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是中小學校的領導核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一個好校長帶領一批好教師,才能辦出一所好學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培訓是提高校長管理能力和治校水平的重要途徑。接受形式多樣的職后培訓,既是校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長必須履行的現實義務。
一、校長培訓的制度歷程及現實問題
在國家教育行政層面上,我國開展有組織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1982年,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普通教育行政干部培訓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探索建立中小學干部定期輪流離職學習的制度。1989年底,原國家教委頒布了《關于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系統完整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政策文件,從此,我國的校長培訓工作進入了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階段。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1999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為校長培訓工作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規章,將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該規定提出:“參加培訓是中小學校長的權利和義務,新任校長必須取得‘任職資格培訓合格證書’,持證上崗。在職校長每五年必須接受國家規定時數的提高培訓,并取得‘提高培訓合格證書’,作為繼續任職的必備條件。”隨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又頒布了一系列校長培訓的相關規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觀管理、院校依法施訓,校長自愿學習”的校長培訓運行新機制。
近30年來,在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院校及培訓機構的多方努力下,我國的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校長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但是,在校長培訓實踐工作中,也存在著如下方面的問題:(1)培訓主題和內容與校長的實踐需求相脫節,不能反映基礎教育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新趨勢,過于重視理論導向,缺乏操作性;(2)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不合理,內容重復,或課程結構太松散,缺乏引領的核心;(3)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枯燥,缺少實踐環節,不能激發校長們的積極性;(4)培訓的針對性差,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培訓過多過濫,校長疲于應付,不勝其煩;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的基礎培訓嚴重不足,但是很多的培訓承擔部門卻采取同樣的課程內容展開培訓,忽略了學校的辦學實際和校長發展需求,導致培訓效果差。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現實問題,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校長培訓工作研究,對培訓理念、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與培訓實施流程等方面進行合理設計,開發出科學合理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方案,更好地通過校長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校長隊伍素質,促進校長職業發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質量,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校長培訓的需求分析
為什么要開展校長培訓?校長培訓工作的開展,首先是基于教育行政部門提高校長隊伍素質的行政需求,同時也基于校長職業發展的實踐需求。
根據公共行政與公共服務理論,政府是公共教育服務的基本供給者,要提高公共教育的質量,就必須下大力氣提高中小學校長組織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公共教育服務的供給者,政府開展對校長的培訓工作,可以采取的形式包括兩種:(1)政府下設的培訓機構如教育學院、進修學校等直接對校長進行培訓;(2)政府委托師范大學、綜合大學教育院系組織開展校長培訓工作,可以將這種形式稱之為校長培訓服務的非政府供給。為了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是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校長培訓工作的基本需求。任何形式的培訓,都必須考慮到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的宗旨,務求實效。
在實踐中,我國的中小學校長培訓主要以在職或短期離崗的非學歷培訓為主。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根據《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校長培訓主要有任職資格培訓、在職校長提高培訓和骨干校長高級研修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培訓所面臨的需求和任務是不同的,表現如下。
任職資格培訓:按照中小學校長崗位規范要求,對新任校長或擬任校長進行以掌握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培訓。
在職校長提高培訓:面向在職校長進行的以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辦學經驗為主要內容的培訓。
骨干校長高級研修:對富有辦學經驗并具有一定理論修養和研究能力的校長進行的旨在培養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專家的培訓。
