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的切入角度決定著新聞的報道效果,不同的切入角度體現著不同的取舍和寫作意圖。本文通過對中外新聞報道實例的分析來論證選擇新聞切入角度的方法,提出“新、本、小、近”四個新聞切入角度的選擇原則。
【關鍵詞】新聞 角度 原則
一篇新聞稿能否吸引眼球,寫作切入角度是否“拿人”是關鍵。切入角度好,新聞稿件就成功了一半。但目前學界對于新聞寫作的切入角度問題討論得少,尚未見有關研究成果。筆者根據有關新聞寫作理論,結合自己工作和學習的心得體會,就新聞寫作切入角度的選擇原則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1、獨辟蹊徑,從“新”切入
萬物“新”為先。新聞報道切入角度的選擇首先應考慮的就是一個“新”字,這是能否選擇好新聞報道切入角度的關鍵所在。這里所說的“新”,不是指為了獵奇、為了剌激受眾感官而選擇的那些非本質、非主流或被扭曲了的角度,而是指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和主流的最鮮活、最有新聞價值的角度。
例如,2005年,《南京日報》有一篇題為《似曾相識鷺歸來》新聞報道,文章的開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一次,日本一友好城市代表團拜會我市領導。兩市的市長正在客廳門外的庭院里握手時,一團鳥糞正巧落在客人筆挺的西裝上,我市領導身上也濺到了一點,主人臉上微露歉意??腿颂ь^望著樹上那只‘闖禍’的池鷺,卻說:‘南京有這樣茂盛的大樹,又有這么漂亮的大鳥,真是太美了。’”
這篇報道原是一般的環境優化之后的現狀報道,如果新聞切入角度流于程式化,那就很可能寫成一篇四平八穩的客觀報道,說是南京又可常常見到翩翩來去的鷺鳥,證明南京環境大為改善等等。如此一來,報道就無新意可言,無疑會淹沒在大量的日常新聞報道之中。但作者選擇了一種新的切入角度。鳥糞掉在外國客人的身上本是令主人十分尷尬的事,此類偶發事件原本也不會進入新聞報道的范圍,但記者把這一令人尷尬的事納入環境改善、有鷺來棲的大背景下來表現,出人意料地使壞事變好事。這一充滿新意的切入角度無疑是神來之筆,化腐朽為神奇,令受眾會心一笑之余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報道所要傳遞的主題思想。
求“新”不僅僅止于此,還可以把舊聞鮮活化,即從過去的事件中發掘出“今天”的依據,翻舊為新,同樣可以以“新”制勝。
美聯社有一則新聞原來是這樣寫的:“州長昨天作出每月節約2.5萬美元州工資開支的決定,州公路局因此裁員10名?!闭娇l時,修改為以“今天”的新聞根據來報道,這則新聞改成了“今天,10名公路局職工卷起鋪蓋離職了。他們是州長為了每月節約2.5萬美元州工資所作決定的犧牲者。”作者擷取一個能體現主題且與新聞事實密切相關的最新目擊現場起筆,一開始便讓讀者為“新”字所吸引。然后,再倒敘過去,需要向讀者報道的舊事和思想,凸現在讀者面前,增強了新聞的新鮮感。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講的“發掘過去的事”,要立足今天,從舊聞中深入開掘出具有新意的內涵,以此為紅線,翻“舊”為新,使全篇皆活。當然,此例所說的“新”,也包括時效上的“新”。
2、透過表象,從“本”切入
所謂“本”,即是指事物的本質所在。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所有事實都能構成新聞。事實能否成為新聞,在許多情況下往往并不取決于其本身,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它的把握。因此,新聞稿的寫作要選擇一個能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也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角度,因為這個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它最能表明問題的實質,從這個角度報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世紀初,英國《大西洋月刊》有一篇題為《黑霧》的長篇環境特寫,它講述的是當時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帶給人類的一個嚴重災難——環境污染。倫敦本來多霧,霧和煙囪噴出來的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足以致命的煙霧。陷入黑霧中的倫敦一片昏暗,場面混亂,從哪兒下筆呢?作者選擇了一個姑娘迷路、警察無能為力、卻被一個盲人引著找家的事實來說明“倫敦瞎了”,其選擇的角度可謂刁鉆、獨到。這種角度切入抓住了新聞事件的本原,讀后令人回味無窮。
值得一提的是,新聞角度還要從新聞事件的本原切入。有過從業經驗的記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觸:在采訪過程中抓了許多新聞素材回來,在選擇材料、確定切入角度時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會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舍不得放棄,結果跟著感覺走,胡亂選了一個切入角度,卻不料恰恰錯選了距離新聞本原最遠的一個。
如:2008年1月,浙江仙臺電臺采寫了一篇報道發給中央臺,該報道是反映當地某農民經常拉二胡,練出了一身好本領,在當地小有名氣,閑暇之余農民常來聽他拉琴,豐富了精神生活。報道的最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這個農民還會自己動手做胡琴。”稿件發到中央臺后,編輯立刻打電話要作者重寫,要求從農民做胡琴這個新聞切入點去做文章。因為農民吹拉彈唱體現文化生活豐富非常普通,恰恰是最后的一句話才是真正的閃光點,能突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才是這個新聞事件的本原所在。后來,這一改稿過程被作為典型的案例寫入了當月的中央臺內部業務雜志。
