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傳統和理念在師生員工言行舉止上的具體表現,是學校行為規范、人際關系、公共關系的綜合反映。一所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映射著一個校長的眼界、心胸、素養和行為。本文試就校長在學校行為文化建設中的影響談談個人的認知,以求教于大方。
一、校長的眼界決定著學校發展的高度
學校管理,說到底是對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的管理,而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的選擇和確立,則取決于校長的眼界。可以說,校長的眼界、思路不僅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學校的出路和發展空間,而且會決定教師的眼界。校長的眼界有多高,思路有多闊,學校的出路就會有多遠,發展的空間也就會有多大,教師的行走可能就會有多遠。蔡元培校長在北大所主張的“兼容包并”的辦學理念,引領北大在輝煌的道路上發展了一百多年,這就是校長眼界決定學校發展的明證。一校之長,要擺脫行政化、官僚化的傾向,要有執著的教育追求,真正地定下心來,修煉成為一個教育家,并用教育家的眼界來辦學。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校長要成為教育專家,就要有“求諸己”的意識,因為“求諸人”是靠不住的。靠不住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是特有的個人,適合他人的,可不一定適合自己。“求諸己”的關鍵在于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力、思考力。在信息、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校長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力和思考力,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摸象的盲人,就難免固步自封,以偏概全,或者人云亦云,其決策就會不切實際。要想帶領學校走在兄弟學校的前面,校長就得不斷地學習,認真地思考。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思考,能夠豐富思路。眼界開闊了,思路豐富了,決策就會科學了。
在素質教育呼聲日高的今天,更需要校長具有寬廣的眼界。校長眼界寬廣了,才可能正確地把握教育形勢,準確理解教育的價值,認真地探尋教育教學的規律,科學地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師生員工才有可能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堅定目標,奮勇前行。
二、校長的胸襟影響著和諧環境的形成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有這樣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有一次,一個新生報到,在校園中遇到衣著樸素的季羨林先生,還以為他是學校的工人,就讓他幫自己看行李,季先生一看就看了一個多小時。在第二天的開學典禮上,這個新生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坐著的那個幫他看行李的“工人”,就是中國著名的東方學專家、北京大學的副校長季羨林教授。
季羨林先生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們,校長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海可以納百川,因為它處于下位。人也一樣,當人自覺地處于下位時,他就不會過高地估計自己,就不會盛氣凌人,就會有廣闊胸懷去容他人之所不容。校長不是行政官員,校長是教育專家。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就在于他們時刻將自己擺在下位,沒有架子,不以善小而不為。
校長必須認識到,校長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什么職位;校長還應該是一個專業,有專門的學問。如果視校長為職位,校長就有可能脫離師生,脫離實際;如果將校長視為職業和專業,校長就可能以平常人的身份與師生對話,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聲音,努力從他們身上汲取“養料”。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于傾聽是校長管理學校的一種策略,多傾聽同行、同事,尤其是教師的聲音,不僅可以及時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好地決策,還可以提升校長的個性修養。善于傾聽,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的是大海一樣的寬廣胸懷。校長心胸寬廣,和諧學校的氛圍就容易形成。
學校的管理是對人的管理,用人的問題最能反映校長的胸襟。關于用人,還是《晏子春秋》說得好,“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因為人無完人,不可苛求。一個胸襟開闊的校長,更要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尋人之長,念人之功,揚人之德,甘當人梯。如果一個人能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來評價別人,就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是人才。沒有不好,只有不同,校長手里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人才;校長手里的人才多了,學校管理中的矛盾就會化解,就會減少。這一多一少,換來的就是融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融洽了,管理就會更輕松、更全面、更有效。
校長代表政府管理學校,集人、財、物于一身,在學校這個小天地里,處理不好,校長就會擁有“絕對”的權力。沒有一定的胸襟,校長這個職務,就可能成為葬送自己的工具。做校長的,一定要記住:心底無私天地寬。不謀私利,不圖虛名,不計得失,不貪便宜。在日常生活中要慎獨、慎微,時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始終保持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當校長在榮譽和金錢面前想到的是教工時,那么教工們就會想到同事;當教工人人都能為他人的榮譽和利益著想了,那么,學校和諧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三、校長的素養關系著學校的文化積淀
校長的素養是一種綜合的素養,它既包含著人的基本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專業能力,也包含著文化素質、行政管理經驗所積淀的文化因素,這便是校長區別于其他領導者的特質,因為校長既是管理者,更是教育專家,其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對學校的文化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濡染力量。
學校行為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一個方面,是一所學校歷史文化積淀在一定階段的顯露,是學校文化“動態”的部分,是需要維護和可以塑造的。在學校行為文化建設中,校長不僅是設計者、指導者,更是塑造者、維護者和推進者。校長本人的文化素養和對學校行為文化的認識與評價,會不知不覺地演變成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標準和模式。校長文化素養的高低程度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當校園行為文化建設處于進取狀態時,學校事業的發展不僅強勁而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征。
校長文化素養的特點決定了學校在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特有的文化內容,校長的文化品位在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中占據突出的地位,甚至校長在文化方面的興趣愛好,也影響著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具體方向。如果校長缺少文化素養,他就只能沿著學校固有的模式重復前人的經驗,或干脆讓其自生自滅。當校長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以及與這種素養相一致的文化眼界時,就可能超越個體經驗的局限,不斷地從相關的事物中尋找參照物,看到自己的不足,探尋改進的辦法和出路。當學校在校長的帶領下,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行為方式時,這所學校特有
的文化傳統就有可能慢慢地積淀和傳承下去。
四、校長的踐行改變著師生的行走方式
校長應當是一個思想者,但更應當成為思想的踐行者。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長期間,每天早晨八點到學校走廊去迎接上學的學生們,整個白天都用來做班主任工作、上課或聽課,晚上則忙于整理筆記。30年里,他對大約3700名學生做了觀察記錄,他始終親自帶著四五個最難教育的學生,進行重點觀察和教育。他時常撿起地上的廢紙,換下壞燈泡,擰緊螺絲釘。蘇霍姆林斯基正是通過這樣的具體實踐成就了一番事業,影響了世界教育。
作為校長,其每一點思考、每一步設計、每一個行動都應該能為師生所仿效。因此,校長要用自己的思考、設計和行動去影響師生員工的理念,去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每一所學校都有它特有的文化傳統和氛圍,這種傳統和氛圍,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學校一代代的教師、一代代的學生。這文化傳統和行為方式,有健康進取的,也有頹廢落后的,校長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引領班子成員和師生員工去甄別、去遴選,努力張揚那些健康進取的文化,摒棄頹廢落后的文化,形成自己全新而豐富的校園文化特色,并以這樣的文化改變師生的行為方式。
校長的日常行為舉止,應當力求規范而瀟灑,儒雅而靈動,端莊而活潑。日常管理上,校長應當致力于順應學校發展方向的制度建設行為、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建設行為、有利于提高師生生命質量的教學組織行為、創設師生和諧發展關系的協調行為、為人師表的示范行為,以及不倦探索的創新行為,等等。校長的躬身踐行、為人表率,必將影響著師生的日常行為和教學行為,促進全校上下步調一致,師生共同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
總之,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關鍵在于校長:校長的眼界有多高,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就會走多遠;校長的心胸有多闊,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思路就有多廣;校長的素養有多高,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就會有多美;校長的行為有多靈動,學校的行為文化建設就會有多完善。校長用心思考并躬身踐行了,校園才會是充滿文化的,師生員工的行為才會是魅力四射、充滿睿智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二甲中學)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