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推及傳播領域,出現了傳播的定向化,即針對受眾差異性而進行的分眾傳播。所以,分眾時期的編輯工作應該滿足受眾專業化的需求,注重細節、突出特色。
【關鍵詞】分眾傳播 編輯 策劃 特色
所謂分眾,需要具備類的特點,首先是在某一時間段內有共同信息需求的群體。其次,是有相同的接收信息習慣的群體,比如喜歡通過閱讀報紙獲得信息的受眾,喜歡看電視獲得信息的受眾等。第三,是具有相同社會信息環境的群體,如同一寫字樓內的員工,醫院內的病人等。在明確了分眾的特點之后,那么分眾傳播就不難解釋了。分眾傳播是針對分眾的一種傳播形式,它不是大眾傳播的一種替代,而是傳播系統的一種補充。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出版國際化程度的加強,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的科技期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創辦專業化的報紙或期刊,適合分眾或小眾需要的期刊,需要大力提高編輯出版部門的工作效率。現代化的編輯工作從稿件的投稿、審稿到編輯、排版、校對,甚至期刊的發行和讀者閱讀、檢索文獻,都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來完成。而它的高效性、實時性也沖擊著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編輯出版工作對計算機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各報刊的編輯部利用現代化的高效的工作方式來提高辦報辦刊的水平;同時需要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精心策劃,苦心經營,辦出特色,以更好的內容和形式來吸引受眾。
一、樹立輿論意識注意把好導向關
分眾時期的編輯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把好導向關。受眾雖然分散,傳播內容雖然專業化,但是仍然要把握大的輿論導向,不能偏離主流價值觀。
堅持正確導向,必須把政治導向放在首位,因為政治導向涉及的是關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那樣:“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一份好的期刊要真正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為讀者提供格調高雅的傳播內容。編輯要有輿論意識,正確把握輿論導向。要講政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具有很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要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這是堅持正確的編輯方向,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專業化的內容還是非專業化的內容都必須堅持和貫徹這一原則,并落實到每一篇稿件編采和每一版面策劃上。
作為分眾時期的編輯,在編輯工作中對刊登什么、不刊登什么、怎么刊登,都要注意把好“導向關”,加強正面引導,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讀者提供一份融新聞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的健康“精神大餐”。
比如不能為了滿足追星小眾讀者的需要,吸引他們的眼球,在重視專業性、可讀性時出現庸俗低下、格調不高的,熱衷于“炒星”、“走穴”、“婚變”等現象,那樣會產生負面效應。
二、精心組織策劃發揮編輯主導作用
精心組織、加強策劃是辦好分眾時期期刊的前提,也是各新聞媒體提高宣傳質量的手段。
大眾傳播從“廣播”轉向“窄播”、從傳者中心轉向受眾中心,原來的報刊是“我寫你看”,而在分眾時期應該是“讀者需要什么寫什么”,這將是報刊傳播領域的主要發展趨勢。分眾化傳播趨勢的產生源于受眾文化需求的復雜多樣及個性化色彩。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受眾的文化需求會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而變得復雜多樣,同時也會因受眾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差異性。分眾化的產生是報刊傳播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必然結果。
“分眾”一詞最早由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提出,后來在歐美傳播學界廣為傳播。傳統意義上的報刊是面向廣大不確定的受眾進行大量的傳播即大眾化傳播,與此相對應的是分眾化傳播:傳播者根據受眾需求的差異性,面向特定的受眾群體或大眾的某種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與服務。近年來分眾化理論在我國興起,不是因為它是來自國外的時尚理論,而是因為中國傳媒正面臨著分眾化的客觀形勢。
所以編輯應該起到主導作用,精心策劃出一些符合分眾需要的傳播內容,但是在這個期間應該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
首先避免“不專”現象。由于我國廣大受眾基本上還是把報刊當作獲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式,許多報刊的內容仍然過于泛化,內容雜亂,包羅萬象,沒有過于專業和集中的論述。應該做到有針對性,對象化編輯。專業化最終是以對象化的受眾為根本。“所謂對象化,就是針對報刊傳播受眾多層次化、受眾選擇自主化的發展趨勢,以內容為中心,以受眾為本位,使其專業化、版塊欄目個性化、精品化,具有具體對象性。”這就要求編輯工作者在定位前進行受眾研究。專業報道必須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調研工作,取得大量的重要數據,然后根據受眾的特點、品味,不斷改變自身的定位,使專業報道真正以受眾為發展根本。
其次避免“太專”現象。假如專業知識與表現手法未能有機結合,就會影響傳播效果,使得專業版塊出現專業有余而可看性不足的現象,無法吸引受眾,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盡管有些報刊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在知識分子中有較好的口碑,但對一般受眾卻缺乏廣泛的吸引力,于是出現了“滿意度高覆蓋率低”的尷尬局面。
三、要在“有特色”上做文章
編輯工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報刊編輯的創造性體現在報刊的編輯思想、整體策劃、欄目設置、版式裝幀、組稿約稿、審讀、改稿、按語、編者附白、編輯后記、簡評、導讀等一系列編輯工作中。編輯的創造性來自于廣博的知識、求異思維及反復的實踐。
一本雜志、一張報紙,編輯常常要就其整體或部分發表意見,以幫助讀者了解這些作品和文章。這些意見就構成了編者按、編者附白、編輯后記、簡評、導讀等。其文字雖不長,總是以鮮明的觀點,明白的語言,嚴密的構思,給讀者以啟發、提示、引導。這些東西,是編輯頗具匠心之筆,精益求精、畫龍點睛之筆。有經驗的讀者,在未看正文之前,總是先看這些東西,以便從中有所領悟。當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寫這些,但是,編輯應十分重視這類東西的寫作,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出色完成編輯任務。
一份好的報刊要有較強的可讀性,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位,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文明、傳授知識,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眾時期也是如此,在“有特色”上做文章,從選題、內容、語言到敘述風格都力求有特色。要符合受眾習慣,讓人愿讀。特色定位是報紙專欄或版面獨特的目標設計,是編輯進行優勢經營的銳利思想武器,也是報紙差異化競爭原則的主要體現。沒有特色,就彰顯不出一張報紙的風格與個性,形成不了有別于其它報紙的獨特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傳播的分眾化給編輯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如何使欄目從內容到形式更加符合受眾的文化旨趣和審美需求,從而牢牢鎖定專欄的受眾對象。專業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應該成為滿足受眾和專欄雙重發展的合理性手段。因此至少牽涉到以下幾個方面:受眾的需要與滿足、制作者的需要與滿足、專欄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滿足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磨合。如此看來,三者各自及相互間的良性關系成為報刊編輯專業化能否良性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劉章西,《編輯力:打造名專欄的一個實證》《新聞戰線》,2004年9月。
[2]蘇永能,《編輯理論與編輯實踐》,中國人口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0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