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個人主義思想史,杜威的新個人主義思想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轉折點。橫貫杜威個人的思想圖譜,其新個人主義思想可謂是一個核心內容。那么,杜威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新個人主義思想的?他的新個人主義思想又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思想呢?本文將基于對杜威著作的文本分析,嘗試解答以上問題。
一、思想背景
對于美國來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一個變革和動蕩的年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也為社會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工業寡頭的手中,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代已經結束,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大行其道。以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聯合組織廣泛地出現在制造、分配、運輸和金融等領域。與此同時,大量的工人面臨著失業的困境,社會貧富差距極其懸殊,階層分化十分明顯。在金錢文化的侵蝕下,社會道德規范普遍松弛,家庭生活和性道德也處于分裂狀態。世界大戰的戰火和極權國家的建立進一步加劇了美國人的不安全感。
在這樣的社會情形下,美國人依然將個人主義視為自己的傳統與旗幟,但“個人”已經不是美國建國之初所指代的那種具有進取心、發明、活力和進步品質的“農民”,而是一個地道的“商人”。以工業寡頭為首的人們激烈地使用個人主義來反對“政府對從前免受法律控制之工業實行任何形式的調節”,以維持原有的制度,并無視這種經濟個人主義所造成的經濟與機會的不平等。同時,這一制度及實踐與人們的信念和理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離。人們大力地頌揚著宗教、家庭、理想主義和利他主義,但又普遍地感覺到自己淪為了機器與金錢的奴隸,“缺乏明確而肯定的信仰對象與公認的行動目的”,從而陷入了一種孤立與無價值的體驗之中。
明顯地。這時的個人主義“已經萎縮為一種金錢尺度與手段”。各種尋求救世的學說雜然興起,有人主張完全放棄個人主義,采用極權主義國家的做法;也有人主張回到徹底的個人主義時代。在紛紜的意見爭論之中,“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形成了緊張的對立關系。
二、主要觀點
面對沖突與爭論,杜威摒棄了絕對主義的簡單化錯誤,主張對社會現實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問題、解決問題。
(一)批判舊個人主義
杜威將農業時期和早期工業化時代的個人主義統稱為舊個人主義。他認為“舊個人主義是一種原子式的自我封閉的個人主義,它在理論上充滿了缺陷和矛盾,在實踐上帶來諸多討厭的后果”。
1理論缺陷
在杜威看來,舊個人主義的根本錯誤在于缺乏“歷史的相對性概念”嘲。它把人性中的某些要素作為固定不變的東西,從而認為個人是“既定的、自足的”,自由則是“介人現成的屬性,為了使其表現出來,只需消除外在的約束”冊。在“個人”與“自由”這兩個核心概念上的絕對化錯誤,不可避免地決定了舊個人主義的先天不足。
杜威進一步具體指出,舊個人主義以人性因素孤立地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實際上顛倒了文化與人性的關系,并對人生做了簡單化的想象。杜威認為,人性學說表面看來是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實際上則是政治學的內容。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的,人性是如何構成的學說其實都是某一時期社會文化的反映。由此,用人性學說來解釋社會文化無疑是顛倒因果。舊個人主義高度贊揚的“進取心”等個人品質,事實上表征的是中性意義上的“嘗試”的含義,其結果積極與否需要在具體情況中進行判斷。
2 實踐后果
杜威肯定了舊個人主義在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所發揮的積極的變革作用。作為一個必要的過渡性運動,舊個人主義成功地解除了對美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束縛,在開辟美國的發展道路上充當了變革手段。同時,杜威明確指出,“個人主義運動,歷史地、總體地看,也未能在任何相稱的規模上——并以任何可靠的方式——確保個人的自由,哪怕是那些自由的臨時擁有者”,它“錯誤地把權威與自由,穩定與變革對立起來”,并誤入金錢文化的歧途,成為了商業投機者所制造的不平等與壓迫的源泉與辯護。
在“美國已從其早期的拓荒者的個人主義進入到一個合作占統治地位的時代”里,個人的地位已經被各種組合所代替,而舊個人主義仍舊力圖永久化存在,它從內部造成了社會混亂與沖突。因為“雖然個人現在已為種種龐大而復雜的團體所掌握,但這些聯系的意義尚未和諧且一貫地映入人們的想象的與情感的人生觀”,杜威將之稱為“‘失落的個人’之悲劇”。
(二)提出新令人主義
在對舊個人主義深入批判的基礎上,杜威并不認為美國要完全拋棄個人主義,而是要考慮如何“改造社會以利于一種新型個人的成長”,即重建個人及個人主義。
之所以選擇重建而不是放棄,杜威有著自己的充分理由。首先,在價值上,杜威贊同個人主義的基本觀點_八是目的。他認為在前科學與前技術時代,個人主義存在的終極意圖就是確保個人的靈魂得救。現代個人主義運動所表達的個人自由的原則,深深根植于人類的構造之中,體現其中的真理永不消逝,無論對它施加多大的壓力。其次,杜威觀察到,雖然產生舊個人主義的背景已經改觀,但道德和哲學意義上的個人主義在社會的深層“頑強存在”著,并且構成了機器工業和經濟活動的背景。因此,杜威認為美國需要的是“一種普遍的、共享的個人自由”,且“得到社會化的、有組織的理性控制的支持與導向”的自由。關鍵的問題只是“個人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嶄新環境中怎樣重新界定自我,新個人主義將呈現怎樣的品質?”
