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選擇成為美國基礎教育界最為流行的改革風潮,這一改革源自于人們對于公共教育效益及公平的不滿,為了使教育更加公平、有效益及滿足多元需求,美國政府擯棄了公立學校“就近入學”的傳統做法,試圖通過其他不同的形式賦予學生和家長更加靈活的選擇權。學校選擇的改革潮流對美國近20年的基礎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學術界對此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一、美國學校選擇的主要模式
在傳統的學校選擇模式下,美國的基礎教育(即K-12)主要有兩種模式:就近入學和自費進入私立學校。就近入學即根據家庭所在地學區劃分可進入的公立學校的范圍,實際上是通過家長選擇居住地來實現的,選擇私立學校主要是針對對子女有特殊教育期望和要求的家長而言的,即家長自動放棄就近入學的公立學校,自費選擇適合他們教育要求的私立學校。由此可見,美國基礎教育原本就存在學校選擇。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自由主義和各種反主流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美國傳統擇校模式的弊病逐步顯露出來,在多元文化和追求個體自由精神的影響下,政府實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鼓勵家長多元擇校,因此在近30年內,學校選擇引起了研究者廣泛的興趣和討論。
學校的選擇模式在學術界主要是以教育資助類型及教育生產方式的不同而劃分的,美國學者道格拉斯·拉姆丁(Douglas JLamdin)和邁克爾·明喬姆(Michael Mintom)明確地闡述了這種分類的標準。從教育資助類型看,選擇的類型可以分為公共經費資助的學校和私人經費資助的學校;從教育生產方式看,可以分為公共生產和私人生產,由這兩個標準可以將學校選擇的模式劃分為四類:(1)由公共經費資助的公共生產模式的學校;(2)由公共經費資助的私人生產模式的學校;(3)由私人經費資助的公共生產模式(即私助公辦學校)的學校;(4)由私人經費資助的私人生產模式的學校。
結合以上對學校選擇模式的劃分,美國當前基礎教育的學校選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美國基礎教育的基石,也是最傳統的學校選擇模式,具體講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政府公共經費資助是學校唯一的經費資助來源;第二,教育生產方式屬于公共生產,即所有的學校都遵從于統一的教育標準和要求,教育服務的對象除了學生家長外,還要為政府和社會負責,學校教育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接受共同的價值理念和掌握共同的文化知識。因為該模式屬于一種傳統的公共選擇,強調政府對教育的干涉及壟斷力量,在高度追求民主性和個人價值的美國,公立學校在大多數家長眼里,是辦學僵化、效率低下、質量不高的代名詞,至今仍受到許多來自于其他模式選擇的挑戰。
2 教育憑證制和特許學校
80年代以來,為了改革傳統公立學校僵化的教育體制及管理方式,減少政府對學校的壟斷和官僚化,美國興起T--場以市場價值為取向的學校選擇模式,其中教育憑證制度(EducationalVoucher)成為美國家長擇校的一條重要途徑。教育憑證制度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該選擇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教育券促進家長選擇的主動性及教育生產的競爭性,通過注入市場競爭的活力消減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即政府只提供公共經費資助,教育生產依托給私人生產,激發公立學校的競爭力。教育憑證制賦予家長相對自由的選擇權,可以幫助來自底層社會的家長和少數族裔的學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已退任的前總統小布什曾經大力推行過該學校選擇模式,通過教育憑證幫助美國弱勢族群提高入學機會和選擇自由。特別是針對那些未能在學校讀書的學生,為了保證他們能在自己喜歡的學校讀書,聯邦政府每年補助他們1500美元,保證“不讓一個孩子落伍”。
3 磁石學校和特許學校
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各個種族之間的不同需求與融合給政府的教育制度帶來非常大的挑戰,磁石學校是在教育為取消種族隔離、滿足不同族裔人群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1985年美國政府通過《磁石學校補助計劃》為該類學校提供服務和幫助。磁石學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經費資助私人生產方式,提供多種不同的教學內容及課程方案,學生不受地區限制,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及所學內容。磁石學校的實施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磁石學校,即整個學校都屬于開展特色課程的學校;另一種為磁石計劃,即學校內只有部分學生參加特色課程。磁石學校在消除種族隔離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目前在美國公立學校就讀的學生中有約24%的學生就讀于磁石學校,15%的學生參與磁石項目。特許學校是一種“公辦民營”性質的學校,這種學校的主要特色是公共經費支持下的非公共教育生產模式,政府與一些企業或個人簽合同,賦予他們辦學自主權,家長憑學校不同的特色進行擇校,美國第一所特許學校出現在明尼蘇達州,在它的影響下,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有特許學校。
4 家庭學校
顧名思義,就是開辦在家庭里的學校,是美國當前較為時尚的一種學校選擇模式,父母一般因為特殊的考慮會選擇退出公共教育,專職在家教育小孩,屬于一種完全的由私人經費資助的私人生產模式。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僅1999年春季全美就讀家庭學校的學生高達85--萬97萬人,占全美學生總數的1.7%。在2001--2002年,K-12共有200萬學生就讀于家庭學校,而且該人數每年以7%到15%的比率增長,根據美國家庭學校法律保護協會(Home School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統計,美國目前約有300萬孩子在家就讀,其成績比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學生高。
二、美國學校選擇引發的幾點思考
美國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學校選擇的初衷來源于二戰后新自由主義精神的啟示及其對于多元化教育體制的追求,其目的在于消減政府對教育的控制和壟斷,提高教育質量及促進教育公平。
1 學校選擇與教育公平
