of literature utilization to provide users with better service by using library2.0 technology.
〔Key words〕long tail theory;library2.0;literature utilization rate
眾所周知,在圖書館流通領域中一直存在文獻利用率偏低的問題,而近年來電子資源的普及則進一步惡化了這一問題。由此可見,如何提高文獻利用率是圖書館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筆者在此引入長尾理論,希望可以為解決此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1 互聯網中的長尾理論
由《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8226;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長尾理論實際上是對豐饒經濟學的一種闡述:選擇源的多樣化,充實廉價的傳播渠道造就的豐富的無窮無盡的品種造就了人們無限選擇的空間,從而使得文化和經濟重心從需求曲線頭部的少數大熱門轉向需求曲線尾部的大量利基產品和市場。在數學上,我們把序號(r)的某一冪次(rβ)乘以相關數量(g(r))為一常數(c)的對應關系稱為長尾分布,也就是
g(r)=cr-β,c>0,β>0。
容易看到,β取值越小,g(r)趨向于零的速度越慢,畫出來的曲線就越是拖曳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根據克里斯#8226;安德森的觀點,要形成這條長尾需要依靠3種力量。
1.1 第一個力量是生產工具的普及
這種力量使得過去單一行業(專業者負責生產,業余者只管消費)變成了雙向市場,令許多消費者作為業余生產者加入生產者隊伍中。他們為市場貢獻存在于尾部曲線中的無數的多樣化品種,這就促使長尾向右延伸,形成供給長尾。
1.2 第二種力量是傳播工具的普及
這種力量可以降低市場的進入門檻,允許越來越多的產品找到屬于自己的顧客群,從而降低了產品接觸更多人的成本,有效地提高了長尾市場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繼而帶來了更多的消費,有效地抬高了長尾曲線,擴大了曲線之下的面積。
1.3 第三種力量就是推薦系統的普及
推薦系統,通過疏導和放大消費者行為來細查各種選擇,最終把最適合你的那一個擺在你的前面。因此,這種力量的普及可以連接供給與需求,將供求匹配服務做好。
從圖書館學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上述長尾現象的3個力量與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職業五法則中的第2,3,4法則相對應。這三條法則分別是:每位讀者有其書(every reader has his books);每本書有其讀者(every book has its reader);節省讀者的時間(save the reader's time)。借用長尾現象的3個力量來解釋這三法則,即:圖書館里的館藏資源必須是容易獲取的(形成資源供應的聚合);必須能夠被對其有潛在興趣的讀者知道(形成用戶需求的聚合);必須有效率的連接供給與需求(形成很好的供求匹配服務)。在下面的篇幅中,筆者將從這種對應關系出發,分析高校圖書館文獻利用長尾缺失的原因并試圖利用圖書館2.0技術構建高校圖書館文獻利用的長尾。
2 高校圖書館文獻利用中缺失的長尾
在此章節,筆者將借助文獻利用長尾形成所需的3個力量分析其長尾缺失的原因。
2.1 資源供應的長尾
遠在互聯網產生之前,圖書館便開始構建資源供應的長尾,從自身館藏,到各種級別的聯合目錄,其目的都是為了進行資源最大范圍的聚合和揭示。互聯網產生以后,圖書館不僅將目錄由原先的印本形式轉化為數字形式,還利用互聯網來鏈接電子資源,館際互借和其他數字圖書館資源,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來不斷延伸資源供應的長尾。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它們的用戶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員和教師,他們對專業知識需求強烈,本館館藏往往無法滿足其需求,因此高校圖書館一直積極開展館際互借或文獻轉遞服務,可惜最近的幾次調察結果表明,用戶對這兩項服務的滿意度并不高。筆者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多數停留在建立聯合目錄這一層面上,缺乏深層無縫鏈接;同時圖書館缺少專業化檢索工具的現象也造成用戶難以對館外資源進行一站式檢索,為用戶利用文獻造成了不便。可見,雖然高校圖書館從整個圖書館系統而言可以形成資源供應的長尾,但因館際之間資源共享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限制使得高校圖書館一直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資源長尾。
2.2 用戶需求的聚合
