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東很多中學在對待外來文化的策略上都持寬容的態(tài)度,在不同程度上提倡跨文化教育,以應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新形勢。但是,在跨文化教育中,面臨著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jīng)_擊的問題。為此,廣東的中學開展跨文化教育應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引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倫理觀。
一、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倫理沖擊
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倫理帶來不少沖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目前,面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巨大的經(jīng)濟和科技優(yōu)勢,不少中學生對西方很崇拜,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轉(zhuǎn)移到西方價值體系上。而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加強了文化傳播和文化滲透。一是充分利用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散布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宣傳反政府、反社會的思想,甚至進行網(wǎng)上反政府活動,企圖誘使我國青少年全盤接收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二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西方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逐步進入中國的市場,嚴重沖擊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和現(xiàn)實的中國文化市場,致使“后現(xiàn)代”文化、庸俗文化走俏。若不能正確引導中學生對西方文化價值加以取舍,很容易使他們滋生對民族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盲目追隨的心理,從而導致民族文化認同危機。
其二,在文化政策層面,西方采取“文化同化”的政策。文化同化是文化霸權(quán)主義的內(nèi)在訴求。為了消解文化的多樣性,西方發(fā)達國家往往采取兩種手段進行文化同化。一種是通過大量的文化輸出,潛移默化地影響暫時處于弱勢的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使之逐漸認同其文化價值觀念,這種同化方式即是自然同化方式。西方國家通過開放教育市場、擴大別國學生到西方學習的渠道,吸引非西方國家青少年一代的“民心”。比如,美國通過輸出大眾消費文化,侵蝕和滲透發(fā)展中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不少發(fā)展中國家的青年對美國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不加分析地接受,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位和扭曲。因此,教育和引導中學生在各種思想文化激蕩的環(huán)境中自覺鑒別和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發(fā)展中國家開展跨文化教育不得不重視的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第二種是強制同化方式。西方國家打著“自由”“民主”“人權(quán)”等幌子,運用經(jīng)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強迫不發(fā)達的國家認同其文化價值。縱觀歷史,在古代社會,文化同化甚至會導致國家、民族的消亡。所以,無論哪一種文化同化策略都是極其不平等的,我們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須堅決抵制。
二、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倫理準則
跨文化教育視野中的中學生應該既不是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者,也不是因循守舊的狹隘民族主義者。因此,中學生在跨義化教育中既要弘揚民族文化。又要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文化倫理準則。
其一,弘揚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世界各國包括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都十分強調(diào)堅持民族性的立場,采取各種措施頑強地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們應該借鑒其經(jīng)驗,加強本民族文化的建設(shè)。
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由于西化思想的大力沖擊、傳統(tǒng)文化祛魅化的顯現(xiàn),在文化倫理上出現(xiàn)文化生態(tài)失衡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學生只有確立起正確的文化倫理觀,堅守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理性判斷,明確自身的文化使命,才不會對西方式大眾文化推崇倍至,才不會在世界文化的旋渦小迷失方向,才不會在跨文化交流中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動選擇、吸收和應對。總之,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學生要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覺維護本民族利益。
跨文化教育要把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作為己任,我們應教育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文化吐納”、文化輸出。在我國,文化交流的“單車道”現(xiàn)象突出,和西方文化壓倒性的輸入相比,我國文化的輸出明顯分量不足。“西方文化中心’’論者將西方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廣,特別是向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發(fā)展中國家推廣他們竭力宣揚自己的文化,企圖按他們自己的意志來塑造世界。和西方文化方面咄咄逼人相比,國人對于民族文化的如何傳承發(fā)揚的關(guān)注遠遠不夠。如何超越、解決這些沖突成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其二,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文化倫理準則。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看,跨文化教育的道德基礎(chǔ)是平等、尊重、寬容。跨文化教育不僅僅體現(xiàn)在傳授跨文化知識上,還體現(xiàn)在如何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文化價值觀上,即引導中學生盡可能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妄自非薄、歧視等消極的文化價值觀念。
跨文化教育首先要求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歷史性反思,即在堅持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體系防線的同時不斷調(diào)整,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的開放品格,以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這就要求中學生具備強烈的國際意識和恢弘大度、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在跨文化教育中,我們要對中學生進行文化的世界性教育,樹立學生的世界眼光、開放意識、全球化觀念。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開放的心靈,引導學生包容并理解與其自身文化相沖突的異文化的價值觀,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
倡議文化平等的理念。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倫理前提,缺乏平等的態(tài)度就會滋生各種形態(tài)的文化沙文主義。平等的文化倫理觀,要求中學生認識到,文化交流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侵略,不是強勢文化的“殖民化”或“異質(zhì)化”,也不是弱勢文化的“奴性化”,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共融、相互學習與共同發(fā)展。
三、中學開展文化倫理教育的對策
其一,深化中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增強留學生對漢文化的了解。開設(shè)一些中國古典文化類的選修課,以增強年輕一代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底蘊。開設(shè)比較文化課程,將漢民族文化與世界上影響較大的主流文化進行相互對比研究,全面地呈現(xiàn)異民族的文化,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識目標、德育目標、能力目標等系統(tǒng)地融入教學之中,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中外文化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以及不同文化倫理的重要性、科學性。實踐表明,通過文化對比的手段,在中西文化比較中取精華、棄糟粕,揚長避短,可以有效地增強中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
其二,培養(yǎng)教師的跨文化素養(yǎng)。教師是溝通學生個體文化和社會文化的橋梁,教師的文化觀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教師要摒棄文化偏見意識。在與學生開展實踐、互動的討論中,教師會不可避免地將自身的文化觀念融入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文化倫理意識。由于教師教育背景、文化經(jīng)歷的差異,教師的文化立場可能是全面客觀公正,也可能是片面主觀偏激。教師應注意以開放、平等、尊重、寬容的態(tài)度組織討論,只有將這些跨文化態(tài)度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文化倫理觀。這就要求教師摒棄狹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義,理解和認可跨文化,樹立跨文化意識。
堅持教師文化倫理的主心骨。每一種文化的倫理價值系統(tǒng)都是特別的,不同的倫理價值系統(tǒng)提供了某種文化中人們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在多樣化的社會文化之中,在多元價值觀的學生群體當中,在個人文化意識定型之中,作為文化的傳遞者,教師很有可能對多元的文化價值產(chǎn)生困惑。這就要求教師把馬克思主義文化倫理看成思想上的主心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倫理標準,以此批判性反思各種文化價值觀,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與合作。
其三,在校園文化建設(shè)上,營造寬松的文化交際環(huán)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進各民族、各國學生的相互了解。舉辦諸如校園文化藝術(shù)節(jié)、演講比賽、唱歌大賽、社團活動、體育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和了解中增強對異文化的包容性。由于我國倡導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理念,在校園文化建設(shè)上應堅持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主旋律,弘揚時代主題,以高尚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和人格意識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
其四,在學校政策層面上,制訂出合理的中學跨文化教育管理策略。學校的決策者要了解和掌握學校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對異文化的包容程度,并對文化上的“異常”情況起著引導作用,盡可能地避免由于超越對異文化的容忍度而引起的文化沖突和矛盾。在此基礎(chǔ)上,按照跨文化教育的思想,對學校政策、課程設(shè)置、學業(yè)評價、社會參與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作者單位:廣東省龍崗布吉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