美國擇校制度最初的設想主要是為了改善弱勢群體的教育不利處境,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權利和自由。美國的學校選擇改革是否真正促進了教育的公平發展,是否真正改變了底層階層在教育中的不利處境?正如許多學者的研究所得,政府的擇校制度能促進教育公平,但擇校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不平等狀況。首先,他們認為理想的擇校與家長的特征密切相關,在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家長都具備擇校的能力和技巧,哈佛大學的卡洛琳·霍克斯比指出,“學校選擇不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完美的學校,因為家長本身就不是完美的選擇者”。其次,弱勢家庭的家長因為沒有彈性的工作時間或不勝負擔額外的教育成本,如交通費用、課外活動費用,最終只能選擇放棄。例如教育憑證制一般只能解決學生就讀私立學校的部分費用,對低收入家庭而言,選擇他們真正理想的私立學校依舊存在費用的困難。另外,許多學者認為擇校制度并沒有促進弱勢群體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和社會融合,反而導致了不同種族和社會階層間新的隔離。
2 學校選擇與政府控制
美國學校選擇體制實施以來,特別是教育憑證制實施以來,政府通過家長選擇機制將部分公共經費轉移到私人或社會團體(如教會)手中,經費的轉移伴隨著部分權利的轉移,實質上也是一種由政府主導向市場的轉移,極大地挑戰了公共教育的核心地位。因為學校選擇的倡導者一致認為,限制個人教育選擇的根源在于政府對教育的過度干預,要擴大個人教育選擇必須消減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各種備選學校的并存重新界定了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即政府只是資助教育,不能過多興辦學校。但是也有一些人對政府職能的減弱表示擔憂,他們認為,教育不僅要促進個人的發展,更要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在民主社會中,公民必須接受并參與社會民主過程的共同價值,必須通過學校獲取基本的共同特征,使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能夠接受社會所期望的共同的價值觀。按照道格拉斯·拉姆T和邁克爾·明喬姆的學校選擇模式理論,公立教育制度體現的是一種政府干預下的“生產者主權”,個體是被看做國家的公民,其教育應該由政府及其雇傭的專業教育者負責;而在市場干預下的擇校體制中,個體控制和決定教育資源,學校是為消費者服務,會給政府的公共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和威脅。因此,在學校選擇中要處理好個體選擇與政府控制之間的關系,就必須思考和協調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擇校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第二,政府賦予家長及學生擇校權利的方式和范圍,及政府如何在合適的范圍內管理個體的自由;第三,公共經費資助用于私立學校是否合適,及如何管理和評估。
3 學校選擇與教育質量
家長擇校的動機之一就是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由于優質資源的有限,學校選擇并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加之家庭背景的影響,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能力為子女擇到如愿以償的學校。市場的介入凸顯了家庭資本對于擇校的影響。為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中上階層的家庭往往更容易借用其積累的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為子女選擇高質量的學校,而低收入家庭因為先天不足因素,在擇校市場中被淘汰在外。競爭機制確是促進學校自我發展的動力,但真正的問題在于,學校選擇的市場性質能否真正改進學校深層次的變革?在市場主導的競爭機制中,許多學校為了爭奪可能的生源和經費,其對外的形象建設和溝通方式極近于商業炒作,許多研究者指出,學校領導層和教育者花在形象包裝和宣傳上的經費和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真正用于教書育人的時間。哈佛大學校長中心主任米莉·皮爾斯指出,布什政府的學校選擇制度,不是真正去解決公立學校績效低下的問題,而是以資助和鼓勵家長擺脫績效低下的公立學校來回避公立學校績效改進這一難題。
三、美國學校選擇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與美國在學校選擇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同樣采取一種就近入學的原則,但其涵義與美國有所區別。在我國,由于人口戶籍管理政策及教育財政制度的限制,政府按照學校計劃內的學生數量進行教育費用的資助,目前還不能如美國一樣,將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教育經費資助直接劃歸于個人,因此中國的家長擇校的成本和難度要遠遠高于美國的家長。相比美國追求個體自由和多元化教育理想的擇校產生機制,中國的擇校是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人們對于優質資源強烈渴求下產生的。雖然兩者產生的基礎有所不同,但美國的擇校制度及模式對中國依舊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在教育經費的資助來源方面,應促進教育經費資助形式的多元化。相比世界其他國家對于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國在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困難,雖然中國實施地方分級投入的政策,但就經費性質而言,都屬于政府單方面投資,社會力量辦學及教育經費的投資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限制,這與我國教育資源短缺和受教育者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是相悖的,政府應當支持私人對教育的投資,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
其次,在教育生產方式上,應鼓勵多元辦學,引入教育的競爭機制。擇校本質上是對教育優質資源的競爭,根本在于校級辦學特色及績效的差別。就我國當前義務教育的主要生產方式看,學校選擇機會只發生在公立學校之間,而且目的只是為了追求學生學業成績的改變,忽視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需求。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引入競爭機制,用市場競爭的動力推動學校的發展。利用各種資源優勢辦特色學校,以適應不同背景人群的教育需求,特別是利用社會優質資源提高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特色,促進公平與效益的平衡,并接受社會的監督。
再次,規范當前的擇校管理,引導擇校的方向。我國雖然不存在像美國那樣大規模的擇校運動,但義務教育階段內家長擇校的熱情相比美國卻毫不遜色,政府除了對家長擇校規定“就近入學”之外,在擇校的制度和規定上缺乏對擇校行為的管理。隨著受教育者對教育需求的日趨多元化,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擇校標準,明確擇校費用標準、范圍、程序,并在擇校價值取向上對家長進行合理引導和協助,通過合理的渠道使學校選擇做到公正,真正促進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質量。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