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突發事件 報道
近些年來,我國重大突發事件發生頻率加大,如2008年的南方雪災、“3·14”藏獨事件、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這些對媒體提出了嚴峻考驗。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其引起的社會輿論具有巨大的威力,輿論引導出現偏差容易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對媒體報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問題不僅是政府處理危機公關的首要議題,也是新聞傳播界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作為新聞工作者,如何做好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做到既要保證公民對信息的知曉權,也要實現輿論的和諧平衡,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議題。
一、報道做好輿論引導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導向錯誤,誤黨誤國誤民。”以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為例,這場災難傷害之深,波及面之廣,都是歷史上罕見的。媒體從業人員在報道時,從人性的角度看著一堆堆悲情的文字和畫面,自身也無法不痛心。這場災難引發的悲情使得包括報紙、電視、廣播、網站等媒體都成了一顆顆的“催淚彈”,讓受眾感到一種切膚之痛,也因此才有踴躍的獻血者、捐款者以及志愿者們。但這種悲情應當要適可而止。筆者曾看到過這樣一條消息:一位老太“5·12”地震之后每天看來自災區的消息,長吁短嘆,甚至每天幾個電話讓兒女去捐款,最后,老太終于頂不住心理壓力住進了醫院。這位老太只是億萬民眾中的一員,但她的表現卻是有代表性的。而災后的國人,需要的不僅僅是舉國的悲痛,更需要的是一種更加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悲情之后,下一個主旋律應該是勵志奮斗。災區人民咽下失去親人失去家園的苦澀,積極重建家園;軍隊官兵第一時間趕往災區,救援災區被困群眾;各地醫療、援建隊伍紛紛匯集至災區。這一幕幕振奮人心的場景應該通過各種媒體傳達給受眾,以增加國人抗擊災難的信心和決心。
去年在對拉薩“3·14”事件報道中,有些媒體在事件發生的一開始輿論引導缺位,沒有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不過,在后來主流媒體《人民日報》進行了輿論跟進,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通過及時全面報道,以確鑿的證據、翔實的內容和權威的解讀,向全世界公布事件真相,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和各方反應,明確詮釋我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總之,媒體通過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導向,在凝聚人心、激勵斗志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并切實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維護社會正義,達到促進社會穩定、增進團結和諧之目的。
二、報道內容務必真實準確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里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國家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進行了制度上的規范,同時增強了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國內突發事件報道的環境正處于寬松狀態,也為媒體報道突發事件提供了很大的活動空間。此外,從媒體技術發展的前景來看,新媒體層出不窮,人們對于信息的了解渠道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傳統媒體身上,發布信息的源頭大大增加。這也給媒體報道突發性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2”汶川地震剛剛發生不久,隨即就有很多類似“北京將會有2-6級的地震”等這樣的謠言不斷傳出。在這樣的時間,如果在媒體上發布這樣的消息,對于受眾不啻是引爆了一枚炸彈,讓他們本已脆弱的心更加惶恐。當出現這樣的消息時,無論真假都要慎重處理。其實,仔細甄別,這樣的消息是站不住腳的。稍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2-6級地震中間的懸殊有多大,2級以下算是微震,2-4級屬有感地震,而5級以上算是破壞性地震,“2-6級地震”的說法,是任何一家權威機構在預報時都不會犯的錯誤。
新聞媒體在報道重大事件時要遵守新聞宣傳的紀律,要合理地把握好報道時機,這點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尤其要注意。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時,要堅持使用新華社等權威來源的稿件,真實地報道災區情況,不僅是一個遵
守新聞紀律的問題,更是為了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的需要。
三、及時傳播各種權威信息
