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作為教育總指導思想的教育目的經歷了一系列變化。由于在我國教育實際工作中起普遍指導作用的是成文的教育目的,即政府文件中規定的教育目的,因此本文以成文的教育目的為關注點。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教育目的往往與教育方針融合在一起,或者說,我國的教育目的大多以教育方針的形式出現,所以,為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教育目的的演變,本文中對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不作區分。
一、我國教育目的60年的演變過程
我國的教育目的60年來幾經變化,明文規定的就有近20個。這些成文的教育目的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按照“辦教育為的是什么”,可將60年教育目的劃分為五個階段。
(一)為新民主主義服務階段
為新民主主義服務的教育目的存在時間短,僅有建國初期的幾年。嚴格地說,它僅作為一種過渡形態存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
1949年12月。時任教育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的錢俊瑞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教育顯然不再適合中國國情,因此,為新民主主義服務的教育目的很快就成為歷史。真正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教育目的隨之出現。必須注意,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就已出現在教育目的表述中。但“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這些帶有濃厚社會主義改造意味的提法,使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被掩蓋于政治斗爭之下。
(二)“為無產階級服務”階段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了對新時期教育目的的不斷探索。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規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明確對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做了分別陳述。
196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以及1963年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 《小學四十條》)、《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中學五十條》),把1957、1958年提出的教育目的合二為一,“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上述教育目的進一步明確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此次規定的教育目的不是作為指導綱領提出的,而是對前20年教育事業的總結。
憲法對教育目的的規定是該階段教育目的的完整表述。從時間范圍看,“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教育目的在中國存在20余年之久,其中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為動蕩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十年動蕩,教育目的的政治性被“有心人”利用,給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損失。有人認為,這是由“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教育目的的自身缺陷所導致。不可否認,這一教育目的帶有濃厚的“左”的傾向,政治色彩過于強烈,但也應看到它在社會主義事業起步期的必要性。
(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展開了對教育目的的反思與探討,對教育目的進行修正。至20世紀90年代初,教育界先后出現了三次討論教育方針的熱潮。
1981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要“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題詞并不算是標準意義上的教育目的,但它體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帶給中國教育事業的影響絕不弱于任何時期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90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
1990年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以及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都強調:“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上述教育目的被略作調整,載入我國教育的根本大法。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一時期我國教育目的的內涵極為豐富,蘊涵了許多積極的新鮮元素——“三個面向”“四有新人”等,體現了第二代領導人所提倡的“改革”“開放”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教育目的的政治性有所弱化,但在1989年以后,“接班人”這一帶有較濃的政治性色彩的話語開始出現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從教育目的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以及演變過程來看,最能夠代表這一時期教育目的的是1995年教育法中的表述,遺憾的是,“三個面向”等活力十足的內容沒有被寫進法案。
(四)“為人民服務”階段
1999年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者會議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人民服務”這一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曾出現過的話語重新出現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和“美育”也是首次在教育目的中出現。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教育目的表述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對我國教育目的進行了完整表述:“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可見黨對教育的重視大大提升。
這一階段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兼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和為人民服務雙重屬性。把為人民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寫入教育目的,“有利于更加充分地發揮教育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
(五)“讓人民滿意”階段
2006年8月、2007年8月,胡錦濤兩次強調,“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的提法讓人眼前一亮。其實,它可算作是“為人民服務”的一個新發展,但其意義不容忽視。從“為人民服務”到“讓人民滿意”是一種立場的變化:“為人民服務”的主體是黨和國家,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而“讓人民滿意”則將評價權利賦予人民,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
二、我國教育目的60年的演變趨勢及基本精神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60年我國教育目的的演變趨勢
1 關注重心的轉移:政治掛帥——經濟優先—育人為本
辦教育為什么?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再到讓人民滿意。這一系列轉變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事業所關注的重心由政治到經濟、再到人的轉變。1978年之前,“有心人’的投機利用使得為政治服務的教育目的嚴重政治化,給教育帶來巨大損失。1978年以后,對教育目的的反思以及改革開放的影響,使得教育關注的重心向經濟傾斜。隨著“以人為本”思想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這一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的教育目的中出現的話語又重新出現在我國的教育目的中,并且進一步發展為“育人為本”,“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色彩,政治、經濟等功能不可缺少。這也是我國在適當的時期,如1990年前后,對教育加強政治約束力的原因所在。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建設者”一直是教育目的的重要內容。從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為政治服務的說法已不復存在,代以為社會主義建設、為人民服務。尤其是十六大以后,“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教育目的的重要內容:不僅要為人民服務,還要讓人民滿意,尊重人的程度有所提高,也有利于個人完善的要求實現。十七大報告強調“育人為本”,也凸顯了黨在教育事業上對人的重視。但不再為政治服務并不代表教育目的的政治色彩消失了,只是重心發生了轉移,政治性始終是教育目的無法避免的。
2 培養對象規格的變化:幾方面發展——全面發展
以1980年為界,之前的教育目的中提到的都是“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之后變為“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說法也經歷了兩個階段,在1999年江澤民的講話中將原來“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提法發展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換言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階段要求培養對象達到的規格被闡述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為人民服務”階段和“讓人民滿意”階段則被闡述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智育、體育、德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提法就曾出現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如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的講話、《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但將“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的的內容則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了,而“美育”直到20世紀末才被寫進教育目的。
