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與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之比逐年增大,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在“三農”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通過國家的政策調整來幫助農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所面臨的重大任務。本文從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收入差距的現實情況出發,以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改變現狀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城鄉差距 二元結構 農村勞動力 農村教育
城鄉收入差距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在討論的一個話題。據農業部提供的材料,2007年農民增收難度進一步增大,城鄉居民貨幣收入比達到歷史性的3.33:1;2008年這一比例更是擴大為3.36:1。城鄉收入差距日趨擴大。
本文從三個部分探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第一部分指出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一些具體現象,第二部分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和深層次背景,第三部分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相關理論綜述
本文參考發展經濟學學科的有關理論。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的一門學科,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屬于發展問題。主要參考了三個理論:
1、“現代農業革命”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分析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遷的一般趨勢后,得出“一個國家走向工業化必須依賴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一重要結論。這就是說,農業是工業化的條件。發達國家在進入現代增長階段之前,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改造,而這恰恰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忽略的過程。
2、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指出,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顯著特點,就是存在著所謂的“二元經濟部門”,一是占主要地位的龐大的維持生存的部門,特點是普遍的隱蔽失業和高人口增長率;二是狹義的資本主義部門,但增長很快。劉易斯的理論雖然已經提出五十多年,但是仍然可以解釋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城鄉差距”現象中的一些問題。
3、舒爾茲的人力資本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茲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當時日本、西歐等國的經濟能夠重新恢復并且一直保持迅速的發展,與這些國家人力資本的保留是密不可分的。它認為人力資本所受到的教育和擁有的知識是將外來資本轉化為自身物質資本的催化劑。而缺乏人力資本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一定比較落后。舒爾茲的觀點用在分析“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這個問題上,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具體地說就是如何搞好農村的教育事業以增加農村人口中的人力資本數量。只有在農村培養出更多的人力資本,才會給農民帶來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差距。
二、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近年來進一步擴大
1、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差距擴大
近5年來,農民貨幣收入雖然增長很快,5年人均累計增收2000多元,但增長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鎮居民,致使城鄉居民貨幣收入比逐年擴大。例如,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貨幣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貨幣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
2、城鄉居民福利水平的差距
我國城鄉居民不光在貨幣收入上存在較大差距,享受的種種社會福利也存在較大差距,因為許多社會福利現實上是居民的一種隱性收入,所以城鄉居民現實收入差距應比貨幣的收入差距大得多。城鄉社會褔利的差距不好具體量化,但應該是數倍于現金收入的差距。在子女教育、醫療保障、交通運輸等方面,城市受到政府高度重視,得到高額的財政撥款;而鄉村在過去一直處于滯后發展狀況,雖然近年來中央和省財政開始對其有所投入,但由于地方不能承諾給予發展所必須的配套資金,所以不少能夠改善鄉村福利水平的項目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從而使一些地方陷入更落后更貧窮的困境。
三、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1、農業的產業特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限制
農村雖然包含了多種產業,但是農業在所有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這與城市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農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比較小,所以大規模的生產并不能使農民在農業上獲得更多的利益,因而農民的總收益必然要遠遠慢于進行第二、第三產業勞動的勞動者。并且,在中國,由于實施資本高度密集的工業化戰略,農業生產率和城市工業生產率的差距非常大。許多工業研究成果所產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機械化大生產都重復地為工業化所用,而農業科技成果想要市場化則很難。另外,農業技術的推廣具有很強的共享性和公益性,提供者很難從市場得到相應的回報,再加上農業經濟還要依賴自然條件等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人們對農業高科技的研究缺少動力,這也限制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2、二元經濟結構的不平等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指城鄉之間因為人口流動受到嚴格約束而出現的一種分割狀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不僅沒有調整改善,反而繼續強化擴大,已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首先,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農村有大量勞動力閑置,一方面使得本來收入就低的農民生活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剩余的勞動力得不到安置也會給農村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民在教育、醫療、勞保、養老、福利等社會待遇上遭遇不平等,這些不平等更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居民在以后獲取收入和機會方面與城鎮居民的差距。
3、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慣性推動
城鄉非均衡發展使二者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城市的產業快速發展,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也不斷加強,使得城市的物質基礎變得更好。如果過去農村能為企業發展提供的環境和條件與城市相差不大的話,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礎設施齊全、資金密集、信息暢通、市場活躍等方面的優勢已經使大中企業將農村遠遠拋在腦后不予考慮,他們為了追求效益,新項目的上馬普遍都選擇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城市及其輻射的周邊地區。
四、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建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是個農業大國,13多億人口有9億在農村,7.3億從業人員還在從事農業生產,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當前,我國農村發展嚴重落后于城市,農業面臨嚴峻挑戰,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城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進一步調整好城鄉關系,加快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進程,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建設的重大任務。
1、調節城鄉關系,努力使農民獲得平等權利
首先,要改革城鄉二元結構,廢除對農村的一些不公平政策,給農民提供一個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制度、政策環境,使廣大農民在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待遇和條件。
其次,就是要削弱城鄉分開管理的舊制度和固定思維。城鄉分開管理,戶籍制度的限定,是對農村居民自身追求更高發展機會的一種剝奪。縮小城鄉差距,要實現城市和鄉村人口、勞動力和其它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尤其是在就業上應使農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權利。
第三,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眾所周知,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非常低,而農村人口又多,我國除了極個別地區農民生活較為寬裕外,農民整體生活水平低下。因此,國家應盡快完善將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2、加快推進城鎮化,解決農村勞動力問題
200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4.94%,2008年是45.68%,從數字上看,目前我國已經達到城鎮化中期的水平,正進入快速城鎮化階段。然而,相對于發達國家和地區80%以上的城鎮化率水平,我國的城鎮化率仍然很低。從目前情況看,城鎮化對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和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由于小城鎮與農業和農村經濟之間的天然聯系,它的發展必然不能脫離農業而成為另外一個經濟體系,這樣就使得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找到了立足點;其次,由于依靠農業收益來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邊際可能性基本上趨于零,因此改善農民收益的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推進城鎮化進程,努力推動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特別是向第三產業的轉移,這是控制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好辦法。
3、搞好農村的教育,保證農村教學質量
農村教育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下,農村教育曾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自90年代中后期到現在,隨著農村經濟狀況的變化,農村教育正面臨著嚴重的困難:生源嚴重不足、教學質量較低、優質師資留不住、畢業生沒有穩定的出路。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改變,將會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首先應當重視農村教育的定位問題。由于農村的實際情況和城市相去甚遠,所以如果完全按照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就會忽略對未來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其次是農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采用激勵制度和創造良好的環境來留住教師,是推進農村教育所必須的。最后,“讀書無用論”一定程度的回潮導致農村輟學率漸漸反彈,這是尤其值得所有經濟學學者和社會學學者重視的一個信號。■
參考文獻
[1]林毅夫. 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 2008
[2]郭瑋. 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與政策調整[J] 經濟研究參考 2006(5)
[3]張柯.農民收入“翻番”是政策底線[J] 瞭望 2008(10)
[4]郭晉暉. 08年城鄉收入差距破萬元,糧食保護價有望再提[N] 第一財經日報——搜狐財經——搜狐網 (2009-01-16)
[5]董曉雅. 我國農村教育現狀調查:教師區域數量短缺[Z]國內新聞——新聞中心——新浪網(2008-05-06)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區域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