所謂聚合用戶需求,就是為每一本書尋找讀者,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將資源供應長尾變得人盡可得。在這一點上,高校圖書館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對于館內資源,圖書館只是被動的等待讀者來尋找所需要的圖書,并沒有主動將館藏資源介紹給用戶,特別是那些潛在用戶。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沒有將館藏信息、IPAC等嵌入用戶日常學習環境中,因而無法對用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有些高校圖書館的網站構架設計及內容安排不夠合理,重點不夠突出,無形中增加了用戶查詢、檢索的難度。另外,國內高校圖書館經常會忽視指導用戶如何檢索及獲取館藏資源,這就會造成用戶對圖書館資源利用的放棄,特別是在文獻傳遞及館際互借方面,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如上海某大學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用戶當中有30.56%的用戶因為不明白館際互借的具體內容而不使用該項服務。二是對于館際資源,目前相對于免費使用的本館資源,獲取館外資源的成本過高,這里的成本包括時間和相關費用。一般而言從提出申請到獲取文獻,電子版文獻至少需要2天,紙版文獻因牽扯到復印、郵寄等問題,獲取周期會更長;而獲取的費用也由幾元到上百元不等,如浙江某大學規定獲取國外文獻的費用為150~200元。可見,用戶往往會因為使用長尾資源而支付更高的成本。上述的兩個問題造成了館藏資源只能被那些有毅力、有耐心的用戶找到,但不能到達那些對資源有潛在需求的用戶的手中。
2.3 高效的供需匹配
對于圖書館而言,提供高效的供需匹配服務就是幫助用戶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最符合其需要的圖書資源。這是長尾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時阻礙圖書館造就文獻資源利用長尾的最大因素。現在,圖書館用戶在不知道確切的作者,書名等諸如此類的關鍵信息的情況下尋找某一類感興趣的圖書時,往往利用IPCA中的題名關鍵詞進行檢索。但是,用戶往往會碰到以下2種情況:(1)搜索到的信息中摻雜著無用信息。例如,以金融學作為題名關鍵詞在某大學圖書館的IPCA中進行搜索,得到451條相關信息,每頁羅列10條書目信息。在第1頁中,第1條是“經貿英語最低限量詞匯手冊;華東理工大學經貿英語系編”、其余9條除第5條外也皆為無用信息,之所以會列出是因為在它們在題名中有“中國金融學院法學教研室編”字樣。在這451條信息當中將近1/3的信息是無用的,當然這種情況隨著關鍵詞的限定程度的加深而得以改進,如以金融工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便只得到69條信息,其中10條為無用信息。但是當信息量變小時,讀者用戶又會擔心有遺漏,如某些書同樣是接受金融工程的,卻因為書名中沒有出現“金融工程”這幾個字而未被列入其中,這就是典型的查全率與查準率之間的矛盾。(2)書目信息過于簡單。目前通過IPAC獲得的書目數據實質上只是對文獻實體特征的描述。它提供的信息量只包括了文獻生產過程的特征以及文獻的狀態特征,缺少對文獻主題內容的揭示,根本不能幫助用戶進行選擇。以《圖書館學導論》(黃宗忠編著)為例,它的書目數據在服務器終端上顯示為:
圖書館學導論;黃宗忠編著
著者黃宗忠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3
主題標目 圖書館學
國際標準書號:7-307-00211-6
索書號: G250?H79
館藏信息:SULZ
因此,當用戶面對類似這種少則幾十多則數百甚至上千條信息中,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如何找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那一本或那幾本書。例如,對于同樣介紹金融學的圖書,對于專業人士可能需要精深的或有特色但非主流的,而對于非專業人士而言,他們很可能需要淺顯易懂的,比較大眾化的。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圖書館無法有效構筑文獻利用長尾的原因主要在于館際資源共享困難、文獻信息沒有得到充分的揭示以及圖書館缺少幫助人們進行選擇的過濾器。
3 利用圖書館2.0技術構筑長尾
圖書館2.0主要涉及到的技術包括:RSS/ATOM、Blog/Podcasting、Wiki、Instant Message(IM)、Collective Intelligence、Tagging/ Folksonomy、Mashup以及學術搜索引擎。對于圖書館而言,如何恰當的應用這些技術是其構筑文獻利用長尾的關鍵所在。
3.1 利用圖書館2.0技術聚合資源長尾
如何形成資源長尾,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應該利用學術搜索引擎作為一站式檢索文獻資源的替代方案。學術搜索引擎以學術資源為對象,一般涵蓋互聯網上的免費學術資源和以深層網頁形式存在的學術資源,通過對這類資源的抓取、索引,以統一的接口向用戶提供服務。以Google Scholar為例,它除了支持布爾邏輯、短語檢索、時間限定等基本檢索功能外,還允許通過作者,資源來源等字段限定來進行檢索。另外,它還提供了一些特色功能,如“Library Search”:搜索擁有該圖書的圖書館;“Library Links”:鏈接到用戶所屬圖書館的資源,如果用戶處于校園網中,該鏈接自動顯示。Google Scholar源自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對用戶有著極強的號召力,加之它使用便捷、搜索范圍廣泛,因此高校圖書館引入Google Scholar具有可操作性。
3.2 利用圖書館2.0技術聚合用戶需求
對此,我們一方面可以利用RSS、Mashup、Blog等技術主動向用戶推送信息、服務,并選擇一些網站開展合作,建立相關連接。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IM為用戶提供實時咨詢。
(1)RSS可以幫助用戶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持RSS輸出的網站內容,因此對于時效性比較強的內容特別適用。圖書館可以利用RSS提供諸如最新消息/公告、新進館藏、各種主題活動等信息的推送。此外,也可應用于書目或其它數據的定題查詢定制等方面。