“時效是新聞的生命”,對于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輿論導向更是如此。重大突發事件具有分量重、影響大、情況復雜、敏感程度高、后果嚴重等特點。一旦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沒有進行及時的輿論引導,就會給謠言和流言傳播以更大的空間,進而激化矛盾,造成突發事件的失控,這對于國家的安定團結不利。今年,安徽肥東縣發生輕微地震后,合肥出現各種有關地震的傳聞,給合肥人的生活帶來影響,許多市民甚至晚上搭帳篷在外面過夜,市場上的帳篷價格也在幾天內翻了一番。“謬誤出于口,則亂及千里之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輿論學來看,無論流言是否源于個別人故意造謠,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眾的廣泛傳布,一旦形成這種態勢,流言就成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形態的輿論。消除流言的傳播,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能夠及時、充分地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同時給予公眾感到滿意的引導,消解流言。由此看來,對于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的及時跟進是消除流言傳播最有效的手段。
四、報道中應當體現人文關懷
在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明天的思考,它關懷的是我們人類的和諧發展,體現了對所有生命的憐憫,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優化人生存的精神環境,使人在高度自由的狀態中實現生命的價值,所以說,人文關懷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不能很快安撫人心,事態可能會被激化、惡化,因此在災難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更要體現出人文關懷。
像地震、非典病毒這些突發事件對于人們來說,有些需要始終銘記,而有些卻需要漸漸淡忘,特別是災難性突發事件給每個人帶來的傷害和恐懼需要淡出記憶。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媒體要做的是幫助人們慢慢走出恐慌,盡快地回到正常的社會秩序中去。對于災難性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的負面新聞,如地震之后有人乘亂偷災民的財產、有人私自挪用救災款物,應當減少報道,不能舍本逐末,為吸引眼球而制造負面輿論,影響社會秩序。在報道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正確的導向,即體現新聞的人文關懷,同時也體現出媒體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五、通過報道拉近黨與人民的距離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重大突發事件所涉及的新聞客體往往是地震、火災、暴風雨雪、礦井爆炸、飛機失事等自然災害和事故,有時還包括非法集會、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戰爭等政治性事件。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輿論引導時,時常會冒非常大的“風險”。這里所說的風險性有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媒體工作者進行輿論引導的難度大。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由于其突發性的特質,決定了輿論導向的模糊性,容易造成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前期的輿論導向的缺位;其二是指輿論引導的政治風險。地方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都比較關注,他們的思路往往都以政治的眼光來看待重大突發事件,而記者們往往更多地從新聞傳播的眼光來看問題,有時這就造成了對待重大突發事件理解上的偏差。
每每發生災難性突發事件之時,我們黨總是第一時間做出正確舉措,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指揮善后工作,領導干部、黨員和先進分子在搶險救災中涌現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些事跡通過媒體傳遞給受眾,讓人們在感動的同時更加信任我們的黨和政府。這些是正面報道所產生的效應,而一些及時透明的負面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拉近黨和人民距離的效果。例如“5·12”地震發生后的一個月,國家審計署發布公告——查出3起救災款物審計中發現的違法違規事件。媒體在第一時間將此事公之于眾,受眾便可以了解到國家對于救災款物使用的監督非常嚴格,雖然是負面報道,但這種信息的透明能夠起到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
六、報道人員的組織與管理
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應根據事件的性質和報社的自身能力來進行報道人員的組織和管理。主要包括確定多少人參與報道,多少人參與前方報道、多少人參與后方報道。重大事件往往會引來龐大的記者隊伍,如果不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和管理,不僅會使得大家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還會使得人員相互撞車。
對于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報道的主題和重點都不盡相同,媒體報道組應當一起討論確定報道的主題和重點,并做出相應的重大報道策劃。還要根據事件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不同階段的報道主題和重點,并做出相應的報道策劃。有條件的媒體應設立專門的深度報道撰寫人,負責整理和分析前方記者提供的信息,并撰寫出高質量的深度報道。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于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急迫,發生地的各種條件惡劣。例如,汶川大地震時通訊中斷,需要借助衛星電話才能保證正常的通信。因此,報社的后勤服務工作的組織和管理也至關重要,主要包括把報道人員安全送達報道地、在報道地基本服務設施的提供、需要的特殊設備的提供以及其它后勤服務保障。
綜上所述,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只有做好各個環節,才能保證報道的高質量。■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