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結合全國各地的實際狀況,在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基本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戰略高度上制定了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課程綱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全面培養合格人才指明了改革和前進的方向。《課程方案》與《課程綱要》在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涉及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主要環節,并對其軟硬件建設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與要求,成為今后指導我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如何實施和貫徹兩個文件精神,直接影響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下面擬從教學觀念、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談談我院在這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以及實施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以與同行們討論、商榷。
一、更新觀念是改革的“開山斧”
沈陽大學音樂學院創辦音樂教育專業已有25年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有的教師認為新的方案會降低現有的專業水平,會影響學院的生存發展。可見,若想改革,來自主客觀的阻力還是很大的。基于此,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課程方案》和《課程綱要》,吃透精神,把握實質。通過多次學習研討,我們從學生的出口對教師的觀念進行疏導——我們的學生在走出校門后從事的并不是音樂理論方面的學術研究,而是對藝術情操的培養。因此,在專業上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廣而深”,并不是“專而精”。教師們加深了對教改意義的理解,促使他們的思想認識初步統一在《課程方案》及《課程綱要》要求的基點上。
學生觀念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減少專業小課的課量及對合并一些理論課程不理解。如改革后,“和聲學”“復調音樂”“作品分析”“配器法”等課程被整合為“多聲部音樂分析與習作”,學生們認為這樣做會降低教學質量,會影響他們的專業發展。針對這些想法,我們通過對就業形勢和人才能力的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了實施新方案的意圖及學院的良苦用心。通過以上工作,我們看到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針對性有所增強,都能自覺排除過分強調“專業性”的傾向,已開始大步向“師范性”靠攏。
二、藝術實踐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實驗場”
表現力是教師,特別是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學校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鼓勵他們參加藝術實踐,督促學生在藝術能力養成上先行一步。
針對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學生表演機會少,缺乏藝術實踐的狀況,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鼓勵學生在聲樂考試中為同學伴奏;或者經常舉辦鋼琴、聲樂匯報演出、音樂會,舉辦各種鋼琴演奏比賽、聲樂比賽、鋼琴彈唱比賽、歌曲伴奏寫作比賽,等等。除此之外,還專門開設藝術實踐課,每學期3周(一年級上學期和四年級下學期除外),共18周、18學分。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參加該課程的考試并記錄成績。組織演出,作音樂教學的輔導工作,是學生展示才藝和檢驗實際能力的“實驗場”。因此,每學期我們都定期安排幾次演出,可以在校內,也可以讓學生走出去,深入到社會,特別是深入到中學,配合教學內容和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實地演出和進行教學實習,引導學生要關注自己的編排音樂創作能力和施教輔導能力,并在實踐中逐步提高。
三、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石”
師資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師資力量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一個專業能否持續、穩定地發展,因此建立一支學歷層次高、教學與科研能力強、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關于師資隊伍建設,我們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學位和進修提高;二是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在教學中逐步成熟和完善,以有經驗、有成果的教師為楷模,采取互相聽課、評課的方式逐漸提高教學水平;三是積極引進高學歷和高水平的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四是加強對外學術交流。以上舉措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使師資隊伍建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作。
四、改革行動是檢驗態度的“試金石”
為保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我們對基礎理論課程、演奏技能課程進行了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音樂基礎課程按學生程度授課。堅持教學以人為本,堅持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結合的原則。在加強學科之間交叉和整合的基礎上,采取分班制教學,如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實行A、B班分層次教學。A班學生基礎較好,進度可快一些,教學內容也可更深一些;B班則要在進度上稍慢一些,要求從基礎抓起,為下一步的提高打好基礎。
將鋼琴技能、技巧的訓練與鋼琴伴奏的基礎訓練融為一體。以往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鋼琴教學重視個人彈奏技巧和表演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缺乏師范特色。為克服這一缺陷,我們將技能、技巧訓練與鋼琴伴奏(主要指邊彈邊唱)訓練融為一體。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一面抓鋼琴技能訓練,一面抓伴奏(邊彈邊唱)練習,只有做到兩面抓,才能使學生適應將來的實際工作需要。
五、對實施《課程方案》《課程綱要》的幾點建議
其一,有些課程的開設不盡合理,如必修課程中《中國樂器》和《外國樂器》都作為必修,我們認為由于學制的制約,改為任選一種為宜。
其二,選修版塊學分安排欠合理。由于各校開設的公共課程存在差異,導致學校公共課中有些課程的開設和專業課程的開設存在一定的重復。如我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中開設了《教育學》(64學時4學分)、《心理學》(48學時3學分)、《教師技能》(48學時3學分),根據教育部的方案又需要增設三學期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108學時6學分),從而使專業任選課程中音樂教育與音樂科技類課程偏多,學分也顯偏高。
其三,選修課程的設置很有意義,但過于理想化,對大多數師范院校來說,由于受師資結構、教材等方面的條件限制,課程開不齊。
其四,教師及教改領導者亟需培訓,以充分理解和領會《課程方案》和《課程綱要》的意義。努力鉆研新教材教法,應不定期組織國家級、省級有關課程改革的學術研討會,總結交流經驗,促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