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借助大眾傳媒所營造的“擬態環境”來了解和認知世界,并據此對自身的行為做出調整。在網絡時代,網絡媒介也參與到構建“擬態環境”中,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生態,并由此引發了“擬態環境”的變局。本文探討了網絡營造“擬態環境”的機制,分析“擬態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網絡 擬態環境 傳統媒介 民眾
一、引言
現代環境巨大和復雜,人們由于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時間有限,不可能對外部環境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感知范圍之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各種傳播渠道去了解。但媒介對現實環境并非完全“鏡子式”的摹寫,人們只能透過媒介所構建的“擬態環境”來對現實的社會環境做出反應。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論及了“擬態環境”的問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迅速普及,網民數量日增,而且人們對媒體的依賴逐漸從傳統媒體傾斜到網絡媒體上來,網絡正迸發出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強度。構造“擬態環境”不再僅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大眾媒介,網絡也參與其中。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說:“人們居住在一個洞口向光的地下洞穴之中。他們在童年起便被羈絆于洞口,背對洞口,無法回視,只能看到面對他們的洞壁。在他們背后,燃燒著一團火焰。一道低矮的墻則橫亙在人與火焰之間。還有一些人手持道具,在矮墻上往來行走,如同演木偶戲,而被羈絆的人只能看到被火光映在洞壁上的他們自己的影子和那些幢幢而動的控制他們的人的影子。”①
“今天的大眾媒介既是權力的工具,又是權利的源泉。它是柏拉圖之洞中被舞弄的道具,又是可以將人們的影子投于洞壁的火光”。②相對于傳統大眾傳播方式,網絡媒體構建擬態環境的手段先進,受眾了解信息渠道更加暢通和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受眾在網絡傳播擬態環境的解讀方面所具有的能動主體地位被空前提升,并借助于傳者技術手段和相應的角色變化,參與了新的擬態環境的構建。也就是說,“洞穴人”不僅可以更加多方位地審視墻壁上的影子,還有可能轉身跨過洞口的羈絆,直視那些手持道具導演戲劇的精英們,甚至擁有屬于自己的道具。
網絡媒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一家獨大構建擬態環境的格局,并由此導致擬態環境復雜化。
二、網絡如何營造擬態環境
筆者認為,網絡擬態環境的生成主要是得力于網絡新聞、網絡論壇、網絡社區,三者相互影響,共同催生出了網絡上的擬態環境。
1、網絡新聞的信息源
新聞永遠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目前網絡媒體采訪報道資格的限制,其新聞仍多來源于傳統媒體,其將新聞移植到互聯網的過程多是簡單的復制拷貝,缺失了編碼和考證的環節,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關于同一事件的新聞在網絡媒體上呈現出的幾乎是同一版本。網絡傳播具有無可比擬的速度優勢,更讓這種統一口徑的新聞集中轟炸極易造成強勢的輿論場,加深了擬態環境的表面強度。
2、網絡論壇的輿論積聚
網絡論壇是網民思維的集散地,網絡的匿名特質使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不存在私人或組織利益的沖突,不具有現實社會中擺脫不了的政治、經濟甚至是意識形態上對群體的影響,因此各種意見在網絡論壇上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表達,這類似于彌爾頓的“意見的自由市場”。雖然“沉默的螺旋”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能否發揮作用還存在爭議,但在意見的自由競爭中必然會有一方逐漸積聚形成強勢輿論或者至少是較強勢輿論而被接受。而且由于意見主體的廣泛性和草根性,使得這種發源于網絡論壇的擬態環境更接近于客觀的真實。
3、網絡社區的人際相傳
從2003年起,SNS(網絡社區服務)在美國悄然興起,很快就風靡全世界。在我國,SNS主要用于專門行業或特定人群的內部交流,如針對在校大學生的校園SNS校內網,針對白領階層的開心網等。SNS將我們現實中的社會圈子搬到網絡上,根據不同的條件建立屬于自己的社交圈子,③形成網絡虛擬社區。在SNS中,用戶間的人際關系建立和他們之間的信息交換被擺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渴望被認知、被接受的人們自發地以共同享有的SNS平臺為紐帶進行交流及互動,從而實現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網絡上的延伸。④這種建于現實基礎之上的網絡社區具有前所未有的透明、真實氛圍,而且社區網民之間也高度關聯化,使得在社區內部傳播的信息流通異常迅速和活躍,而且彼此之間的信任也讓信息接受更加順暢。可以說由網絡社區醞釀而生的擬態環境,具有最讓人相信的特質。
4、三者的交叉互動
網絡新聞、網絡論壇和網絡社區之間并非是割裂開來獨自存在,三者往往緊密相連。一種常見的模式是,一個事件經過網絡新聞傳播的放大被網民認知之后,圍繞其的意見在論壇中自由交鋒,勝出的強勢輿論又在網絡社區內廣泛傳播。當然,這絕非固定的程式,也不是一個單向進程。
