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和中小學校長們一起探討教師管理問題時,一些校長總是感嘆不已:現在校長不好當??!教師越來越難管,沒有以前好“降服”了。究其原因,這些校長原來習慣用以“罰”代“管”的經濟手段去管理、制約教師,隨著農村中小學經費體制的變化,校長在教師管理上缺少了“抓手”,便顯得無所適從、不會“管”了。時代的進步在校長眼里卻成了難以管理的“罪魁”,有的甚至“傷今懷古”起來。在大力倡導以人為本、人格平等、教學民主、人性化管理的當今,再走那種以“罰”代“管”、以“壓”代“導”的驅動式管理的老路,既不符社會發展之時,也不合新課程改革之宜,更難以真正激發教師內心的熱情與渴望。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對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予以較高的期待,而且對校長的專業素質、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為一名校長應勇于站在時代的前沿,以教師為本,更新觀念,棄舊圖新,以自己的思想激蕩教師的思想,凝聚人心,以自身行動引領教師的行動,形成合力,從外部強制式管理轉向內涵引領式服務。
一、走在教師之前——激蕩思想、引領行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校長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彼枷胧切袆拥闹改?,作為一名校長要追求與時俱進、富有個性的思想,就應時時走在教師的前列,以自己的思想激蕩教師的思想,凝聚教師之心,擔當行動的引領者。
校長的思想源自不斷的學習、思考及勤奮的實踐與探索。學會思考,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腳踏實地。
第一,用學習充實自己,保持自己思想上的“新陳代謝”,做到既讀“書”也讀“人”。讀“書”可使自己眼界開闊,提高比較、鑒賞能力,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提升文化、人格品位。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間斷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币x教育經典,提高理論層次;讀教育報刊和網上資訊,觸摸外界發展的脈搏,保持創新的激情與張力;讀人文書籍,提升民主、博愛的人文素養。作為校長,一定要遠離浮躁與平庸,以書為伴,讓思想在讀書中不斷升華。讀“人”,就是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治學態度,善于向他人學習,克服唯我獨尊、夜郎自大之傾向,博眾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學習、比較中實現管理思想的不斷創新。然而,走進現實中一些校長的辦公室,書廚里的教育名著、報刊、雜志不可謂不多,辦公桌上的微機不可謂不高檔,但卻僅成了校長辦公室的裝飾、放松休閑的工具、校長身份的象征,沒有發揮其在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上應有的作用和功能。外出取經已變相成為校長們心照不宣的游山玩水的借口。
第二,讓自己的思想時時接受管理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豐富與發展自己,以寬容的情懷,敢于、善于讓自己的思想與教師群體的思想碰撞、交流、融合,匯聚集體的智慧,體現教師全體的意志,進而指導教師的行動。在實踐中,校長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時時影響著教師的態度,改變著教師的行為。因而,校長要把思想外化在行動上,做到思想與行動的表里如一,以行動引領教師?,F實中,一些校長在這方面的欠缺非常明顯,如在制度的實施中,校長惟恐在教師那里“鋼性”不足,左一個“懲”,右一個“罰”,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而在自己這里卻網開一面,“柔性”有余,一人高高在上,游離于制度監督之外。校長的知行不一,漸積漸累終將導致思想分野、行動對抗的兩個陣營的形成。頭腦裝著陳舊、滯后的思想,而腳行進在各種思維碰撞、價值取向多元的教師管理天地里,焉有校長不迷茫與困惑之理?而今,新思想、新理念在不斷地滌蕩著傳統思想理念,教師民主管理、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校長在管理過程中應率先垂范,做到以“人”服人,以“理”服人,切不可以“權”壓人。
二、深入教師之間——排擾解難、真誠服務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核心,因而研究教師問題理當成為校長首要之行。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呈現出諸多困惑,需要得到學校的理解、關心和支持。此時校長應該轉變管理方式,以人為本,淡化權力意識,增強服務意識。這就要求校長要深入教師中間,和教師結成發展共同體,把幫助教師專業發展當成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人為本,重在心通。這就需要校長要懷有真摯的情感,滿懷熱情地去“品味”教師的酸甜苦辣,以切實的行動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以此讓自我之心走向教師之心,讓教師之心融進自我之心,讓校長、教師之間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梁。只要給予教師“生命里一次次的感動”,教師必然以心換心,創造奇跡,感動自己,回報校長。校長要善于分享教師的快樂,更要勇于分擔教師的憂愁。