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文化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很重要的一環。本文分析了農村文化信息生活的貧乏現狀,指出農村存在的人口與文化信息資源的不對等和上級文化政策難以在農村基層落實等問題,分析了造成農村文化信息貧乏的原因,并且從政策、渠道、報道質量、提高農民媒介素養等方面提出了做好農村文化信息“扶貧”工作的幾條對策。
【關鍵詞】農村文化信息 農民媒介素養
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三農”問題的解決是關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三農”問題,并且描述了新農村的理想圖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不難看出,文化信息生活是農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和整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基層服務點”的要求。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力爭到“十一五”期末,在農村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在鞏固現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基礎上,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支持農民群眾開辦“農家書屋”。2008年初,新聞出版總署制定了支持“三農”類報刊發展措施,包括資助、優惠、推薦、補貼、獎勵等等。應該說,各部門都已意識到做好農村文化信息傳播工作的重要性。那么,農村的文化信息生活現狀如何?各類媒體對“三農”傳播工作開展現狀又怎樣?
筆者經考察,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幾個巨大的反差:
一、農村人口數量與享有的文化信息資源的反差。
當今中國文化傳播事業發達,各類媒介總量在全世界都占前列,但是這些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發達的城市,廣袤的農村成了信息文化的“貧血”地帶。據調查統計:全國現有期刊9000余種,而農業期刊僅187種;報紙2000余家,而以農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報紙不過數十家;各類電視臺有上千家,可開辦對農欄目的只有1%,全國有2256個電視頻道,其中只有5個農業頻道,僅占 0.4%,全國每年播出節目的總量是一千萬個小時,而涉農、對農的農業節目不超過1%;到2007年6月,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1%,而同期我國城市普及率達21.6%。
二、農民文化信息生活的貧乏與農民對文化、信息的冷漠之間的反差。
農民享有文化信息資源的匱乏沒有造成農民對文化信息的求知若渴,而是讓農民對文化信息越加冷漠。“看不到報、買不到書、看不到電影,那么就干脆看電視、打牌、賭博,反正一把鋤頭一丘田,餓不死。就是那些見了世面的返鄉農民工捎回家的也是錢、是吃的、穿的,絕對不帶書。……看電視很少看新聞,新聞里的那些事都是領導的事和我們無關。”一農村村民的話道出了當今“富”起來了的農民的無奈。
三、政策宣傳和基層工作落實的反差。
“三農”問題是每年兩會的熱點議題,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又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關注農村、報道農村、表現農村是一方面,把文化、信息送下鄉是其中的另一方面。對這兩方面國家都有積極的政策、措施甚至硬性規定,但深入落實,真正把農村文化信息工作開展起來的很少。
首先,對“三農”的報道,應時應景的多。有關“三農”的新聞因為難以產生豐厚的廣告經濟效益,長時間以來一直處于大眾媒體傳播的邊緣地帶,大都只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比如“兩會”期間、領導講話(倡導重視、關注三農)之后,許多媒體才會去進行有意識、有計劃的報道,在日常報道的計劃安排里,“三農”問題經常受到忽視。
其次,對“三農”的報道,在內容上不深入、不完整。一直以來,黨報“三農”報道或者聚焦于農業增產增收、農村建設、農村科技資訊、農業政策調整等主題,或者推出樣板村的典型報道,而忽略報道農民(工)個體、農村生動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
第三,對“三農”的報道,形式上單一、呆板。淺層次、一般化的農業動態報道多,而重點報道、深度報道少;單一形式、單一體裁、平面式的報道多,多側面、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式的報道少;單向政策灌輸式報道多,通過解剖典型加以引導和示范的報道少;對一些重點題目,分散寫、零星發的多,作為整體系統連續發的少;發自由來稿較多,主動策劃的報道少。
第四,文化、信息送下鄉渠道有限。筆者調查了湖南省耒陽市某鎮。這個還算繁榮的鎮沒有報刊亭,沒有圖書館,沒有書店,更沒有電影院,以前會在各個村偶爾放的露天電影在電視興起之后徹底消失。鎮集市上一家網吧不是給成年人去的,而是一些調皮搗蛋的初中生曠課光顧的場所。上邊來的文藝匯演在這更是天方夜譚。“文化下鄉”只是這里百姓偶爾在新聞聯播里聽到的詞兒,沒有現實意義。
造成農村文化信息生活極端貧乏現狀的原因是多重的:大眾傳播事業的產業化、商業化導致農民(工)群體話語權的邊緣化;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致使農民處于失語狀態;較低的文化水平及學習能力導致農民(工)缺乏主動爭取話語權的觀念和積極性;農村條件的艱苦使得傳播事業很難深入基層等等。農村的這種較為隱蔽的文化信息“貧困”正在制約著農村進一步的發展,農村文化信息生活亟待“扶貧”。
