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理念決定教育活動的方向,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思想決定教育活動的質量和深度,教師的先進經驗和實踐反思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支撐。可以說,優質教育生態中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在構建優質教育生態的工作中,我們把教師的專業成長放在首位,多方位、多舉措地引領教師實現專業發展。
一、人文管理,打造優質教育生態的良好環境
人文、公平、和諧的發展空間,是教師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我校長期實施人文管理,多方搭建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人文平臺,為教師和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1政策導引
針對我校教師的發展情況,學校制訂了教師近期、中期和長遠發展目標。制訂了“青年教師成長計劃”“骨干教師成長計劃”“學科帶頭人成長計劃”“名師成長計劃”等梯次發展目標,促進教師的個體發展;制訂了“讀書提高”計劃,規定教師讀書數目、篇目和交流任務,為教師的成長與成才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2價值激勵
學校充分關注教師自身的個性發展、教師自身的價值體現,努力讓每一個教師擁有特長,發揮特長。校園網站設靠了年度“科研榜”“師德榜”“管理榜”等評選欄目;選拔出優秀的人才,給予不同梯次、不同方位的培養,營造了良性的競爭氛圍。在年度評比中,學校設置公開課、教案、說課、文體比賽等多種獎項,引導教師在自己最適合的領域實現自身的發展。
3合理競爭
教師之間要有競爭,有競爭才有活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良性競爭機制,避免惡性競爭。我們以多種評價機制為杠桿,協調教師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集體備課制度化實現了教師之間的有效合作,資源共享;教師業績考評綜合化,按照備課組成績和個人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實現了個體與整體的共同發展。
二、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個體發展
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基于此,我們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課例為主要載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以專業引領為催化劑,開展了系列校本研修活動。
1、專題講壇
學校聘請教育專家對教師進行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指導、引領,聘請名師進行優秀課堂示范,組織骨干教師舉行主題講座,組織優秀教師舉行案例研討。在活動中引導教師總結和提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仿效和借鑒優秀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領會和琢磨名師的教育思想精髓和教學藝術魅力,使教師把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走勢。
2、同伴研修
學校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開展同伴研修。同伴研修以多種形式展開:一案一議、一課一評、主題研討、單元回顧等。同伴研修創設了全員參與的問題解決式的學習過程,參與者吸收借鑒同伴經驗,深刻反思自身實踐,由此形成改進實踐的動機和計劃,從而增強了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3、課題研究
實施國家課題、市區級課題、校級課題分層并行的原則,重心放低,范圍擴大。學校緊貼教育教學,積極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級課題,組建了學校文化、集體備課、學生自主管理、生命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英語特色教育6個校級課題組。以完善學校文化為科研工作主干,以教師集體備課和學生自主管理為教學工作的抓手,以傳統文化教育和英語特色教育為特色亮點,以生命化教育為課堂教學切入點,全面引領教學活動,形成了“組組有課題、人人都參與”的良好局面。
4、主題沙龍
學校不定期開展“學生自主管理”“課堂有效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等主題沙龍活動。主題沙龍倡導思辨與對話,教師在群體參與、專業對話中診斷自己的教學行為,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觀教學。通過開放的問題環境,引導教師在表達中整理自己的經驗與觀點,在傾聽與分享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在思維碰撞中產生新的思想,促進了自身的能力提升。
三、集體備課,促進教師群體發展
學校以系列制度為支點,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形成了完善的集體備課文化。這一文化平臺的開放性、兼容性、平等性對于教師素質的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深磨細研
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直強調個人初備精研細磨,要求教師在個人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我認識,形成個性初案。這一初案集中體現了教師自身對于課標和教材的理解和思考,熔鑄了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體現了自己的知識底蘊和教學特色,這是進行集體備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2、交流碰撞
集體備課的第二個環節是:交流碰撞,互動交流。主備教師首先就個性初案進行闡釋,然后備課組教師進行交流補充,集思廣益,優化設計,形成集體教案,實現了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3、同題研討
同題研討是集體備課中最具實效的手段。同一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討一節課,并進行個性化補充,在此基礎上實行同題多輪上課。每個學期我們都舉行多輪次這樣扎實有效的同題上課研討,能夠使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語言、板書等多個方面實現知識拓展、觀念更新、思維碰撞,實現整體提升。
4、博采眾長
每節課后,教師都根據課堂教學反饋情況,形成課時教學反思,作為對教案的補充與完善。單元課時結束后,備課組集中回顧教案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備課教師對教案進行個性化修改與補充,形成經驗附在教案后面。經過多輪打磨,最后的教案已臻于成熟完備。學期結束時,所有教案存入學校資源庫,成為下一輪備課教師的重要資源。
四、優質課堂——促進教育整體發展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教育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課堂,教師的專業成長在于課堂,教育生態的優化成于課堂。近年來,我校以“生本教育”“生命化課堂”等先進理念為引領,全力打造“高效愉悅”的優質課堂生態,實現了師生關系愉悅、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模式有效及信息技術先進的最優教學模式。
1、目標導向
依據我校教師的整體教學素質及專業發展,我校重新修訂了《高區一中教師課堂教學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了《高區一中課堂教學評價表》,目標導向突出了三個重點:科學處理教材,有效組織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強化了三個目標:實效性強,參與率高,達成度高,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價值判斷和方向引領。
2、示范引領
針對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成長梯次的教師,學校分別采取了多種示范課例:名師示范、骨干示范、優秀課例示范等。
同時,優質課堂文化的形式進一步得到創新,范圍進一步拓展:
名師示范:觀摩課例——自我實踐——同伴診斷——自我完善。
骨干示范:集體備課——課例示范——互評互議——實踐課例。
優秀課例示范:聽課評課——評選優秀課例——完善示范一個體實踐。
不同課例的課堂教學示范,充分展示了教師自己的教學理念,發揮了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引導教師逐步掌握了新課程理念的內涵。
3、常態展示
通過目標導向和示范引領,學校確立了“高效愉悅”課堂的基本準則。在此基礎上,學校按照學科體系,依據教材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教師常態課堂展示:同課異師、同課同師等。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在不斷的自我展示中,得到了錘煉提升。
4、反饋修正
在所有課例的示范展示中,首先由任課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再由學生進行評價,最后由聽課教師、教研組長、分管領導結合自己的聽課情況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流程及效果進行評課。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反思、修正。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人文環境,校本研修,集體背課,高效課堂,構成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優質教育生態:人文管理模式下教師發展觀念的不斷更新,個人專業知識的不斷拓展,同事之間教育經驗、教育智慧的交流與吸收,集體備課中的極富生成性的互動學習,優質課堂平臺上的示范與引領、展示與反饋。
今天,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已經成為我校優質教育生態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它與學校人文管理、學生自主管理、傳統文化特色教學、學生特長發展教育等工作板塊,共同構成了有利于學校健康發展的優質教育生態,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