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出提高董事會的科學決策水平,強化對重大系統性風險的識別監控能力
中國現代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基本上從西方引進。歐美發達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一度被發展中國家視為典范,也一直為中國公司所學習和效仿。
但在過去兩年里,許多曾被認為是公司治理楷模的歐美大型金融機構,相繼陷入危機甚至倒閉,一些曾經被認為是好的做法似乎也失靈了。因此,公司治理機制重新成為熱門話題,不同國家、不同機構都在進行反思。
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銀行的制度規則、公司治理結構等,并不存在明顯的缺陷,董事的視野、能力與操守,整體上來說也無可置疑。
但是董事會在重大風險識別和重大戰略決策上出了問題,根源在于董事會的社會責任不強,過度注重短期利潤,忽視長期可持續的利潤;過度強調銀行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忽視物質生產交換的基礎作用;過度依賴少數精英的創新,忽視廣大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是董事會應該認真考慮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時候了。
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實現了國家控股下的股權多元化,學習借鑒各國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機制,在近幾年實踐中既有優點,又有不足。
國有商業銀行董事會強調履行社會責任。我們堅持認為經濟第一,金融第二。銀行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實體經濟發展好,銀行才能效益好,銀行要以支持經濟發展為己任,又要防止成為泡沫經濟的助推器。
確保銀行機構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得到有效制衡,例如管理層薪酬封頂,避免銀行管理層為追求短期利益、高額利潤而開展過度的冒險行為。我們在確定薪酬體制時一直認為,過高的超額利潤一定不是管理者的貢獻帶來的,而往往是非人為因素產生的。
國有商業銀行的董事會沒有片面強調股東利益,而是提出對股東、對社會、對客戶、對銀行、對員工負責,把股東利益與客戶利益、銀行利益、員工利益有機統一起來考慮。在這方面,我們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我們還是堅持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國家控股銀行無形中注入了國家信用的支持,大大增強了金融機構的信用水平,在發生危機時更能穩定公眾的信心,從而維護金融體系和社會經濟的穩定。
當然,銀行的決策機制也很重要,我們強調管理者的素質和對員工的管理,但不贊成個人英雄主義,強調集體決策,更好地平衡各種利益,保證經營方向的正確性。
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的公司治理機制時間很短,無論是在制度建設上,還是在運作機制方面都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銀行董事會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董事會將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責,在市場和股東短期利益訴求的壓力下,如何堅持銀行長期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今后,中國銀行業應繼續堅持和完善國有控股主導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
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機制。
分析此次金融危機中歐美銀行公司治理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曾出現三次較大的公司治理危機以及緊隨其后的是改革浪潮,主要是與高管專斷獨裁、欺詐、對小股東利益的侵占等丑聞相關,因此過去相應的改革也主要集中在結構的改革、約束機制的強化、提高對高管誠信要求,以及加強對小股東的保護方面。
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后,情況會有很大不同。
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失衡與各國增長模式都正在發生改變,經濟運行越來越復雜,必將對公司治理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如何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已被提到重要議程,同樣,各國公司也要攜起手來,共同探討未來完善公司治理問題。
董事會在整個公司的決策體系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應該集中精力在決策大事、謀劃戰略和監控系統性風險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銀行業應繼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董事會構成、董事素質、運行機制等方面,同時要突出提高董事會的科學決策水平,強化對重大系統性風險的識別監控能力。
中國銀行業應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合作,兼收并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