把美育寫進教育目的,是對美育作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要素的肯定。“等”字說明了全面發展內涵之深、范圍之廣。德智體幾方面發展——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國對全面發展內涵的認識逐步加深。
3,培養對象的變化:勞動者——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表面上看,我國的教育目的在培養對象的定位上,經歷了從“勞動者”向“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轉化。但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還出現過另一種說法——“人才”,《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在描述培養對象時使用的就是“人才”一詞。培養“勞動者”是1980年以前,即“為無產階級服務”階段使用的提法。培養“人才”則是20世紀80年代較為盛行的一種說法,它與“科教興國”重要戰略密切相關,反映了對知識、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而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權威說法。它一方面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關,一方面重新強調了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勞動者”,二者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但顯然,這種提法更符合實際,也更易于接受。“
此外,在“教勞結合”的問題上,我國的教育目的經歷了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轉變。生產勞動是最主要的社會實踐方式,但并非全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與生產相結合”被演繹為“教育即生產勞動”,以生產勞動來教育人、懲罰人,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1999年,“社會實踐”首次作為與“生產勞動”并列的內容在教育目的中被強調,既突出生產勞動的主要地位,又不致忽視其他社會實踐。當然,由于社會實踐包含著生產勞動,新提法是否存在表述上的問題還需斟酌。
(二)我國教育目的60年的基本精神
首先,社會主義方向性是我國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精神。無論是“勞動者”還是“建設者和接班人”,前面都有一個“社會主義”作限制,以及后來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都表明了我國教育目的的社會主義方向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無論教育目的怎樣調整,社會主義方向性都不會改變。這是教育目的政治性的體現。
其次,培養勞動者,突出勞動或實踐的重要性。由于對勞動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慘痛教訓,20世紀80年代以后便以“建設者和接班人’代替了“勞動者”。然而,建設者的本質依然是勞動者,只不過說法更加委婉,抑或說先進。“勞動者”和“建設者…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都是在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反對只享受不奮斗、只索取不奉獻、只獲利不勞動的行為。培養勞動者、重視勞動的基本精神,無疑對國家的建設和強大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目的的中心內容。從“德智體幾方面發展”到“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再到“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體現出我國教育目的歷來都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但有關全面發展問題本身g存有兩個爭議。一是全面發展的理論--依據究竟是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還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切能力和諧發展”的觀點。口’根源何在尚需繼續探討,但其最直接的來源應該是蔡元培“五育并舉”或“四育并舉”的思想。另一個爭論是全面發展中教育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問題。我國歷史上先后存在“智育第一”“德育首位”“諸育并舉”等觀點。但僅從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來看,自從各育被寫進教育目的,就一直是德育為首。智育曾短暫地被排于首位,20世紀50年代初有過“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的表述。自從1954年周恩來強調“德、智、體、美等均衡發展”后,將德育置于智育之前,德育居首位的說法—直延續至今。十七大又單獨強調“德育為先”。可見,黨和國家堅持“德育首位”。
三、對我國教育目的的反思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而培養什么樣的人,即將“人”限定在何種范圍內則是不同類型教育目的的關鍵所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將人定位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過于狹窄。從“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到“社會主義人才”,再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是把受教育者作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即所謂“工具人”來培養。但人不是物件,“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做工具,而應該永遠看做自身就是目的”。真正的教育“首先必須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而豐富的人來培養”。我們需要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但不止于此,他首先應該是人——與全人類一樣享有普遍權利的“目的人”。我國的教育目的中恰恰缺失了“目的人”,至少是沒有把受教育者完全當成目的人。教育的目的在本質上是培養“人”,其內涵遠比“建設者和接班人”廣泛。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普遍推崇把培養“人?作為教育目的的內容,但在我國的教育目的中,究竟如何表述才能既體現“人”的內涵又不脫離基本立場,卻一直沒有解決。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育人為本”,雖說隨后又提 “建設者與接班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已觸及了教育的本質,較以往是一個進步。隨著“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被寫入憲法、2007年被寫入黨章,人的尊嚴與權利越來越受重視,今后教育目的的制定必將會向著培養“目的人”的方向發展。
有人提出在教育目的中應使用“公民”來代替 “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我國有關精神文明建設的文件和講話中也可見“公民”的提法,但始終沒有被寫進教育目的。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2001年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會上也有同樣的表述,而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更是對“公民”的重要性加以肯定。這些無疑會對教育目的的表述帶來一定影響。“公民”顯然比“勞動者”“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進步。然而,公民是否僅為“國家人”,是否可以充分體現“目的人”的內涵,還有待商榷。
從對培養對象內涵的要求上看,我國的視野還不夠開闊。僅提“全面”會導致對個性的忽視,對時代特征的忽視。事實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并不能充分體現當今受教育者應有的內涵。—方面,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對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從總體上講是不重視,甚至是壓制和排斥人的個性發展。雖然我們似乎也比較重視因材施教,但其結果往往并未帶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甚至人為地制造了學生的分化,使優生更優,差生更差”。而“中國學生之所以缺乏個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缺乏創造性”。“創造”“創新”等要求曾在1985年和2003年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出現過,但在更權威的成文教育目的中比較少見。另一方面,只有現代人才能進行現代化建設,古代人進行現代化建設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眼光再也不能只盯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上了,還必須看到那種能賦予這些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國民心理基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作用,否則,再先進的技術,再完美的管理方式,也很難充分發揮作用”。
此外,全球化日益加深,但我國的教育目的尚未與國際接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的教育目的經歷了“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共存”的轉變。但我國的教育目的卻一直缺少“關心”“共存”等全球化的氣息。我國的教育目的過于強調中國特色,卻忽視了中國特色需要立足于世界,彰顯于國際舞臺。
“三個面向”帶給中國教育的影響絕不弱于任何時期的教育目的。其意義就在于此,它彌補了我國長期以來教育目的的缺陷。“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無論是在它提出之初,還是在今天,都有十足的時代特征,體現了與世界接軌的內涵。“三個面向”提出至今,已近30年,但僅有1985年和2001年曾被寫進教育目的,這實乃一大遺憾。不過,“三個面向”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