(2)Blog實質上就是網絡日記,通常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它可以提供的內容與RSS極為類似,但鑒于它的構成模式,圖書館可以將其內容側重于現有館藏的介紹。
(3)Mashup是一種交互式Web應用程序,它使多個源站點無縫合并而成一個web站點。在圖書館,Mashup常見的應用有:①將圖書館信息以圖形化方式呈現出來。②將圖書館的書目信息嵌入圖書銷售網站或者將RSS內容顯示在用戶常登陸的網站上。
(4)IM即所謂的“即時通信”,它包括文字、語音、視頻等各種方式。使用IM進行虛擬參考服務可以消除用戶尋求幫助過程中的空間障礙,節省用戶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程序,該技術特別適用于對常見問題的解答。
3.3 利用圖書館2.0技術幫助用戶選擇
圖書館利用推薦工具幫助用戶進行選擇是圖書館文獻利用長尾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雖然在長尾曲線頭部的熱門資源能夠吸引大多數用戶,但文獻長尾中的尾部資源針對的就是獨特的個人需求。因此,相比頭部的熱門資源,它們往往更有可能為用戶找到更合適他們的文獻資源,從而提高用戶的滿意程度。
3.3.1 利用Mashup、Tag等技術大幅度增加書目數據的信息量
利用Mashup可以聚合文獻的相關版本、書評,耦合類似文獻(如圖2);利用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體智慧),通過挖掘用戶使用圖書館時提供或創造的數據形成圖書和信息資源的推薦清單(圖3)。利用Tag/Folksonomy,實際上就是允許用戶自發的用標簽對感興趣的資料進行分類,并與他人共享標簽的過程和結果(如圖4),這種加標簽行為往往可以形成多種分類火聚類規則并更切合用戶的需要。


3.3.2 利用Blog、SNS等技術加強用戶之間的互動及分享
借助用戶的集體智慧,這對于幫助用戶進行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那些無從選擇的用戶來說,其他用戶的行動往往是最有用的指示信號,因為他們之間的動機最為統一。當個別用戶貼出評論或表達自己的喜惡時,他們也扮演了指導者的角色,而對于這類基層參考信息的獲取將極大節省用戶進行選擇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提供Blog/Podcasting,wiki空間來吸納用戶的評論、推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推薦文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不僅是因為教師在其專業領域中的學術背景造就所推薦的文獻的高含金量,同時也是因為他們對于學生的強大影響力。這一點在本科生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他們的需求一般是在主講老師引導下形成的目標明確的需求。因而,在筆者看來從專業角度進行分類并邀請相關教師撰寫書評及推薦書目是一項非常值得開展的服務。
此外,我們還可以提供SNS功能(Social network server,社會性網絡服務),以此幫助用戶建立人際關系網絡,滿足各種需求。這種網絡服務會將讀者社區同文獻內容有效的結合起來,并最終會在廣大用戶之間創造出一條強大的社交紐帶。通過這條紐帶,用戶能夠找到他們原先找不到的文獻資源。
參考文獻
[1]周軍蘭.長尾理論與圖書館[J].圖書情報工作,2007,(4):30-33.
[2]王益明.長尾理論和圖書館服務的變革[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4):15-19.
[3]林泰宏.臺灣地區大學圖書館web2.0技術應用探討[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4):8-14.
[4]圖謀.圖書館2.0簡明問答[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4):25-29.
[5]劉煒.建設2.0版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7,(4):1-7.
[6]Lorcan Dempsey.Libraries and the Long Tail[EB].http:∥www.qiantu.org/liblog/?p=50,2007-07-13.
[7]胡小菁.LIB2.0應用與國內外現狀[C].上海地區圖書館2.0應用與實踐研討會PPT.
[8]克里斯#8226;安德森.長尾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3-40.
[9]山石,王雪珍.互聯網上的長尾分布[J].研究與管理發展,2007,(3):261-265.
[10]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77.
[11]常唯.綜合性學術搜索引擎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2):73-78.
[12]孫博陽.Google學術搜索工具及其在我館的應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2):79-82.
[13]cat wizard.你們館加入Google學術搜索的“圖書館鏈接計劃”嗎?[EB].http:∥catwizard.blogbus.com/logs/5753477.html,200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