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電視新聞采訪中,“偷拍”采訪手法相當普遍。這一手法如果運用不當,往往會造成一定的負面社會影響,甚至觸犯相關法律法規。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謹慎采用“偷拍”手段。即使采取“偷拍”等暗訪手段,也應該盡可能考慮周詳,盡量避免其中的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陷阱,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關鍵詞】“偷拍” 法律 道德 負面影響
電視“偷拍”,是指在秘密狀態下,在被采訪對象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記者運用特殊電視攝錄設備進行拍攝,獲取新聞素材的采訪形式。它以獨特的視角、強烈的現場效果、非同尋常的震撼力,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受到眾多電視新聞欄目的歡迎。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每周質量調查報告》,浙江電視臺的《目擊》,合肥電視臺的《晚間播報》等欄目,都大量運用“偷拍”采訪手段。
一、“偷拍”現象原因分析
(一)“偷拍”采訪手段是電視媒體競爭的產物
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許多電視臺、電視頻道為了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自辦了大批電視新聞類欄目。這些欄目的新聞資源主要以社會新聞為主,需要記者自己去發現和挖掘新聞。另外,許多電視欄目,都給記者規定了月發稿量,或者是周發稿量,甚至將記者的收入與發稿情況掛鉤,迫使許多記者在明拍不行時走“偷拍”的路子。
(二)電視攝錄設備的發展為“偷拍”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實,新聞暗訪由來已久,早在17世紀的歐洲就已出現。但電視暗訪——“偷拍”則是近20年來的事。隨著暗訪欄目、節目的增多,暗訪方式的廣泛應用,公文包式攝像機、眼鏡式攝像機、鈕扣式攝像機、鋼筆式攝像機等“偷拍”工具應運而生,也使“偷拍”愈演愈烈。
(三)正常采訪經常受阻
在采訪過程中,尤其是監督或曝光形式的采訪,記者被拒絕是經常的事,因此,“偷拍”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無奈,為了了解真相,為了獲取新聞素材,不得不采取暗訪方式。
(四)“偷拍”節目受歡迎
由于“偷拍”節目,現場感強,鮮活生動,真實可信,能發揮電視的優勢,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和說服力。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央臺偷拍“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合肥有線臺的《街頭行竊大曝光》、合肥電視臺的《地下“招辦”大揭秘》等將其真相披露得淋漓盡致,產生巨大社會影響。
(五)電視偷拍“官司”相對較少
有關資料顯示,在眾多的“新聞官司”中,電視偷拍的官司較少,這是因為使用電視器材“偷拍”的新聞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證據,一旦發生新聞糾紛或新聞訴訟,這些素材能夠起到判明真相的作用,進而將被暗訪者置于不利的境地。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電視記者“偷拍”的膽量。
二、“偷拍”現象的負面影響
(一)“偷拍”,游走在法律雷區的邊緣
采訪權是新聞自由的重要內容,所謂新聞自由就是采訪、報道、表達的自由。新聞采訪權來源于《憲法》第35條:“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新聞媒體不是權力機構,記者只是普通公民,并沒有特殊權力,記者的采訪權來自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因為記者服務于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才能擁有采訪權、報道權和批評的權利。因此,在采訪過程中,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利”。采訪通常采取公開方式進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規定:“維護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不揭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要求”。被采訪權的內容包括接受采訪的權利,也包括不接受采訪的權利。“偷拍”在被采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記錄其觀點、行為,使被采訪對象不知自己正處于被采訪狀態,也就沒有機會拒絕采訪。實質上剝奪了他們不接受采訪的權利,是變相地強迫公民表達意見,侵犯了其被采訪權。因此,“偷拍”往往容易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隱私權等人格權而構成侵權。
國家安全法第21條明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間諜器材”,一些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的偷拍、偷錄設備實際屬于“專用間諜器材”。刑法第284條規定:“非法使用竊聽、竊照等專用器材,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見,使用“偷拍”手段,稍有不慎,極易闖入法律的“雷區”。
此外,2002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講座的民法典(草案)中規定:“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和披露的方式侵犯他人隱私”,也對偷拍提出了相關的限制。
(二)容易造成媒體道德的失衡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臺灣曾發生過一起轟動一時的白曉燕遭綁架、殺害案,當時一家電視臺通過預先準備的電視轉播車,轉播其家人向綁匪交贖金的現場,結果引起綁匪恐慌,最終殺害了人質。這種只顧獲取新聞而不顧人質安全的做法,暴露出記者道德的缺失。《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所有新聞從業人員:“維護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不揭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譽和正當要求”。
