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從廣義上說大體可分為3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硬件、軟件、病毒、寬帶等。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網吧、電子商務等。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語和符號,如大蝦、斑竹、恐龍、菜鳥等。本文通過對第三類網絡語言的劣勢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如何規范網絡語言。
【關鍵詞】網絡語言 劣勢 規范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得到廣泛的普及。伴隨著網絡語言的形成,人們對它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網絡語言的滲透是對漢語純潔性的一種破壞,網絡語言“模糊,隨意,多變”的特點會令傳統的中文語法失去尊嚴和意義,讓語言“混亂”。另一部分人認為網絡語言新奇,更有人情味,是一種新興的交流載體,值得大力提倡。究竟網絡語言有哪些劣勢,是完全抹殺它的作用還是不加分析地使用,本文試做分析。
一、網絡語言的劣勢
(一)語義模糊
由于網民求方便的心理,往往快速輸入字母或符號混雜的詞組,造成語義上的模糊,影響傳播效果。
1、語義上曲解傳統詞語
許多普通詞匯在網絡語言中被賦予了新意,利用原來詞義的本體轉換成喻體來表達。這樣出現的引申和擴展過來的新詞,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大蝦,“大俠”的諧音,許多網民使用漢語拼音輸入“大俠”(DaXia)時,“大蝦”先顯,有些網民就用了這個詞,既為便捷,也有戲謔之意。后來增加了解釋,說網絡高手經常伏案工作,弓著背,猶如大蝦。這樣的解釋與傳統意義上的海鮮類意義關系不大。
2、生造詞語造成語義生澀
有一部分網絡語言是由中文和英文數字夾雜構成的,在意義的理解上需要運用兩種語言的邏輯來思考,轉換的跨度比較大,因此會造成網絡語言的語義生澀,影響傳播效果。
例如:小CASE=小事一樁;我I你=我愛你;B4=Before(從前),這些詞語采用傳統的語言邏輯是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部分由縮寫字母,諧音字母組成的網絡語言。如BB=byebye(再見);BF=boyfriend(男朋友);GF=girlfriend (女朋友)等。
(二)生成和使用的隨意性
語言文字是文明的傳承、歷史的延續,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都應該珍惜、愛護規范化的語言文字,把它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有些人盲目求新求異,不按照漢語詞匯規律亂用生造詞,或是不規范地使用漢語詞匯,這樣做的結果是影響交際。
1、隨意生造詞語造成表達上的牽強附會和理解上的障礙
這些生造的詞語在意義上與從傳統字面意義上理解有很大差距,甚至毫不相干。如屁兔(PⅡ奔騰2),醬紫(這樣子);共眠(共勉)。
此外,還有部分網絡語言用一連串的數字諧音或轉意來作為數字密碼來表達各種意思。如184(一輩子)438(死三八)886(拜拜嘍)等等。
2、隨意搭配詞語和語序
在網絡語言中較常見的語病有以下幾種:一是搭配不當。“很+名詞”:如“很女人”、“很風景”、“很軍人”、“很克林頓”、“很書本”等;再如“非常蘋果”等。二是語序不當。如“我走先”、“我今天看書在圖書館”。
3、隨意曲解詞語
有一些傳統詞匯在網上被賦予新的含義。如,機車(不上道,自以為是);孔雀(自作多情);太平公主(超級雙頻、超級平胸);潛水艇(沒水平)等等。
(三)粗俗化傾向嚴重
網絡語言的蕪雜不僅對青少年教育不利,而且對成年人生活也會產生惡劣影響。例如,TMD(他媽的)、WBD(王八蛋)、BT(變態)等語言在網絡空間里流行廣泛。粗俗之風,彌漫于網絡空間,形成了一種語言公害。很黃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成為風行一時的流行語。追逐明星的人,近年來被稱為粉絲,來源于英文單詞FANS,當然更多新鮮創造也隨之出爐。包括直粉,散粉,粉團,甚至把組織歌迷的人,稱呼為粉頭。其實粉頭在古代漢語中是妓院用詞。此外,語法規則被隨意推翻,反映了當下語言表達的困惑,搞攝影的成了“色友”,高學歷能干女子是“白骨精”,嫁不出去的則是“剩女”等等。
二、對傳統的語言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的網絡環境下產生的語言,使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上述缺陷以外,還對傳統的語言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1、網絡語言對在校學生使用漢字帶來影響,使學生運用正規書面語言的能力下降。
由于網絡語言使用形成習慣,青少年頭腦中就會形成固定的語言邏輯從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運用網絡語言的思維模式。據天津市一位語文教學研究者搞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學校每個班級都存在學生或多或少使用網絡語言寫作文的現象。平均在50名中學生當中,受網絡影響特別深的就有3至5人。更有甚者,有的中學竟考起網絡語言。