3、舍大求小,選擇從“小”入手
所謂“小”,就是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即新聞稿開掘要深,切入口要小,獨具慧眼方能見微知著。有兩個案例,可以說明“小”的重要性。
其一,1979年,北京市曾一度醬油嚴重脫銷。就這一現象,《市場》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北京醬油為啥脫銷》的報道。新聞界的行家這樣評價道:一個人沒醬油吃,是小事;但首都居民中,有450萬人半個多月吃醬油困難,就是大事。一個醬油廠廠房危險停產,可謂小事;但這個廠在停產前的6年中打了35次報告,均因官僚主義而不得解決,就不能認為是小事。消息的作者正是按照見微知著、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思路去挖掘事實,從源頭(醬油脫銷)順脈剖去,終于把它的真相搞清,觸及了事實的本質:醬油脫銷是官僚主義造成的;在官僚主義者的頭腦中,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問題沒有解決。從新聞角度看,記者采取了縱切面的方法,由淺而深,由小見大。
其二,1979年1月13、14日,香港《大公報》刊登了兩張反映同一事件(北京舉辦新式服裝展覽)的照片,一張是新華社的,一張是美聯社的。新華社的照片,名為《北京百貨大樓有服裝展覽》,拍攝的是個全景鏡頭,努力想把服裝展覽概括無余,但讀者在照片上卻看不清一件服裝,而配發的圖片說明是:“春節快到了,為了滿足人民增添新裝的需要,北京市32個百貨商店舉行了新式服裝展覽。圖為人們在王府井百貨大樓觀看展示的女式服裝”。美聯社的照片題為《她們第一次見到旗袍》,則特寫了一件旗袍,但卻是最有價值的新聞圖片。作者在圖片中說明:“北京一間服裝店最近舉行時裝展覽。圖為不少年輕姑娘正在注視一襲旗袍的神情。在中國大陸,自從文化大革命以來,旗袍一直被禁絕,該店展出的旗袍為非賣品?!痹捳Z雖不多,卻句句點中要害。其中“文革”、“旗袍”這幾個有著鮮明時代特征的詞語,更像是一個個窗口展示著無窮的意蘊。
當然,新聞報道中的事實并不簡單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事實,說到切口小也并非簡單地一“小”就好,這個“小”必須是能折射新聞事件本質含義的“小”,才能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4、就地取材,從“近”切入
貼近生活、接近熱點,是指新聞角度切入的又一重要原則。
有這樣一個案例:20世紀90年代的前幾年,西方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但大多數美國人對農業新聞不感興趣。針對于此,《星報》記者報道農業生產時改換了一個人人關心的角度——食糖等副食品漲價。這一報道的開頭寫道:“如果一籌莫展的主婦們希望食糖價格停止飛漲的話,那么她們肯定會感到失望。食糖的售價的確在飛漲,今天,主婦們要用70美分才能買得到一磅食糖,而在年初,只要付13美分就足夠了……”在這之后,記者詳盡地分析了食糖價格上漲的國際、國內原因。從老百姓每天接觸的糖講起,受眾非常容易接受。這個案例,無疑對我們有啟發意義。我們的經濟報道中,公報式新聞占了相當的比例。在一大堆枯燥的百分比和技術名詞的背后,有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呢?如果有,又該選擇什么樣的切入角度和表現手法呢?毫無疑問,選擇平時大家較為熟悉或是比較接近的事物作為角度切入點是非常可取的。
又如,2000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刊發了新華社記者采寫的報道《一位母親強烈呼吁掃黃打非不可手軟》,同時配發評論員文章《警惕“電腦犯罪”》。這篇摘自一位普通女工舉報信的報道和評論,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讀者紛紛給編輯部來信來電,表示稱贊,中央有關領導也給予充分肯定。這篇報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它不僅找到了一個具有廣泛共性的話題,而且新聞報道的切入點落在人們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母親關愛孩子這個層面上,舐犢情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共鳴,從而成功地達到了新聞報道的信息傳遞和訴求效果。
當然,新聞切入角度的選擇尚有其他多種可研究之處,但就新聞實踐而言,以上所歸納的“新”、“本”、“小”、 “近”四原則,應是在新聞報道寫作時不可忽略的角度選擇原則。只要能做到在落筆之前對這四個原則多加推敲,所寫的新聞報道才能言之有物,不辱新聞工作者的使命?!?/p>
參考文獻
[1]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
[2]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啟超,媒介批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4]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 [M].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第一現場[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6]伍建剛,新聞角度試探[J].新聞大學,1998(02)
[7]王燁,淺談西方記者對新聞報道角度的選擇[J].湖北社會科學,2002(07)
[8]徐李子,“新聞事實”不等于客觀事實[J].新聞知識,2004(01)。
(作者單位:常熟電視臺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