(三)記者人身安全難以保障
2002年巴西“環球”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在暗訪毒匪過程中,不幸被毒匪搜出正在偷拍的微型攝像機,慘遭殺害。在我國,記者被毆打、攝像(照相)機被毀壞的事也是屢見不鮮。由于電視“偷拍”的難度較大,其危險性更大。然而,在我國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媒體記者在這些糾紛或事件中,往往被當作一般的糾紛來處理,使得記者處于尷尬的境地。
(四)對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偷拍的作品爭議較多,這種是非之爭由來已久,為表明新聞主流價值取向,在許多新聞大獎(包括普利策獎)的評選中,都對“暗訪”的作品有爭議。
盡管許多“偷拍”新聞都打著“公共利益”的口號,通過揭露某些事件,獲得很好的社會效果,但從更長遠、更廣泛的社會效果來說,“公共利益”的借口仍顯得很蒼白。因為這種偷拍很可能就建立在侵犯隱私、侵犯人格尊嚴、欺騙被采訪者的基礎之上。可能在短時間內,觀眾對該新聞的報道高度依賴,但從長遠來看,這樣會使觀眾會對媒體及記者的誠信度產生懷疑。這方面教訓在國外已出現過,20世紀80年代前后,在新聞事業高度發達的美國,媒體高度推崇暗訪手段。結果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記者關心他們的報道對象;73%的美國人認為媒體不尊重公民的隱私權;幾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記者不講道德。
三、謹慎使用“偷拍”采訪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謹慎地使用“偷拍”采訪手法:
(一)盡量少用“偷拍”手段
“偷拍”,目前雖說沒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保護,它現在沒有受到輿論的普遍譴責,一是“偷拍”多為曝光社會的陰暗面,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多數人的利益;二是公眾的法律意識缺乏;三是電視“偷拍”手段往往提供了鐵的證據,一些當事人被偷拍后,往往也無話可說。但隨著法制社會的到來,社會監督機制的逐步完善,“偷拍”等暗訪方式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應盡早建立新聞行業職業規范,多總結和推廣一些規范的采訪技巧,從而提高記者的職業水平,采訪制作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新聞。
(二)正確處理好職業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三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作為新聞記者應具備職業意識,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的反應力;但在法制社會條件下,記者必須遵守法律,不能把自己凌駕于法律之上;同時,記者面對新聞事實時,在報道什么和如何報道上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不能僅僅關心事實的新聞價值。慣于使用“偷拍”手段的記者,往往過分強調職業意識,而忽視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勿觸法律“雷區”
盡管我國目前沒有出臺明確的法律規定,禁止使用“偷拍”的暗訪手段,但是一些法律禁區,依然散見于刑法、民法通則、著作權法等現行法律條文之中:一、不可獲取和泄露國家機密,包括軍事機密;二、不可泄露和侵犯商業秘密;三、不可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主要包括隱私權和名譽權、肖像權等;四、不可侵犯未成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五、不得干擾法庭審判活動;六、不得損害宗教和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等等。因此,記者在“偷拍”之前,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
(四)制定“偷拍”采訪相關管理制度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新聞媒體,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偷拍”手段,盡量把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即使是在新聞自由度較高的香港,對新聞暗訪也是有限制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的方法值得借鑒。首先,《新聞調查》欄目認為:無論如何,秘密調查都是一種欺騙。秘密調查不能用作一種常規的做法,也不能僅是為了增添報道的戲劇性而使用。其次,該欄目規定只有符合四條原則,才能使用秘密調查:1、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我們正在調查的是嚴重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2、沒有其他途徑收集材料;3、暴露我們的身份就難以了解到真實的情況;4、經制片人同意。對照目前全國各地許多欄目的情況,“偷拍”中存在的問題相當嚴重。因此,各地方電視臺應該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采訪管理制度。
(五)做好必要的準備和采取必要的補救手段
如果必須使用“偷拍”手段,則應做好充分準備,如做一些前期調查,對整個情況先有個較全面的了解,或是與相關執法部門合作進行等等。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還應進行一些相應的技術處理,如涉及到未成年人時,應利用馬賽克等手段進行隱匿處理等等。
總之,電視“偷拍”作為一種新聞暗訪手段,由于涉及到法律、道德等方方面面問題,不應該提倡。如果在一些特殊條件下,即使通過相關程序,采取“偷拍”等暗訪手段,也應該盡可能考慮周詳,盡量避免其中的法律、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陷阱,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單位:合肥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