無論是教師向你傾訴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困難還是發泄怨氣,作為一校之長要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虛懷若谷的胸襟耐心傾聽?!都t樓夢》中王熙鳳所說的“當家人,惡水缸”這句話很有哲理,耐人尋味。同時,校長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見解、觀點及時與教師們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求得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校長要與教師成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心靈相通、情感相融的伙伴,這是教師管理走向科學化、藝術化的先決條件、關鍵所在。
想教師之所想,解教師之所困。校長不僅要與教師心靈相通,更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教師,贏得教師們的信賴。在教學研究上,校長要從日常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做教育科研的帶頭人,對教學中的難點、困惑,或共同研究,或請教專家,或外出觀摩,要千方百計地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教研環境,激發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的興趣,使教師開闊視野、更新理念,感受到常教常新,克服職業倦怠感,在研究中和教師一同體驗專業成長的快樂。教師生活上有困難,校長更應跑前跑后,噓寒問暖,傾力相助,給教師以信心和勇氣,為教師撐起一片藍天。教師之事無小事,細微之處見真情,如教師家庭的婚喪嫁娶、子女升學就業等等,時時把校長的關心、學校的溫暖送到每一位教師的心坎上。只要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懷,以大雪無痕、潤物無聲般的行動去關愛教師,持之以恒,教師就自然會春風化雨,以無窮的力量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回報學校的關懷和領導的關愛。
三、站在教師之后 —— 勤于反思、提升能力
當今校長除引領、服務教師之外,還要善于站在教師群體之后,敏銳地發現教師行進過程中已經存在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時地予以解決和預警,進而通過“望、聞、問、切”多手段,全方位“診斷”自己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中的病癥和病源并及時對癥下藥。在反思中,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開放廣域的視角觀察、研究教師管理中的問題,把問題看作是提升自己管理水平的資源與動力,和教師、學生結成反思共同體,集思廣益,增強反思的合理性、有效性。管理學研究表明:校長的管理藝術沒有永恒的。因而要對以往的制度、做法不斷地反思、揚棄并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能否對自己理念和方式的實然狀態和當下形勢的應然要求進行科學、有效的反思和研究。
一要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用教育理論、傳統文化、哲學文史、經驗集錦、管理案例來充實、升華自己的教育思想,養成豐厚的思想內涵,孕育出深遠、廣闊的教師管理文化“場”。只有自己的思想走向深遠,才會生成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路徑才會走向寬廣。二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教師管理的旨趣絕非是把教師管住、管死,而是將教師管旺、管活。如以“罰”代“管”、以“壓”代“導”的管理模式真的讓教師充滿活力了嗎?校長的工具化角色充滿著簡單、機械、冷淡,缺失人性化,這能激發教師投身新課改的熱情嗎?當外部環境、形勢的變革悄然而至,原有管理制度所依托的條件消失之時,校長理應重新審視、定位自己的角色,勇于創新,以適應教師管理的新要求并有所作為,不應再一味抱怨,更不應在懷古傷今中蹉跎歲月。當校長要求教師建構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諧課堂和新型師生關系時,不妨先自我反思:傳統的管理方式是否真正尊重了教師的人格?是否激發了教師源于內心的投入新課改的激情?如此崇尚、眷戀這一方式凸顯了校長的何種情結和心態?從對問題的不斷追問中讓自己深思、警醒,進而變被動適應為主動挑戰。校長只要胸懷全局,心系教師,把反思融進自己的管理過程,并成為一種習慣,就能沖破傳統思想與習慣的桎梏,不斷創新,實現超越。
校長要走出教師管理這一尷尬境地,以有效的管理點燃教師生命的激情,引發教師對教育的渴望與夢想,并腳踏實地孜孜以求之,則須訴求于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高——與時俱進的精神、富含人性光輝的管理智慧和行動引領,而不是怨天憂人,更不是抱守殘缺、故步自封。做到這一點,不妨常洗腦——勤于學習、勇于創新、善于反思,以先進的理念、思想統領教師;常洗手——光明磊落、廉潔奉公、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影響教師;常洗腳——勤勤懇懇、腳踏實地,以扎實的行動引領、服務教師,自覺從“權本位”角色轉向觀念的引領者、人文的關懷者、制度的執行者、作風的表率者。果如此,教師將如沐春風、心空月朗,對校長定然是身之所趨、心之所向。
(作者單位:河北省臨西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