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新聞因其報道的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貼近、利益相關、情趣相連,因此在媒體中有著極為廣泛的讀者群。鑒于中西方社會背景和文化等方面的種種差異,中西方的社會新聞報道也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當然也不乏共同點。本文將在社會新聞人性化、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新聞話題的選擇、新聞觀念等多方面對中西方社會新聞進行多維觀照。
【關鍵詞】社會新聞 新聞觀念 輿論監督
近年來,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社會風貌、社會問題、社會事件的社會新聞一直是媒體比較熱衷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社會成員的多極化分層狀態,人們社會生活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因素都給社會新聞的報道營造了深厚的土壤,社會新聞因其報道的內容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貼近、利益相關、情趣相連,所以博得了讀者的廣泛關注。鑒于中西方社會背景和文化等方面的種種差異,中西方的社會新聞報道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西方的社會新聞報道進行多維觀照。
社會新聞報道作為一種重要的報道形式,一般是指在社會生活領域發生的與某些社會群體、個案、個人有著直接聯系的社會突發事件及社會現象的報道。
中西方社會新聞的共同之處
在對社會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中西方媒體的共同點之一體現在人文關懷上。人文關懷強調的是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它是新聞實踐活動中一種必然的追求。
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角色的中國的新聞媒體,人文關懷是其新聞活動一種必然追求,也是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這體現在黨中央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上,“以人為本”正在成為中國主流發展觀的主導思想。中國的社會新聞的報道語言、傳播方式等逐步地平民視角化,體現了新聞傳者對受眾的人文關懷。在“2004·中國新視角”搜狐年度高峰論壇上,劉長樂先生在致辭中表示,“鳳凰衛視一貫把人文關懷當作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應該在我們的旗幟上寫上發現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價值,張揚人的價值。”①
許多西方媒體在人性化方面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在《華爾街日報》中,其主編玻爾·斯泰格就推出了具有人性化意義的“個人日志”欄目,使讀者可以按照個人的需要使用其提供的新聞。《財富》雜志執行主編里克·克科蘭具有的一個理念也是不僅要關注財經領域的經濟因素,還要注重其人性因素。不僅寫商業方面的新聞,還要寫非常關心商業、技術和金融的人。這可以看出,人性化因素已經在社會新聞的報道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社會新聞報道中,中西方媒體都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負責精神。陳力丹曾經說過,“職業精神是傳媒的立足之本。”②《華爾街日報》主編玻爾·斯泰格也認為,其報社一直以來就強調職責、責任的重要性。在中西方不少媒體看來,一種負責任的職業精神是其媒體能夠生存與發展的支柱。2002年揭露廣西南丹礦難的中國記者群體,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界彰顯專業精神的一個范例,他們意識到了記者的使命和社會責任;而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事件中的一些 “受賄無聞”的記者,則是完全喪失記者職業精神的典型案例。在西方媒體中,美國著名的報人奧克斯就十分注重新聞的真實性,他強調,新聞記者應有強烈的歷史感,新聞報道要“清楚、高尚、可信”。
中西方社會新聞的差異性
中西方社會由于社會背景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社會新聞的報道在諸多方面也存在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西方社會新聞的話題選擇的比較。“天賦人權”、“言論自由”等觀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由來已久,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在西方人腦中根深蒂固,所以諸多西方媒體“敢言天下一切能言之物,大至時事政治、國際態勢、種族沖突,小至家庭暴力、兩性關系”③,而且在西方媒體策劃的社會新聞中,他們更注重話題的獵奇性,以新奇取勝。約斯特曾經強調指出:“在選擇新聞時,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估量它的公共興趣。我們在出版新聞時,須以趣味為大部分新聞的主體,理由是:惟有有趣味,才能使報紙富有吸引力,因而很容易賣出去。”④美國的《拉里金現場》電視節目就是因為它能帶給受眾一種非常敏感而具有刺激的感覺,所以有很高的收視率。而在中國,我們強調的是服務于大眾,主張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要服從于國家利益。相對于西方新聞獵奇性的要求,中國的社會新聞更注重教育性、指導性和服務性。以《楚天都市》報為例,其服務性專版有28個,純服務性專欄有10個。人民網的社會頻道在2月28日報道“氣溫轉暖別大意 專家提醒本周仍需防寒”,浙江出臺“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這些表明了中西方社會新聞在話題選擇上是有一定差異的。
