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講校園文化就是學校的風氣,就是師生的精神狀態,就是學校濃有郁的育人氛圍。她可以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層次,發揮到比制度更大的影響力。師生們置身于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成為昂揚向上、文明儒雅的現代人。山東省薛城舜耕中學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堅持內涵發展,傾心于學校文化建設,積極探索素質教育新形勢下文化管理、文化育人、文化潤德的新舉措、新路子,全力構建以教研文化、教學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園系列文化,努力營造師生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
一、立足教師專業發展,建構教研文化
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根本與關鍵。為打造優秀的教師團隊,學校出臺了“8642”培養計劃——學校對教師常年實行8抓:抓思想、抓談心、抓培訓、抓學習、抓活動、抓交流、抓考評、抓表彰。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再完成6項任務:一學期開1次講座(組內或校內)、上1節示范課、寫1篇高水平的教學反思(論文)、承擔1項課題、帶教1~2名青弱教師、開展每月1次的教研沙龍。實行“四優先”:對于成績突出的教師,優先外出學習,優先評優樹先,優先提拔重用,優先晉級晉職。對于教研(備課)組長、班主任和骨干教師實行學期述職制和一年一聘制。
為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學校把研究課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強調研究課一定要來源于課堂,鼓勵教師既要充滿信心地把成功之處展示出來,又要有勇氣將問題暴露給大家。在教研中倡導實話實說之風,允許不同觀點的爭論與交鋒。實施大眾化研究,走群眾路線,使問題從教師中來,再回到教師中去,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解決教學實際中面臨的問題。
二、立足提高課堂效益,建構教學文化
高效課堂無疑是教學文化的本質與核心。為提高課堂效益,學校以薛城區教育局“課堂教學效益年”活動為契機,開展了系列活動。1、“高效課堂”立標示范活動;2、學生學習常規規范月活動;3、全員優質課展評活動;4、教研組長“常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專題講座活動;5、人人參與的“我的有效課堂教學觀”論壇活動;6、“我的課堂教學(學習)效能大討論”活動;7、“拜師結對”活動;8、讀書活動;9、教師成長經驗交流活動;10、聽評課活動。
接著又陸續推出了青年教師教學比武、名師競技、弱師達標、優秀教學案例評選等活動。特別是與江蘇洋思中學共同開展的“同課異構”活動,引發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深層思考,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學環節,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
三、立足人文管理,建構學校管理文化
在管理工作中牢固樹立善待教師、服務教師的管理理念,堅持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結合,讓管理文化出質量、出效益,使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主要方法:1、目標鼓舞人:用三年辦學目標的遠景和七大工程鼓舞人,用學年十項工作目標的近景激勵人。2、溝通理解人:學校實行校級干部與教師談心制度,設立校長信箱,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3、管理調動人:實行系統指揮、分級負責、層次管理、責權到人、相互合作的管理辦法,變績效評估為績效管理,不但尊重教師的知情權,而且賦予每位教師參與權。4、關心溫暖人:形成走訪制度、慶賀制度、迎送制度、慰問制度。5、活動凝聚人:把豐富教師生活、健康教師身心、發展教師興趣的實踐活動也納入到校本培訓之中。利用重大節日或重要契機創新性開展活動,做到活動常態化、多樣化,并不斷深化與強化,寓引導于活動之中,實現在活動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6、評比激勵人:繼續評選十佳師德標兵、十佳教師、十佳班主任、十佳黨員、十佳青年教師等,建立舜耕名師、教學能手、骨干教師、教壇新秀、優質課、論文評比等6個系列的教學比賽制度,大力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氛圍。7、培訓獎勵人:在全體教師中倡導學習培訓是最好的福利的觀念,實行表彰各類先進一律獎勵書、報的辦法。
四、立足環境育人,建構學校環境文化
學校圍繞“書香校園”、“園林化校園”的建構目標,以堯舜文化為主題,把“傳承堯舜文化,做自豪的舜耕人”作為校訓,把“孝文化”作為對學生實施教育的立足點,以孝立德,以德立校。學校不僅制作了“舜耕于歷山”的壁畫,而且把舜幼年的生活故事以壁畫的形式分層展示,讓學生感悟舜雖然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卻仍孝順父母,友善弟弟的高尚品質。讓舜這位以孝治天下的典范,深深感染舜耕的每位學子。為把舜的“孝”推而廣之,形成系統的“孝文化”,學校開辟“孝文化”專欄,把古代“24孝圖”制作成宣傳畫張貼上墻,校內12條路都用“舜”字命名,如舜耕路、舜拓路等。在全校各級部分層實施“孝心教育”、“感恩教育”、“愛心教育”,讓愛心、孝心化作每位師生工作、學習、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除此之外,辦公樓前校長給全體師生的寄語、各處巧設的校園標語、溫馨而富有哲理的墻壁文化等,部給緊張的校園生活增添了亮色和雅趣,成為點綴校園、透視學校文化氣息的風景。
薛城舜耕中學就是這樣在學校管理中,加強文化建設,設法創造條件,積極營造適宜學生和教師發展的氛圍,有力促進了學校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舜耕中學)
(責任編輯:林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