2、曲解詞語使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影響語文教學。
在網絡中歪曲字詞的現象非常普遍。現在學生受網絡影響很大,作文里錯字病句很多,有的還引以為榮。如,黃昏戀=晚上鍛煉;甜蜜一下=約會;老孔=自作多情都沒人看;學習文件=讓人頭痛的自習;后起之秀=最后一個起床的等等。而且這些詞語的語義存在著由褒義向貶義的變化。這些曲解詞語已成為校園里的“密碼語言”。有一道改錯別字的作業,“我和媽媽去逛動物圓”,結果全班60%的同學都不是改“圓”為“園”,而是把句子改成了“我和媽媽去狂200”。他們說網上流行把“逛”寫成“狂”,說200是動物園ZOO的另類英文寫法。有的學生甚至建議把課文改成網絡上流行的語句。
三、對網絡語言的規范
專家建議治理網絡語言必須三管齊下,重視學校的語文教育,發揮政府和媒體的示范作用,同時建立起整個社會對語言文字正確使用的評價系統。
(一)重視學校的語文教育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說:多元化的社會應該對語言有多元化的認識與寬容。多元的語言才能培育出多元的文化。在網絡環境中,人們處于一種比現實中更加平等的地位,身份的匿名性保護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話語自由權。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使用的,強制禁止使用網絡語言,不符合語言的發展規律,也不利于網絡文化的發展。在學校的語言教育中首先要分清楚健康成分與不健康成分,對學生加強正面引導。促使其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文字,因為傳統語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作為中華兒女有傳承的責任。
(二)政府主導,媒體示范
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個網站應制訂相應的管理措施,規范引導網絡語言。對一些不文明的現象要及時制止。在網站的管理中政府部門應起主導作用。應制訂嚴格的教育法規,對未經嚴格篩選的或非約定俗成的網絡語言加以拒絕。同時要尊重約定俗成的網絡語言。任何語言都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會留下精華而篩去糟粕。比如一些相對來說比較晦澀難懂的詞語經過時間的錘煉勢必會被淘汰。此外還應加強教育宣傳工作,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網民的語言修養。因為媒體從業人員在信息的傳播中起著把關人的作用,同時權威媒體還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因此媒體正確使用規范語言對全社會使用規范語言產生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建立起整個社會對語言文字正確使用的評價系統
目前,網絡語言已不僅僅只在網絡中生存,大有“走出虛擬世界,進入現實生活”之勢。《中國網絡用語詞典》已經正式出版。這本詞典收入詞條2000多條,正文約40萬字,其中有不少是來自英語。有些學者對網絡語言的流行表示了擔憂,但這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語言生活方式雖有種種局限,但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它是開放的和生動的。一方面,各種語言生活方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吸收和兼容的;另一方面,某一特定的社會成員,可以只有一種語言生活方式,也可以除熟悉和堅守本社會集團的語言生活方式外同時具備其他語言生活的能力,百花齊放,各有各的用處。隨著中國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和教育水平特別是外語教育水平的提高,多語言能力將是個人素質的基本內涵。我們以為,只有這樣理解語言的本質,才能理解語言發展的基本動力,才能以開放的寬容的心態去認識包括網絡語言在內的語言變異。這也是我們研究網絡語言使用的意義所在。■
注釋
①《漢語粗俗之風彌漫網絡 形成語言公害》:2008年4月1日,鳳凰網專稿:http://phtv.ifeng.com
②《骯臟語言應避免,網上文明建設刻不容緩》:《新民晚報》記者李堅、實習生周銘,2000年04月30日http//www.sina.com.cn
③《“網絡語言”:是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發展?》:新華網2004年10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
④《中學考起網絡語言》:記者陳俊旺、實習生劉愛華、通訊員曉秉,《楚天都市報》,2003年1月17日
⑤《網絡語言挑戰語文教學》:祝國湘,《南方日報》,2002年12月13日
(作者:河北大學研究生學院08級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