中西方媒體對社會新聞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量的把握上的比較。在西方諸多新聞人看來,“冒險、沖突、幽默、悲歡離合、兩性、反常、個人利益等具有人情味,即趣味性,而趣味是吸引讀者的良方。于是黃色新聞泛濫,血腥暴力入選。”⑤中國在社會新聞方面強調“正面報道為主”,強調“三貼近”原則,是為了正確實行新聞傳媒的輿論導向功能。要求媒體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必須正確處理新聞報道在可讀性和社會意義之間的平衡。為了保持輿論平衡,“我們在進行新聞選擇的時候,決不能放棄黨性原則,無條件地追求‘同情弱勢群體’的新聞理念。只有這樣,電視社會新聞的播報才能提高到一個符合國情、市情、民情的新水平。”⑥
中西方在社會新聞的報道上所表現出來的新聞觀念有一定的不同。因為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中西方在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真實性、客觀性等特征上還是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規范的。中西雙方在社會新聞報道中表現出來的新聞觀念的差異,表現在受制于價值取向因素的一些觀念中。比如說,新聞價值問題。構成新聞價值的因素主要是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這一觀點中西方人認識是相同的。但是,什么樣的社會新聞是重要的,什么樣的新聞具有顯著性,抑或有趣味,雙方卻有自己的看法。這種差異是和中西方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不同緊密相關的。
中西方社會新聞報道的差異還表現在與本地政府的關系上。中國媒介習慣于承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的責任,承擔起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道德建設的責任。⑦而對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媒體來說,媒體經過大眾化、商業化時代的長期和充分發展,已羽翼豐滿,實力雄厚。在受眾利益和政府利益發生沖突時,媒介往往會更靠近受眾一方。面對媒體的“叮咬”,便出現了美國總統小布什雇傭記者為自己代言的所謂“記者門”事件,一度在新聞界和政界成為談論的話柄: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共和黨故意安插一位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問布什一些很容易回答的問題,這一事件在華盛頓的傳媒圈引起軒然大波,不少媒體紛紛批評布什政府,指責其踐踏了憲法關于言論自由的尊嚴,一些評論家稱之為小布什的“記者門”。⑧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記者門”所揭示的美國政治舞臺上存在的一種嚴重的“政治腐敗”問題。美國向來自詡為全世界最民主的國家,“記者門”的嚴重性凸現了美國民主政治的隱含的嚴重制度缺陷,也暴露了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的言論不自由。
在輿論監督方面,中西方社會新聞媒體所表現出來的觀點也是不盡相同的。輿論是社會群體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有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⑨學者林楓認為,輿論是新聞的重要內容,新聞是傳播輿論的重要手段。這也就決定了輿論監督是新聞傳媒的輿論功能。輿論監督是媒介重要的責任。因為任何新聞監督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發生作用的,總要與包括社會思潮、社會心理、社會習慣在內的社會輿論交互感應。所以做好引導輿論和輿論監督的工作尤為重要。對西方社會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就是輿論的制造者,是創造輿論的手段。一些西方學者把輿論稱為“有效的統治者”,他們會把消息和意見聯系起來,言論和事實聯系起來。
中西方因其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的差異,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差別,在社會新聞報道方面有所不同也是情理之中的。通過對中西方社會新聞報道的多維觀照,筆者希望我國的社會新聞報道能從西方的報道模式和理念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達到符合國情、市情、民情的新水平。■
參考文獻
①《新聞制勝的十大關鍵詞——盤點鳳凰衛視新聞操作藝術》,王炎龍,www.mediachina.net
②《職業精神是傳媒的立足之本》,陳力丹,學習時報網http://www.china.org.cn,2004年11月3日
③李貴成:《中美電視談話節目之異同》,《南方電視學刊》,2000年第4期
④《新聞學原理》,卡斯柏·約斯特,第26—27頁
⑤牛玉霞、陳永康:《中西大眾化報紙受眾觀比較》,《中華新聞報》,2004年1月17日
⑥景曉明:《應當重視社會新聞的采編》,http://www.swtv.com.cn/magazine/2001/2001-4/4.htm
⑦王國珍:《全球化態勢下的中西受眾觀比較》,香港《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2期
⑧趙可金:《記者門事件成美國另類腐敗 凸現民主制度缺陷》,《國際先驅導報》2005年2月25日
⑨童兵:《中西新聞比較論綱》,新華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50頁
(作者:廣東省肇慶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