如何做好農村文化信息活動的“扶貧”?這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系統工程,它關系到農民生活的質量,關系到農村留住和吸納人才的能力,也關系到農村甚至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只有標本兼治,統籌管理才可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第一、頒布硬性規定,在量上做好保障。
農村文化傳媒設施的建設是個投入高、周期長、回報低的工程。所以政府部門要從宏觀角度認識到農村文化信息傳播對發展“三農”的重要性,制定硬性規定,狠抓落實,并對開拓農村市場的媒體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如規定每個鄉鎮必須要有報刊亭、書店,村村有書屋,對于貧困的鄉村,由政府出資建設。這樣渠道暢通了,才可能進行文化信息傳播。
第二、改善文化信息表現形式,在質上做好文章。
以往的對“三農”節目與報道,形式單一、呆板,傳播效果欠佳。要想對農節目(報道)真正深入人心,必需變換表現方式。要多采用生活視角、平民視角,站在農民的角度去想問題,用農民的話去說農民的事。比如綜合類報紙可以開辟農村版,再開辟固定欄目,讓報道內容既有固定性又能異彩紛呈。這方面《安徽日報農村版》做得不錯。電視方面,對農節目要多用質樸、生動、形象的語言,運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表達,CCTV-7的《每日農經》《致富經》很受老百姓歡迎;近幾年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劉老根》《鄉村愛情》《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讓農民朋友感覺很親切。
第三、開發農村文化資源,讓農民得到真正實惠。
農民需要懂得中央的農業政策,也需要知道各類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還需要掌握各類農業技術。這就要求負責“三農”報道的記者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報道的正確方向,發揚“三貼近”精神,抓好農民的增收問題、農產品安全問題、土地問題、政府服務問題、農村金融供需矛盾、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重大問題的報道,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農村還有大量的民俗文化資源,記者們應該做有心人,把這些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出來,生動地表現出來,定會受到農民朋友的歡迎。
第四、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優化農村文化信息環境。
從某個意義上講,現代化就是城市化,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是提高農村文化信息生活水平的根本之道。只有農村的經濟、教育、交通、通信等發達了,農民才有更多的可能去享受文化信息生活,農民一旦處身跟城市一樣開放、活躍的環境,其心態與思想及需求就會跟著發生改變。另外,在農村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民工的作用不可小視。農民工流動于城市與農村之間,充當了在村農民了解外界環境的活渠道。農民工把城市的理念、生活方式帶回了農村,還有一部分農民工帶著資金、技術及管理方法回農村創業,給農村經濟生活帶來活力。
第五、提高農民的媒介素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教育缺乏媒介素養方面的內容,國民的媒介素養普遍偏低,農民群眾更是如此。在提高農民群體的媒介素養方面有兩類人可能成為媒體的很好的助手。一是農村的意見領袖,二是農村大學生。記者要和農村的意見領袖們交朋友,與他們積極溝通,了解農民的思想動態及需求,提高報道的質量;另外媒體的一些報道通過意見領袖也更容易得到很好的傳播效果。農村大學生一般都文化素質高、思維活躍,有報效家鄉的熱情。媒體可以發動農村大學生多做鄉村調查,了解農村情況,并且在農村做一些有益的社會性工作,如辦墻報,及時宣傳國家的農業政策,反映農村的動態生活;如做講座,讓農民了解當今時代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讓農民了解如何利用媒介獲得有用的文化信息,如何向媒體反饋自己的心聲等等。
總之,農村的文化信息生活現狀,決定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從農村文化信息的“扶貧”與“低保”做起。只有建立農村基礎的文化設施,暢通農村文化信息傳播渠道,加大“三農”報道的力度,改善“三農”報道的形式,才能推動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只有積極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文化及媒介素養,才能真正提高農村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徐京躍、宋振遠,《2005中央一號文件:國家財政再向農村傾斜》
2、周瑋、吳晶,《我國確定“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六大重點》
3、趙志立,《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歷史使命》
4、張明,《略論黨報“三農”報道》,《新聞知識》,2008年第4期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