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讓中方略感意外的安排,突然來臨的專訪機會,也出乎《南方周末》編輯部預料
作為2009年全球最大政治明星,奧巴馬11月15日至18日的訪華“處子秀”引人注目,多家中文媒體希望向他提問。但最終他讓絕大多數申請、準備多時的中國記者失望了。
未期待的邀請
隨行奧巴馬訪華的美方官員向《財經》透露,多家中文媒體先后表達了采訪意愿,但直到奧巴馬來到中國,美方沒有明確將接受誰的專訪。
據美國駐華使館官員11月19日向《財經》確認,11月17日上午,隨行的白宮官員直接致電《南方周末》,稱奧巴馬愿意在次日上午接受專訪。《財經》就此向《南方周末》編輯部求證,對方未予明確回應,但也未否認。
美國駐華使館官員還透露,此前,多家中文媒體相繼表達了采訪意愿,但沒有明確結果。11月17日下午1時16分,《財經》編輯部接到奧巴馬隨行官員回復郵件:“總統先生今天和明天所有時間都已排滿,很遺憾無法邀請貴刊專訪。”接近美國駐華使館人士透露,未能邀請《財經》專訪,與近期編輯部人員變動有關。
《財經》從接近南方報業的人士了解到,接到美方邀請后,《南方周末》編輯部隨即按外事程序進行申報,迅速得到報業集團支持和主管部門認可,申報過程非常順利。該報總編輯向熹、負責國際報道的記者張哲等人,很快準備好采訪提綱,當天飛往北京做準備。
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向《財經》證實,11月18日上午10時許,在奧巴馬即將結束三夜四天訪華日程離開北京前,向熹、張哲和《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翁洹一行三人,自行來到北京建國門外大街21號國際俱樂部飯店,而非外界傳聞的“在中方有關官員陪同下前往”。
經過必要的身份確認和安檢程序,《南方周末》三位記者11時許與奧巴馬碰面寒暄,專訪從11時10分正式開始。
向熹等人提出了七個問題,奧巴馬一一作答,多數回答簡略,在涉及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合作及雙邊貿易問題時,奧巴馬回答較詳細。
11時23分采訪結束,向熹等人與奧巴馬合影,隨即離開國際俱樂部飯店。
11月19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在頭版以通欄標題報道此次專訪,在中文標題下有一個大寫英文標題“INTERVIEW OF U.S. PRESIDENT OBAMA”。
略顯異常的是,專訪沒有刊發在頭版,而是在第二版,全文1565字,均為采訪問答,沒有背景交代及采訪描述,同時配發的是記者采訪奧巴馬的四欄彩色大照片,圖文共占半個版。
通常黑白印刷的《南方周末》第二版,這一期改為彩印。頭版還刊發了一個三分之一版的形象廣告,配合其年度訂閱,廣告設計有較大留白,中間文字是:“不是每一期都有獨家專訪,但是每一周都可以在這里讀懂中國。”第二版專訪下面也有半版形象廣告,也為配合年度訂閱,廣告設計同樣較大留白,中間文字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人物,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讀懂中國。”
兩次出現的“在這里讀懂中國”,是《南方周末》報頭下多年延用的宣傳語。
被改變的慣例
這是一次讓中方略感意外的安排,突然來臨的專訪機會,也出乎《南方周末》編輯部預料。按此前慣例,美國總統訪華前,通常在白宮接受中國媒體采訪,參與采訪的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或中央電視臺駐美記者。這種帶有外交禮節性質的采訪,一直深受重視。
但此次奧巴馬出訪亞洲前,這一慣例未能延續。白宮方面解釋稱,總統希望有更多機會與公眾對話,特別期待與中國青年交流,同時,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后,將共同會見中外記者,并將最后決定接受哪家中文媒體專訪。
于是,從11月15日傍晚奧巴馬踏上中國土地開始,誰將直接提問奧巴馬,猜測眾多。接近中央電視臺的媒體同行向《財經》透露,以國際報道和政要采訪見長的央視主持人水均益,提前做好了準備,隨時待命采訪奧巴馬,但未能如愿。
作為一種替代,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11月18日接受了水均益專訪,在電視節目中詳述了奧巴馬訪華諸多細節。
實際上,媒體略顯夸張的歡迎陣容,始于11月15日傍晚的上海浦東機場。
因為安檢要求,獲得通行許可的100多名中外記者,冒著冷雨趕去接機。央廣新聞一位女記者,提前四個多小時到達。當晚23時20分,在清冷的夜色中,記者們目睹了奧巴馬獨自撐傘,走出“空軍一號”專機,踏上中國土地。
其后66個小時,數以百計的中外記者為奧巴馬訪華奔忙,一些人也多次近距離接近他。但從上海到北京,奧巴馬一直沒給記者提問機會。
《財經》獲悉,當《南方周末》記者11月17日受邀發問時,中國有關機構以充分開放與合作態度,尊重了美方的要求,在第一時間協調促成了這次專訪。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聞業人士認為,從11月19日《南方周末》刊出的訪談看,其中不泛有趣的籃球話題,但沒有偏離公眾可預期范圍,奧巴馬回答得體。但在表面風光之下,奧巴馬對外交事務,尤其是中美關系還須深入研究。
有爭議的對話
比起諸多的記者求之不得,中國青年學生和網友的提問機會,似乎來得更容易。
在中國數以億計的青年人群中,奧巴馬的吸引力很大。《財經》11月15日在網上抽樣調查顯示,奧巴馬是“美國夢”的貼切體現,激勵作用顯而易見。同時也有網友留言稱,“美國夢”沒什么了不起,無須中國人眼熱,“中國夢”的真實含義,奧巴馬無法詮釋。