在培訓之前,需要對培訓的類型、校長的具體需求進行調研、分析。現在,一些承擔校長培訓的部門發現,校長培訓越來越難做了,一些參訓的校長已經參加過多輪培訓,甚至有在海外參加培訓的經歷,而同時也有一些校長以前還從未參加過培訓。如果對這些校長施以完全相同內容的培訓,培訓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所以,組織培訓之前,培訓承擔部門要及時與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溝通,摸清校長的整體培訓需求類型;同時,如果可能,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向來參訓的校長具體摸清他們希望解決什么樣的現實問題,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理論的啟迪,并分析哪些問題是共性的,哪些問題是個性化的,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三、確立校長培訓的共同愿景
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促使學生不斷追求卓越。對于校長培訓來講,其核心價值則在于促使校長持續追求卓越,進而推動學校走向卓越。近30年來,雖然校長培訓的時代背景、內容、形式、途徑等不斷發生變化,但是持續追求卓越是校長培訓的永恒主題。校長培訓的首要工作是為中小學校長樹立一個卓越績效的發展愿景,并提出參考性的實踐路徑。
什么樣的學校才算是卓越學校?根據《教育類卓越績效準則》[1](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的標準,卓越學校應當堅持如下價值觀并實行之。
(1)前瞻性領導。學校領導者需要建立明確而實在的目標,設定清晰的發展方向,鼓舞學校全體成員追求卓越績效。(2)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學校要充分發揮全體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探索成功之路提供多樣性的機會。(3)組織與個人的學習。把學校建設成一個學習型組織,提高學校對內外環境變革的適應能力。(4)重視教師與合作伙伴。學校要采取多項措施提高學生、教師、家長和利益相關人群的滿意度,實現信息與發展成果的共享。(5)敏捷性。學校能夠靈活回應各種利益相關人群的需求,并強化學校管理中的時間價值。(6)注重未來。理解與把握社會和教育環境的變動趨勢,在人才培養上具有堅定的未來導向。(7)促進創新的管理。革新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不斷改進教育服務的內容和形式。(8)基于事實的管理。將學校管理建立在細致的信息收集、數據分析之上,將事實作為學校管理的思考基點。(9)社會責任。恪守教育職業倫理、實現學校社會責任分明,學校領導者應當成為組織的楷模。(10)注重結果和創造價值。學校要為學生和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促進學校整體的績效改進。(11)系統的視野。做好學校組織內外的資源整合,系統思考學校發展策略。《教育類卓越績效準則》為分析和評價學校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框架,也提供了一套價值評判的參照標準。
在現實社會中,由于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差異,學校存在著薄弱的(Weak)、一般的(Adequate)、優質的(Good)等多種層次,但是想把學校辦得出類拔萃也即卓越(Excellent)是校長的不懈追求。同時,在國際化、社會經濟轉型以及新科技革命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學校的內外環境、教育內容與途徑、學校管理等方面也在持續變化,這決定了學校追求卓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是一勞永逸的。也就是說,學校卓越績效的改進是一個永續的過程。
人類行為的基本特征在于價值指向性,校長培訓工作也不例外,它必須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在學校和校長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校長培訓工作的應然功能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如此回答:通過培訓,協助校長構建一套卓越績效學校的愿景,提出明確的行動目標并使其成為學校管理的自覺實踐策略。校長培訓工作怎樣幫助學校構建卓越學校愿景并為之付出行動呢?這需要課程設計、教學組織形式和效果評估方面的策略支撐,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四、結構化設計校長培訓課程
要辦好學校必須提高校長素質,這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共識。從20世紀初實行科學管理以來,西方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校長培訓已經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綜合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研究成果可發現,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校長培訓的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以校長職業發展和管理實踐需求為導向,對校長培訓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校長的培訓需求,將課程設置作為校長培訓的中心環節,構建以學校領導力提升為核心的結構化課程體系,通過課程實施促進校長的職業發展,促使學校不斷追求卓越。
在教育學中,課程是指教學的內容及其進程安排的綜合。采取結構化的方式設計課程,也就是將校長培訓課程設計為若干相對獨立的部分,將若干相同或類似的培訓主題歸為某一特定的課程結構,在培訓過程中對課程內容加以組合,使之適合校長的實際需求。一般來講,結構化的校長培訓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
1.教育理論通識課程:這類課程以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前沿、國內教育改革的一般問題為基本內容,主要目的是提高校長的一般教育理論水平及提高教育實踐的問題意識,幫助校長把握教育的宏觀發展脈絡與基本法律制度。
2.教育管理專題課程:以學校管理的具體問題為出發點,以專題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學校發展中遇到的實踐問題,并將國際性的學校改進經驗、教育管理的前沿理論納入進來,旨在促進校長的領導力與執行力的提升。
