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如何指導高校中的少數民族
大學生充分就業,合理就業,乃至勇于創業,已成為各高校謀求畢業生就業、提高就業率的一項關鍵工作。
一、造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內地等發達地區,社會為畢業生所提供的就業機會遠不能滿足需要。
2.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離市場競爭的要求仍有差距。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地區、貧困家庭,他們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大學機會,往往具有樸實、勤勞、能吃苦等特點,這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競爭優勢和長處。但是客觀地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技能、應變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大多不具有優勢。一方面,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相對落后的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數民族中小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與城鎮的同齡人相比,部分走進大學校園的少數民族同學自進校那天起,就在知識基礎、技能基礎等方面與其他大學生存在一定差距,且在日后競爭中始終很難完全消除這種差距。另一方面,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保留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傳統。在以漢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教育體制中,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具有競爭的優勢。再一方面,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為完成學業,他們需要國家社會的幫助,需要助學貸款,需要勤工助學,他們承受著非貧困學生無法想象的學習壓力、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很難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佼佼者。
3.少數民族大學生傳統的就業觀念是阻礙其順利就業的另一因素。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些來自邊遠地區,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發達地區,學生的就業觀念比較單一、比較傳統。
二、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困難只是一種現象,而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教育及管理過程的改革和創新。
1.有效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競爭能力
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培養高層次少數民族人才,是當前形勢下落實民族政策的新舉措。競爭能力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反映,是現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競爭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競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的新途徑。
首先,要開闊他們的視野,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個人進步的動力;競爭機制已被引入到各行各業,在競爭中求發展、求創新,已成為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要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每個人都處在競爭的環境當中,大學生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走向社會,都會面臨激烈的競爭,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他們成才的決心。提高競爭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競爭的大潮中磨練自己,迎接社會的挑戰。
其次,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信心,培養適應競爭的心理素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同時,競爭的廣度和深度也在不斷增加。為適應社會的需求,高等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應引入競爭機制,以便圓滿完成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任務。如何在競爭中取勝?關鍵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在整個素質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它對人的行為起著驅動和制約的作用,直接影響行為的效率。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智力開發、能力形成和身體健康的基礎。面對充滿競爭的社會,培養良好的競爭心理素質已成為新時期大學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思想比較保守,學習定位較低,在活動中缺乏奮勇爭先的精神。因此,教育者尤其要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競爭的觀念和參與的信心,用競爭的心態去克服由于文化教育、家庭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等造成的消極心理。
再次,夯實基礎知識,增強競爭實力。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和能力的競爭。所以增強大學生的競爭實力要從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兩方面著手。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基礎較差、求知欲望強的特點,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的輔導,引導他們勤奮學習,掌握基礎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樹立遠大志向,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創新能力等。
最后,建設學校文化,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學校文化的開放性、民主性和創造性特點,形成了培養學生競爭能力的良好環境。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創造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文化氛圍,應作為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學校文化建設要突出民族特色,將民族內容融入其中,展開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活動,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以及與漢民族大學生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比如,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能歌善舞、善于體育競技的特點,開展各種體育競賽和文藝活動。同時,學校文化還應該能夠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突出他們的創新表現和特殊才能。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的滿足,培養他們競爭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優良的品質。
2.政府要加大責任,為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出臺相應政策
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國家工程”,單靠地方政府無法實現,中央政府責無旁貸。中央政府的責任在于確定大政方針,加強立法執法,明確目標,健全工作機制,動員全國力量,總結各地各部門的經驗,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
首先,加強立法工作。抓緊時間研究制定《婦女就業法》和《就業歧視法》等法律文件。
其次,健全市場機制,建立統一、開放、高效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到東部和全國就業提供便捷通道;健全合作機制,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等方式幫扶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
再次,要設立專門機構,撥出專項資金,專門研究解決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中央國家機關、中央直屬單位(如安全、公安、海關等單位)和內地政府機構都要積極接收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要堅持辦好內地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班,逐步擴大規模,不斷提高培養質量。人事部等部委在全國建立大學畢業生見習基地的過程中,要實施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東部見習計劃,并對少數民族地區給予特殊支持,多選送少數民族大學生到內地發達地區見習。各級政府要把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協調,加大投入,采取切實措施,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最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少數民族地區要調整經濟發展觀,從追求以高速度為主要目標的經濟增長,轉向以創造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是帶動就業的“火車頭”,必須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實現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網貫通。勞動保障部門和人事部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要在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統一開放的勞動體系的形成。兩大部門各自有職能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應協調好部門利益,將各自承擔的職能進行整合,貫通勞動力和人才市場,打造一個高效、優質的人力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同時,還要增加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勞動保障部門要在用好資金、建立機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學、高效的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