在提出個人主義的道路上,杜威首先界定了“個人”。他認為“個人是某種達成的東西,不是在孤立狀態下達到的,而是在一定環境的幫助與支持下”達成的。進一步說,個人是通過社會互動,通過共同體的活動逐步形成自我的。因此,個人與組織或社會之間不存在對立關系,而是彼此交融的。甚至,個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聯系中才能尋找到安全與保障,這種聯系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道德上的。同時,人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環境或文化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人性及其聯系生活的運動中,個人是最終的決定性因素。
另外,杜威對“自由”的含義進行了轉向。首先,杜威認為自由并不是個人固有的成分或先天屬性,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達成或制造出來的。其次,經濟自由也不是自由的基本含義,“基本的自由就是心靈的自由,以及產生理智自由所必要的行動與經驗的適度的自由”。另外,自由更不是“個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權利”,即便個人的行為不會干擾別人同樣的自由。個人的行為應該接受來自于自我反思與判斷的束縛,盡管它不接受外在的束縛。
在這兩個前提之上,杜威概括表達了他所設想的新型個人——“思想與欲望的模式與他人具有持久的一致性,其社交性表現在所有常規的人類聯系中的合作性”。根據杜威的設想,社會將為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個人仍將繼續保持著主動性、創造性與活力,在共同體中與他人分享著一致的信念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個人不會過度地沉溺于表層的社會交往,更不會在外在束縛的約束下與他人保持膚淺的一致。但是對于新個人主義將要采取的形式,杜威沒有給予明確的介紹,他認為那“只有在取得更大進步后我們才能進行描繪”,因為新個人主義必定是一定社會具體條件中的新個人主義。
至于在當時如何實現新個人主義,杜威自己也認為如何讓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接受同一目標的要求并使個人獲得自由是一個難題,美國在這方面也沒有什么經驗。但他不斷地強調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力量。
1 共同理智。在杜威看來,體現于科學中的共同理智始終是變革的真正的和最終的源泉。民主的基礎不僅包括“對人性之能量的信賴”,還包括“對人的理智,對集中的合作性的經驗之力量的信賴”。自覺地使用理智參與到社會聯合之中是實現新個人主義的必然之路。
2 科學技術。杜威曾明確指出“只有通過控制性地利用業已掌握自然界物質力量的科學與技術之全部資源,我們才能獲得一種新個人主義”。他認為,科學可以創造新的價值,以彌補傳統的更迭;科學可以發展道德,以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持社會的統一。同時,杜威主張將科學的精神和方法推廣到社會生活中,以實驗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并釋放人的潛能。
3 教育。杜威認為民主與教育是相互交織和依存的。教育內在含有自由之義,教育所要做的是創造條件使個人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同時,教育也應培養個人形成理智,擔當起一個有效的社會成員所應肩負的責任與義務。教育對于新型個人的產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總結評價
綜合來看,杜威本人雖然沒有對新個人主義的具體形態和實現途徑進行周詳而細致的描述,但從杜威已有的論述中我們發現,與舊個人主義相比,杜威的新個人主義完成了兩個轉變。第一,他將個人與社會有機地統。了起來,從文化與人性的相互作用出發來審視個人,消除了舊個人主義將社會碎片化的可能;第二,他將理性的精神自由作為人類的基本自由,并接受理性對于自由的自我約束,擺脫了舊個人主義為經濟利益之手段的桎梏。這使得當代任何對于個人主義的責難似乎都在杜威那里被無形消解了,與杜威的其他思想學說聯系來看,杜威的新個人主義無疑與其實驗主義、人性、民主與教育等學說是彼此融通的,新個人主義中所表達的基本觀點無疑是其整個學說中的一個核心內容。沒有對個人權利、個性與尊嚴的尊重,沒有對民主共同體的期許,我們不可想象杜威學說的靈魂會在哪里。
在對杜威新個人主義的評價中,有研究者爭論杜威究竟是將個人還是將社會放在了第一位,也有研究者討論杜威是否真正做到了個^與社會的結合。…在筆者看來,這些討論無疑又陷入了杜威所批判的“意見”之爭,其意義并不大。當然,杜威的思想中有紕漏之處,但筆者認為,在個人主義思想的研究與運用方面,杜威新個人主義思想的最大貢獻,無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動態的文化分析視角來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關系的范例,以及看待自由問題的歷史眼光。個人主義不僅不與資本主義等同,更不與社會主義對立,任何社會都需要面向自己的實際問題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為著民主的理想不斷地調適社會以發揮個人的潛力,實現心靈的自由。因此,在我國追求民主化的道路上,在實現社會成員的主體地位與權利的努力中。杜威的新個人主義思想無疑具有正本清源的功能,它讓我們以理性的、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個人主義思想及方法,以更好地做到用他山之石來攻玉。
從實踐方面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一個逐漸破除各種身份等級制,爭取個性獨立與個體權利的過程。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始終從集體主義的角度認識和使用個人主義,使得今天很多人仍然為了保持社會主義的“純潔”而錯誤地壓制著個性,刻意地疏離著自由。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一部分人又用個人主義來掩飾自己的暴利行為,更加錯誤地將自由等同于經濟自由與不受約束,制造了新的社會不平等。另外,在學校教育里,我們口口聲聲地頌揚著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同時,又有意或無意地約束著學生的個性發展,將個人消泯在紀律的管制之下。對于社會和學校中這些錯誤的認識與做法,筆者認為杜威的新個人主義思想無疑是一劑解毒良藥。它幫助我們從源頭上理解個人與社會、自由與紀律的關系,教導我們尊重個人的個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將個人自由的原則融入我們的血液;同時,它提醒我們接受自己的自我理性約束,更向我們強調在行為中要時刻參照他人的行為,考慮他人的需要,從而在一種共同體驗中走向心靈的自由。
最后,筆者要表達杜威思想中的一個應有之義,恐怕也是杜威最想告知讀者的一點——在對自己所處社會的觀察與分析的基礎上,確立與自己文化相適應的新個人主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