3.辦學實踐經驗課程:優秀中小學校長作為校長培訓的兼職教師走進課堂,介紹辦學理念、領導管理和實踐體會;同時,安排參訓校長進入學校實地聽課、觀摩、研討,為參訓校長提供辦學思想、組織與人事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啟迪。
4.校長行動研究課程:選聘優質中小學校長、教育管理研究工作者擔任校長培訓過程中的指導教師,協助校長邊參加培訓邊開展相應的反思性的行動研究,同時在培訓期間,舉辦一定次數的校長研討會或學術沙龍活動,將培訓成果以校長行動研究的方式展現出來。
在實踐中,教育理論通識、教育管理專題、辦學實踐經驗、校長行動研究四個部分的課時結構的時間安排比例大致為1:2:2:1。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情況將具體的各個主題的培訓內容交叉進行。無論課程如何具體安排,在培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都要突出校長培訓的實踐需求導向和辦學具體問題導向,同時擴展校長的理論視野和國際前沿視野,并提高校長的基于現實問題的反思性研究能力。上述的課程安排其實是為校長培訓提供了一套課程的“菜單”,也可以稱之為“菜單式培訓”,實踐表明,這種“菜單式培訓”在培訓實踐中是否有效,是師范類院校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校長培訓工作能否取得預期成效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可以采取培訓的承接單位與有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門或校長培訓主管部門共同開發培訓課程的形式,由教育行政部門或校長培訓主管部門來提出培訓需求,雙方共同詳細設計上述四個課程部分的具體內容,從而提高菜單式課程的課選擇性和針對性。[2]通過專題課程、實地考查、行動研討的課程結構設計,在全面提高校長領導力和執行力的情況下,促進校長的問題研究能力的提升,并采取措施鼓勵校長將反思性的行動研究成果發表以實現研究成果的共享。
五、培訓效果的評估策略
對于校長培訓效果的評估,主要分為兩種策略:過程性的評估和結果性的評估。培訓的組織者需要實時跟蹤、監控培訓的過程,隨時監測培訓效果,包括課程進度、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適用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等,并定期將培訓過程的監控結果與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溝通,保障培訓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在培訓工作結束之際,對培訓的效果進行整體的評估。總的來看,培訓效果評估是指對培訓單位的工作質量和成效、對校長學員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其目的是反饋信息,及時反思總結工作,做好當前的培訓工作,并為下一次培訓方案的制定和培訓工作提供準確、必要的信息。培訓效果的評估可從對培訓工作質量和效果的評價、對校長培訓研修過程與成果的評價兩個角度進行。
培訓效果評估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形式。
1.調查問卷。為了了解培訓效果,繼續改進培訓單位的校長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培訓工作結束前一天培訓單位要立即做培訓工作調查問卷,分別涉及培訓課程、培訓方式、培訓感受等方面,具體調查了解校長接受培訓的收獲,比較受校長們歡迎的課程,對課程內容安排的建議,對培訓方式存在的問題與建議等方面。
2.訪談。為了更詳細地了解參訓校長的培訓感受,可以組織開展個體或集體訪談等調研形式,分別就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服務等方面展開討論,具體了解培訓內容是否存在缺失、專題實踐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與學校的交流是否充分、學術研討環節的滿意度等方面的問題。
3.授課與指導教師評價。為了提高校長們的教育管理研究能力和水平,應選派教育管理研究人員和一線優秀校長承擔培訓課程,并擔任參訓校長的學術指導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參訓校長隨時與任何教師和學術導師展開思想互動,所以從授課教師和指導教師的角度開展問卷調查或訪談,可以對校長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評價。通過授課與指導教師評價,可以進一步了解參訓校長在培訓期間的學習情況,校長開展行動研究所選取的問題、研究的規范性程度、取得的具體成效等,并聽取授課與指導教師對于校長培訓工作的具體意見和建議,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
同時,培訓單位還可以同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溝通,了解培訓工作是否達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預期目標,還存在哪些方面的有待改進的地方。實踐證明,綜合多種調研方式,全方位、全流程監控與評價校長培訓的成效,這是保障培訓質量、做好培訓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校長培訓實踐中,能否有效回應教育行政部門和校長發展的現實需求是校長培訓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性因素。通過研究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校長需求、建立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設計結構化的課程以及完善培訓效果監控措施,構建一種面向實踐需求的校長培訓實施體系。事實表明,這對于提高校長的治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不斷地促進學校從薄弱走向優質,從優質走向卓越,進而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本文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中小學校長領導力培訓”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美國鮑德里奇國家質量計劃#8226;教育類卓越績效準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
[2]彭來桂.主題性校長培訓模式的構建[J].中國教師,2008,(1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