同時,三者在構建網絡擬態環境過程扮演的不是單一的角色。信息的來源可能出現在網絡論壇,比如“艷照門”事件中的系列不雅照最初就是由該事件的始作俑者發布于某論壇,從而引起軒然大波,招來媒體的全面關注,而網絡社區也不會只作為信息的傳播渠道,信源完全可能是社區中的某個個體,首先在社區內部擴散,然后進入網民大眾視野,而且網絡社區也是意見爭鳴的場所。
三、網絡時代擬態環境的復雜化
信息在網絡上的制作、編碼、傳播機制和傳統媒介有本質的區別,即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交叉,而且互聯網本身可看作另一個有別于現實環境的虛擬世界,因此網絡媒介所營造出的擬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傳統大眾傳播的擬態環境。
一個是傳統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一個是網絡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這樣兩個“擬態環境”或許會和諧共振,表達一致的聲音;或者自由競爭,在意見市場中發出不同的聲音,讓真理在市場中戰勝謬誤。網絡媒介的出現,使得兩個“擬態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或者產生更大的影響,或者為民眾提供另一種聲音,甚至也能惑亂民眾的視聽。
1、網絡擬態環境可以脫離傳統媒介而存在
雖然網絡媒介所傳播的信息有部分是來源于傳統媒介,但是在現有的網絡技術條件下,每個網民皆可以成為傳播者,表達自己的聲音,掌控話語權,這能給網絡媒介提供海量的信息,解決了網絡信息來源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多來自草根民眾,較少受到官方或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網絡成了公眾自由發表言論的意識形態容器。在這個容器里,不同見解、不同層次的民眾聚集一起,在保持了話語的原創性以及網民個人獨特風格的同時,他們的原創意識以及多元化的思想相互碰撞,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
另外,基于網絡的擬態環境是一種“弱把關”的擬態環境,而傳統大眾媒介在信息選擇方面往往受到重重限制,這就使得大量不適合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在網絡中迸發,在傳統媒體上無從表達的民意也在網絡上噴薄而出,由此也使網絡構建的擬態環境比之于傳統媒體更加豐富化和多元化。例如,類似于“艷照門”這樣的負面信息不可能首先在傳統媒體上傳播,而在“范跑跑”引發的關于道德的大討論中所涌現出來的多種有悖于主流道德觀的不同聲音,也不能在傳統媒體上呈現。
2、網絡擬態環境對傳統擬態環境的影響
由于信息渠道的暢通和多樣選擇,民眾能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時代在發展,民智在進步,活躍在網絡上的民眾變得更加激進、機敏和犀利,充滿著生命力量和民間智慧,傳統媒體所營造的擬態環境將受到沖擊。
在“正龍拍虎”事件中,當陜西省林業廳公開發布了華南虎照片之后,主流媒體及時地傳遞了這一信息,實質上是在向受眾構造了這樣一個擬態環境——政府以其權威的地位,讓民眾相信華南虎重新出現而并沒有滅絕這個事實。但是由于網絡擬態環境的相對獨立性,網上論壇以各種有力的證據證明華南虎照實為照片造假這一真相,經由各家網絡媒體廣為傳播,甚至在網上有組織地掀起了“打假”熱潮。此后,傳統媒介不得不重新審視事件的真相,調查華南虎照片的真假。自此,民眾借助于網絡,設置了傳統媒介的議題,彰顯出網絡擬態環境的積極作用。
3、兩種擬態環境的融合互動
網絡媒介所構建的擬態環境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傳統的擬態環境,但兩者并不存在對抗性矛盾,關鍵在于如何配置利用,方法得當的話完全可以造福民眾,造福社會。
例如在2008年“兩會”期間,一方面傳統媒介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舉措,向民眾傳播。另一方面,有關“兩會”的網絡報道也別具一格,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主流網站的“兩會專題”頻道,紛紛設立了“網民說話”、“兩會調查”、“嘉賓訪談”、“網友建言”、“寄語兩會”、“網友主持”、“兩會論壇”、“網友點題”、“網站調查”等論壇類欄目,并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影像手段輔助互動,吸引受眾參與,形成了強勢傳播效應。網民在論壇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自由平等地探討國計民生,建構了良性的公共話語空間。這種網上和網下的媒體互動會產生和諧共振,對受眾產生巨大的影響。
另外,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弱把關,網絡媒介上充斥著虛假信息,這也讓網絡所營造的擬態環境變得真假難辨,讓人無所適從,使得傳統媒體對網絡擬態環境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規范和引導顯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注釋
①張巨巖:《權利的聲音:美國的媒體和戰爭》,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122-123頁。
②張巨巖:《權利的聲音:美國的媒體和戰爭》,第123頁。
③④杜邁南、何姍、焦寶:《校園SNS擬態環境中人際傳播的回歸》,《青年記者》,2007年第6期。
(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傳播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