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脫離,在教育發展中作為一種事實狀態存在已久。就中國教育的現狀而言,對于這一事實,或許還需要研究,但更需要采取行動去改變。讓人欣慰的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正在努力地相互“靠近”。
這種“靠近”,不僅體現在教育實踐者對于教育理論的觸摸、領會、運用、創新上,也體現在教育理論工作者對于教育實踐的關注、理解、感悟、參與上。這種“靠近”,形式廣泛、內容豐富,參與的人員眾多。如,1996年設立的“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鼓勵一線教師重返理論學習的課堂,教育改革倡導教師要發展為“研究型教師”、校長要成長為“專家型校長”;“新基礎教育改革…‘新教育實驗”“主體教育”等教育學者牽頭的教育實踐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本期特別關注對話康健、楊騫兩位學者校長,聚焦于具有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雙重身份的教育人,通過他們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經歷來探討中國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現實關系。
學者校長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又是基礎教育學校的校長,他們與“學者型校長”最基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學者校長本身就是學者,理論研究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在成為校長之時,教育理論學習與研究給予他們的教育理念就已經存在。在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實踐對于中國的基礎教育有怎樣的意義?學者(教育理論)怎樣進入實踐(教育實踐)?在實踐中學者怎樣調整自己的角色,亦即教育理論怎樣應對教育實踐的挑戰?透過康健和楊騫兩位學者校長的經歷,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期許有些答案。
應當說,中國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現在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融合之勢。在這一過程中,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相互認識、交流、學習,共同努力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如果這一過程繼續深入,就可能會發生理論工作者與實踐者角色上的轉化與融合,即實踐者成為理論研究者、理論工作者成為教育實踐者,中國將有一批“理論武裝下的實踐者”,這可能就是我們呼喚許久的“教育家”。
溫家寶總理2009年教師節前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學聽課之后,談及感受時再一次談到教育家辦學,“我們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見的教育家來辦學,這些人應該樹立終身辦學的志向,不是千一陣子而是干一輩子,任何名利都引誘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獻身于教育事業”。涌現出更多的學者校長應當是實現教育家辦學的形式之一。我們呼吁社會的方方面面給予學者投入教育實踐更大的空間,并且倡導更多的教育學人能夠投身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