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的主流輿論形式,大量使用“我”、“我+”來代替區域名稱已經不符合區域宣傳和信息傳播要求。改革、創新新聞宣傳模式,需要從“我”做起,用法定稱號代替“我”。這是媒體的責任,是輿論的方向,更是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電視新聞 區域稱謂 “我”
遣詞造句應該屬于新聞媒體采編、發布新聞的技巧范疇,可是有一個詞卻因為本身的附加意義而顯得尤為重要,它就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我。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用了多年的“我”,聽了多年的“我”,今天突然感到,電視新聞中的“我”該下崗了。
“我”在電視新聞中占據了很大空間
2009年6月14日,《安徽新聞聯播》整檔新聞地域概念23次使用“安徽 (省)”,只在子欄目《今日快報》中用了1次“我省”,其它都是弱化的泛指概念“各地”、“各市”、“省”、“全省”共13次。而在同一天晚上,《浙江新聞聯播》14次使用“我省”,只有8次使用“浙江(省)”,“各地”、“全省”有3次。《寧夏新聞聯播》13次使用“我區”,“寧夏”一詞連同同期聲也只出現9次,“自治區”一詞被用了11次。《四川新聞》9次使用“我省”,“四川(省)”只用了5次。筆者調查發現,在地市級、縣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我市”、“我縣”這樣的詞語使用的頻繁程度更是達到了讓人咂舌的地步,有時一條新聞就能出現十多次,甚至一個句子也數次使用。
電視新聞大量使用“我”的原因
“我”與區域、單位的組合是一種沿襲已久的社會稱謂,在各式各樣的官樣文章中,“我省”、“我市”、“我縣”、“我院”、“我社”比比皆是。源于此,少年宮、故宮、大明宮叫“我宮”,殯儀館、科技館、體育館叫“我館”,社科院、文學院、中醫院叫“我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我+”式的“政治稱謂”被延續到后起的電視新聞報道中,成為一種新聞語態,長期使用便約定俗成為一種固定模式。于是,記者如是寫,編輯如是編,播音員如是播,審片如是審,受眾如是聽……五湖四海皆屬“我”,好像沒有誰品出其中異樣滋味。
“我”給電視新聞帶來的局限
官樣文章是讀給本部門、行業的下級聽的,是呈給上級領導看的,而且,上級、下級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聽來讀去,早已習以為常,自然覺不出有什么不妥。可是,主流輿論形式之一的電視新聞連篇累牘都是由“我”當家,顯然已不合時宜。
首先,不符合法定稱謂的要求。比如,“海南省”是海南這個區域的法定稱謂,“安徽省”是安徽這個區域的法定稱謂。如被稱為“我省”,雖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人們都知道它指代的區域,但是經過電視新聞發布出去傳者卻并非該區域法定代表,這樣說便不合適。再比如,把黃山風景區報道成“我山”、“我區”,把故宮博物院報道成“我院”等等也是這樣。
其次,不利于新聞信息的傳播。“我+”式的稱謂只有放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明白其指代的具體區域。中國遼闊的幅員,廣播電視四級辦臺模式,使電視新聞成為“拇指信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又讓受眾從看新聞轉變成往往是聽新聞。一旦沒時間看臺標,或者看不懂臺標,便搞不清楚新聞事件發生在何地,造成新聞傳播的“地點”要素缺失,影響新聞信息的傳播。
第三,影響區域開放、發展。電視新聞是電視臺作為新聞媒體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展示區域經濟、政治、社會事業發展的窗口,是區域、城市的名片。“我+”式的報道傳遞的信息就像送出去的名片姓名處印上“我”,而在某個角上注明“我叫‘張三’”;或者在區域、城市的入口的廣告牌上顯眼位置寫上“開放的我市歡迎您”,只在一角注明“‘我市’是上海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現在的衛視臺,播出去的新聞節目不只是給本地人看的。即使是沒有上星的地方臺,也會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受眾。這種帶有鮮明的本位思想、蘊含著排外思想的新聞報道,不利于區域開放、引資、發展大局。
用法定稱號代替“我”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時代需求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新聞》用“中國”稱呼中國,是一種成熟的新聞語態。近些年,《新聞聯播》中“我國”的使用率在逐漸減少,“國家”、“神州大地”等詞語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作為國家電視臺,適當使用“我國”或近似語態有助于表現民族凝聚力,但也應該考慮《新聞聯播》同樣具有“外向型”,對國家的法定稱呼也需要考慮規范化、國際化。
省級衛視是面向全國播出的,有些省級衛視還在國外部分地區落地。雖然省外的關注度不像省內那么高,但是幾十個省外區域相加,其“窗口”、“名片”作用也不容小視,“我+”的狹隘顯而易見。筆者注意到,《湖南新聞聯播》四年前就用“湖南”代替了“我省”,《安徽新聞聯播》也在近兩年開始使用“安徽”,就是轉述領導講話也用“安徽”而不用“我省”。
市縣級電視臺在新聞節目中使用法定區域名稱的,在筆者所調查的中部地區鮮有所見,“唯‘我’獨尊”,家家如是,影響了電視新聞的創新發展和區域宣傳工作的深層次延伸。
如果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的進步需要“我”有一個法定的稱號,電視媒體也該給“我”正名。這是媒體的責任,是國人的胸懷,更是時代的需要。■
(作者單位:阜陽電視臺外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