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在美國的小學里當過一天代課老師,教授那里的孩子關于中國的知識。在普及完常識,秀了一番獨一無二的中國字后,緊接著的提問環(huán)節(jié)讓人噴飯,各種頭發(fā)和膚色的小孩瞪著大大的眼睛,一雙雙小手舉起,充滿好奇地問道,“中國在哪里?” “中國有云朵嗎?”“中國人還留辮子嗎?”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的中國研究則在日益升溫,據(jù)估計,全美最好的100所大學內,以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的學者為首,大約有300到500位專門研究中國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的學者,而在智庫密集的大華盛頓地區(qū),更是活躍著眾多的“中國問題專家”。學術之外,布什在任的8年,更是破天荒地對中國進行了4次訪問,這在中美關系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一部分社會精英對中國充滿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知欲,他們嘗試著弄清楚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直以來是如何思考的,政策的制定者們也深知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但是在民間,普通美國人似乎對中國并不了解,也許是他們的教育里對中國的介紹本來就少,抑或他們根本就提不起對于中國的興趣。
微軟的軟件工程師比克今年50歲,沒來過中國,卻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得益于他長期練習氣功和太極拳。氛圍也很重要,他的同事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大陸來的第一代移民。中國對他來說是一個文明古國,人口眾多,并且日益強大。他所認識的中國人勤勤懇懇,家庭觀念很重,對于下一代的教育可謂傾盡全力,不計代價地供他們上最好的學校,而比克自己是典型的丁克族,沒有要孩子,他希望過自由的生活。從中國象形字的構造和英文字母的組成,他得出兩國思維方式不同的結論:中國人更重視結果,也就是一個字一個意思,而西方必須幾個字母才能構成一個單詞,這里面過程顯得更為重要。
克里斯汀#8226;波特今年32歲,在華盛頓大學進修法律。她認為中美兩國都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忽略了弱勢群體和窮困階級。通過張藝謀和李安的電影,她看到了中國,并且在大學的時候上過中國的詩歌課,對中國的水墨畫特別感興趣,認為其中蘊涵著一種平和的力量。
薩姆#8226;艾柯斯塔住在達拉斯,是一名工程師,今年27歲。他最關心的是環(huán)境保護問題,他希望中國不要走美國的老路,也就是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污染了環(huán)境。談到這次的全球經(jīng)濟危機,他認為主要是由美國過度的消費和混亂的房貸條例造成,而中國在全球經(jīng)濟的再次復蘇中將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他身邊的中國人給他的印象是十分懂得享受生活,時常開懷大笑。他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很多方面十分相似,不過中國人在吃的方面更有冒險精神。
中國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許多美國人。首先是飲食,在美國任何一座城市,總能找到一家美式中餐館,午夜之后,也只有這些中餐館的霓虹燈依然閃亮,上面寫著“營業(yè)中”。李安對武俠夢的重新演繹,令美國人領略到了東方深沉的意境。此外,中國的藝術家們也紛紛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他們在卡內基音樂廳開獨奏音樂會,在古根海姆美術館開個展,在舊金山芭蕾舞團充當領舞。
如此看來,一扇扇文化溝通的窗口早已打開,就待美國民眾伸出頭去一探究竟了。事實卻并非如此。
很多接受記者電話訪問的普通美國人,都沒有親身來過中國,因此只限于從媒體和周圍所認識的中國人身上獲取信息。當被問到“提起中國,你腦海里首先浮現(xiàn)出來的5個關鍵詞”的時候,大部分的答案包含了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大、文明古國等常見詞語,也少不了“崛起”這個世人的共識,不過依然可見一般美國民眾對于中國的認識仍停留在很淺的層面上。當記者反問中國一些老百姓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毫不雷同,并且更為個性化,從模糊的概念,例如自由、包容,到人物和城市的名字,奧巴馬、布拉德#8226;皮特、紐約,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文化符號。

中國的經(jīng)濟是在崛起,這毫無疑問,可是這個成長中的巨人在美國人眼里卻依舊保持著從前的和常識中的模樣。蓋洛普咨詢公司長期跟蹤調查美國民眾30年來對中國的好感度,深綠色線代表有好感,淺綠色代表無好感。從跌宕起伏的曲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可謂沐雨經(jīng)風、曲折迂回、恩怨輪替。這里面既包含相互斗爭、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尊重、相對穩(wěn)定的一面。這期間中美有過兩個蜜月期,自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1979年鄧小平回訪美國,給美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和友好的印象,民意指數(shù)攀高。1989年雖然標志著中美80年代短暫蜜月期的結束,但同時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也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美國提出的幫助中國提升軍備力量的“和平典范”計劃在這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90年代,中美關系變得更為復雜,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價值觀和政治制度上的差異,經(jīng)濟上的相互依存,戰(zhàn)略利益上的分歧,以及在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的競爭與合作。
很久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三大電視新聞機構一直是美國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這里邊,大部分的內容由廣告和娛樂構成,正常的新聞也是以國內新聞為主,國際新聞除了已經(jīng)焦頭爛額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zhàn)事之外,鮮有關于其它國家的報道,就連提供的觀點也總是驚人地相似,尤其是布什任內,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懷疑精神已經(jīng)蕩然無存。前副總統(tǒng)以及總統(tǒng)候選人戈爾在其書《對理智的侵犯》 (Assault to Reason)中提到了傳媒巨頭對信息的壟斷和對人民意志的操控,他認為人民因此失去了思辨的能力,并呼吁人們在網(wǎng)上重構一個自由交流和分享信息的言論民主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采訪的幾十位美國人里,他們對于一些關于中國的問題總是要搜腸刮肚、苦苦思索一番,才能有個答案。最后,當問到他們是否知道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時,電話那邊傳來的是同一語調的“NO”。
(感謝在美國的王丹平一家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