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網絡環境 假新聞 防范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當前傳統媒體的發展運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具體到新聞編輯的微觀層面上也是如此。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使得新聞編輯工作在信息占有和稿件選擇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借助網絡傳播的假新聞也成為新聞編輯工作中的“定時炸彈”。流傳網上的假新聞如何形成,有哪些特點,如何對其進行甄別和防范?這些都是現代新聞編輯工作者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假新聞案例:從“暗殺蓋茨”到“艦隊逼出潛艇”
今年初,《新聞記者》雜志評出“2008年十大假新聞”,其中包括:一、巨蟒吞噬中國維和士兵;二、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三、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等等。
追根溯源,這些案例中半數以上的假新聞的最初信源是互聯網上的博客、論壇帖子、未經核實的國外網站等。另外,所有上述假新聞在見諸報端之后,無一例外地通過互聯網迅速廣泛傳播,然后被更多傳統媒體轉載,對媒體公信力造成重大傷害。
在互聯網傳播史上最為“著名”的假新聞是和比爾·蓋茨有關系的一條消息。2003年3月29日,《中國日報》網站發出“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洛杉磯遭到暗殺身亡”的消息,被國內各大網站和媒體迅速轉載。報道引用的信源是美國CNN。這條消息被證明是不明來源的愚人節玩笑時,已經傳播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今年2月初,一條“我國艦隊逼出印度跟蹤潛艇”的新聞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的顯眼位置,媒體紛紛轉載。事后,最先刊載這條假新聞的《華西都市報》等媒體受到相關部門處罰。
成因與分類:網絡傳播是把雙刃劍
互聯網技術造就了信息傳播自由的特點,信息發布和傳輸沒有嚴格的檢查和核實系統,操作的方式(如博客、論壇、聊天室、新聞組、即時通訊等)也越來越簡便和多樣化,這一方面提高了網絡新聞傳播即時性,另一方面卻導致信息失真和虛假新聞傳播泛濫。網絡信息發布的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往往導致信息來源難以查證。虛假新聞往往包含聳動信息,吸引大量網民關注,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網絡傳播中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往往被淹沒在對新聞轟動性的追捧中。質疑真正受到重視時,往往已經是假新聞造成惡劣影響之后。
按照互聯網在假新聞的生產傳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同,網絡假新聞大致可以分為信源性和信道性兩類,兩種類型之下又可以分為不同的表現形式。
第一類,以互聯網為信源的假新聞。這類假新聞又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借助網絡社區、個人網站等網絡傳播工具擴散的網絡謠言。網絡傳播的特點導致人人都能成為信息發布者,包括居心叵測的陰謀家和唯恐天下不亂的好事者。如果新聞從業者不認真判斷,網絡謠言轉化為假新聞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三人成虎”的寓言在網絡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二是網絡媒體自己炮制的假新聞。我國目前尚沒有出臺新聞法,網絡信息傳播的法規也不夠完善,導致一些網絡媒體片面追求訪問量和點擊率,拋棄新聞職業道德,有意無意地制造假新聞或者胡亂轉載境外網站的假新聞。
第二類,以互聯網為信道的假新聞。也就是以網絡為傳播渠道的假新聞,大致也包括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對傳統媒體假新聞的擴散和放大。地方媒體的影響力原來只局限于當地,但網絡傳播超越地域性的特點使得地方媒體的影響力擴大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然而同時也使地方性假新聞能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傳播,造成惡劣影響。二是真實新聞在網絡傳播中失真。網絡傳播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速度使新聞轉載次數空前提高,各網站轉載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缺斤少兩”都會導致新聞失真,使此后的相關轉載變成謠言傳播。如“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這條假新聞,本身起源于網友不滿“阻礙長江開發建設,專家建議炸掉南京長江大橋”的新聞而發的諷刺之文,不想幾經轉載之后,變成了“掐頭去尾”的假新聞。
甄別和防范:打造虛假新聞的防火墻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媒體形成自己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基礎。因此,當編輯在面對網上一條富有刺激性和沖擊力的新聞時,一定要保持足夠清醒,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排除“深水炸彈”。
首先,要盡量采用權威稿源。重大新聞盡量采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權威新聞媒體的稿件,至少選用較有公信力的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的稿件。這些媒體的專業從業者已經通過較為系統的采集和編輯,生產的稿件信息完整且富有邏輯,易于鑒別使用。對網絡媒體的稿件以及網絡媒體轉載傳統媒體的稿件,要慎之又慎,多方求證;對網絡論壇、博客網站等渠道的信息,在經記者采訪核實之前,要堅決摒棄。在重大新聞上,網絡媒體只能作為“雷達”,來擴展新聞編輯的信息視野,而不能直接作為稿件來源。
其次,要仔細驗證信息來源。由于一些假新聞會冒名傳統媒體發布,在網上獲得的新聞信息,要花力氣追查最初的信息來源。利用網絡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出一條信息的最初刊發媒體和刊發時間,并查找該媒體的紙質原文、或電子版版面。今年2月的“我國艦隊逼出印度潛艇”的假新聞中,網上稿件大多署名《青島晨報》,而經筆者當時求證,青島只有名為《青島早報》的報紙,由此引發懷疑,進而避免了一次轉載失誤。
對最初信息源為廣播、電視的新聞,要到電視臺或廣播電視臺的網站上進行查對。對發布信息的媒體或網站的背景的了解,也可以幫助新聞編輯判斷新聞真偽,比如媒體或網站的主辦方、出資人等。另外,對單一信息從多個信息源進行驗證也是避免落入假新聞陷阱的好辦法。
第三,要用常識和邏輯推敲稿件內容。新聞編輯可以就網上稿件中的一些細節、敘述方式和寫作條件,推測事實的可能性和準確性。對于事件異常離奇、文稿錯字連篇、行文堆砌辭藻、情節銜接勉強這些特征,如有其一項,就要特別謹慎,在頭腦中多打幾個問號。位列2008年十大假新聞之列的“孫中山是韓國人”一稿,最初轉載的《新快報》就犯了常識性錯誤,居然對文中羅列的“韓國研究‘成果’”比如“姚明是韓國人后裔,熊貓的故鄉是韓國”等明顯違背常識的描述不加質疑,導致一篇網帖堂而皇之地作為新聞上了報紙版面。而“火車3秒過長江大橋”一文更是用最簡單的數學知識就能推算出其常識錯誤。
能夠完成以上幾點,基本上可以保證網絡假新聞無所遁形,但這要求新聞編輯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網絡技術能力,還有足夠的冷靜和耐心?!?/p>
參考資料
1、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閔大洪,《從網絡謠言到網絡假新聞》,原載傳播研究網
3、朱云龍,《網民對信息的“把關”》,《網絡傳播》,2006年第5期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