一位上海大學生還向《財經》表示,奧巴馬是美國式個人奮斗與成功榜樣,這和比爾蓋茨的經歷有某種類似,雖然一個在政界,一個在商界。
11月16日中午12時58分,結束與上海市長韓正午宴后,奧巴馬趕到浦東世紀大道盡頭的上海科技館。500多名來自復旦、同濟的大學師生,以及兩國政經要人,早已等候多時。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作為主持人,贊賞這種類似“市政廳會議”的形式,“非常輕松、自由”,大家可以愉快地“討論中美關系問題,包括這個世界未來的問題,包括我們人類所面臨的所有的可能的全球性的挑戰性問題”。
據介紹,選擇從上海開始首次中國行,中美經過了充分溝通。奧巴馬自己說,37年前,《上海公報》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之門,今年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上海是他必須回訪的城市。同時,作為來自芝加哥的美國公民,他也愿意到芝加哥的姐妹城市作客。
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很能入鄉隨俗,奧巴馬稱之為“我們兩國間深厚的紐帶”。洪博培以上海話“儂好”,開場了這次“沒有先例”的對話。
13時6分,奧巴馬開始演講,稱贊中國這個“博大的國家”,讓他感到很興奮。如果說上海“高聳的塔樓,繁忙的街道,還有企業家的精神”代表著矚目的增長和對未來憧憬的信念,而“雄偉壯麗的故宮和令人嘆為觀止的長城”,則代表著這個國度豐富的歷史。
他講述了對中美關系的理解,展望兩國關系的未來。他同時強調,“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接觸信息的機會、政治的參與,我們認為這些是普世的權利,應該為所有人所共享,無論其民族、種族和宗教信仰差異,無論是在中國、美國還是任何其他國家。”
他特別提到留學問題,稱未來四年美國來華留學生將增至10萬人。這能否縮小中美互派留學生的數量差別?教育部門統計顯示,中國赴美國留學生1996年39613人,2001年增至59939人,2008年達81127人,連續五年居各國赴美留學生之首。
一位教育專家分析說,奧巴馬訪華一個直接后果是,將帶動更多中國青年赴美留學,對美國而言,這不僅是文化教育上的成果,也將是一門越來越重要的生意。
13時20分,奧巴馬說:“現在請開始提問,我先找一位女士吧。”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女生陳曦坐在第一排中間,她獲得了第一個提問機會,她問奧巴馬:如何加強中美兩國城市間交流,比如上海與芝加哥。
14時零3分,提問結束。八個問題,涉及上海世博會、訪華預期、臺灣問題、獲得諾獎的感受、全球氣候問題、互聯網與信息溝通、阿富汗與全球安全等。美方隨行官員向《財經》表示,中國青年視野廣闊,奧巴馬印象深刻。一位上海交大女生則說,這像一場大派對。
在網絡上,奧巴馬的對話引起廣泛關注,但贊揚與批評的聲音同樣明確。有人一一點評八個提問,稱有些問題缺乏深度,有的存在“設計感”。對于現場提問者均使用英語,而非漢語,部分網友也有微詞,認為這不利于更多人了解對話。
香港《新報》等海外媒體,對這場活動評價積極,認為通過新華網無過濾地直播對話,展示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有的氣度和自信”。法新社、美聯社、共同社等海外主流媒體,則不太感興趣,認為奧巴馬不過以漂亮言辭,“描繪了美中關系的樂觀圖景。”
不提問的會面
11月17日上午的人民大會堂,是奧巴馬此行重點,他與胡錦濤主席在此正式會談。
因為不是兩國元首的第一次見面,16日晚奧巴馬剛吃過了胡錦濤主席私人做東的四菜一湯中國晚宴,且會談的核心話題并不包括人權、臺灣等敏感問題,兩位元首的會談開放、積極而富有成效,海內外近百家媒體現場見證了這場訪華重頭戲。
記者們從當天早上7時左右即到位工作。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康輝9時38分開始連線現場記者彭娜,加上幾位評論嘉賓,談論中美關系歷史及奧巴馬訪華。三個小時后,胡錦濤和奧巴馬共同出現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
兩位元首認為會晤是“坦誠的、建設性的、富有成果的”,在戰略和全局層面達成了諸多共識,同時理解存在的分歧。奧巴馬說:“我們不尋求遏制中國。相反,我們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
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分析認為,這是積極的態勢,兩人每見一次,就更了解一些,不到一年時間會晤三次,有利于兩個大國增強政治互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卡里弗里曼認為,美中兩國非常不同,其文化傳統和新聞觀都存在巨大差異,但兩國在地區及其全球問題上合作的利益,可以遠遠超過雙方的分歧。
英國《金融時報》則評論說,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說教”正在失去意義,因為“通常是輪不到債務人給債權人上課”。
13時12分,持續約40分鐘的記者見面會結束,沒有提問環節。11月17日下午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對大家關心的諸多重要問題,均有明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