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1852~1908年),瑪麗·斯克羅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年),皮埃爾·居里(1859~1906年),恩內斯特·盧瑟福(1871~1937年),弗雷德里克·索迪(1877~1956年)
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將采集到的熒光化合物用黑紙包好放到攝影底片上,然后放到室外,期望太陽光線的照射能使它們發出熒光,產生能夠穿透紙張并把底片染黑的×射線。1896年2月,他取得顯著成功:發現了磷酸鈾酰銨。在一個沒有陽光的日子里,他把一盒化合物放進抽屜里。幾個星期之后,當他沖洗底片時,發現底片變得非常黑。但是,貝克勒爾錯誤地認為是熒光而不是鈾發出了×射線。
實際上除了鈾以外,其他元素也有這種功能。1898年,居里夫婦發現了釙和非常活躍的鐳這兩種放射性元素。鐳是一種放射性很強的元素,如果你把鐳放到裝滿水的水桶里,水馬上會沸騰。那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呢?
令人更加震驚的事情還在后面。歐內斯特·盧瑟福和弗雷德里克·索迪發現放射可用于煉金術,它使一成不變的元素發生變化從而轉變為其他元素。
物理學家發現了三種放射性物質,α顆粒只不過是一些氦子核,β射線是高能量的電子,而γ射線是高能量的電磁波。由于人們得知放射將引起疾病和癌癥,早期的放射療法不再受歡迎。放射性如今被有效地用于醫學治療、殺死腫瘤等數千種其他用途,從測定古代巖石和人工制品的年代到為宇航船提供能源、水果保鮮都離不開它。
宇宙射線(1911年)
維克多·弗朗西斯·赫斯(1883~1964年)
“殺人射線從外層空間轟擊地球!”在20世紀初,這可能是一個奇異的想法。當時,科學家發現離子突然出現在空中,還以為是地球上的礦物產生的輻射竊取了原子中的電子。
如果這是離子唯一的來源,那么離地球表面越遠離子將越少,因為大氣層逐漸地吸收了輻射。1911年到1913年間,維克多·弗朗西斯·赫斯制作了許多氣球,攜帶電子顯微鏡,親自乘氣球飛行探測電荷增加的過程。
赫斯的電子望遠鏡證明,在氣球向空中上升的過程中離子數目確實在減少,但是從1500米高空往上,離子數又開始增加。他認為這些離子來自高空,可能是某種輻射將它們射向大氣層。于是,赫斯發現了宇宙射線。
令人恐懼的宇宙射線由非常活躍的帶電顆粒組成,其中大多數來自我們星系的質子。許多超新星在大爆炸中產生巨大沖擊波,在1000年間這些沖擊波可以使質子和其他顆粒的數量急劇增加,并且產生大量的能量。
已經發現的能量最大的宇宙射線,是地球上任何粒子加速器產生的質子數的10億倍。要達到這一極限,超新星的力量也過于渺小。這些射線很可能來自外星系,天體物理學家們推測可能是宇宙大爆炸時期留下的宇宙顆粒。
它們的確是殺手。宇宙射線占每個人平均受到的自然輻射量的15%,每年使100多萬人患上了致命的癌癥。
放射性碳年代測定(1947年)
——威利亞德·弗蘭克·利比(1908~1980年)——
1947年,利比開發出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技術,用來確定各種有機物的年代,例如骨骼、木材、纖維等。再到后來,加速質譜儀的問世又拓展了這項技術的應用范圍,使其成為地質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古生物學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
測定都靈尸衣那樣的無價之寶的年代,只需幾塊小小的樣本就可以了。1988年對都靈尸衣進行的放射性碳測定證明,尸衣所用的亞麻布原料收獲于1325年左右,誤差為33年,顯然并非通常所認為的耶穌的尸衣。
1939年,人們發現宇宙射線作用于空氣中的氮,產生了碳-14,因而與這種同位素大有淵源的二氧化碳不斷融入有機體中。事實上,所有的有機物都來自這種同位素。有機體死亡后,二氧化碳不再融入,有機體內部的碳-14自然衰變為穩定的同位素碳-12。人們已經知道衰變的速度,因而測定兩種碳同位素的比例關系也就確定了有機體的死亡時間。但死亡期在5730年時,放射性碳的半衰期過短,因此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測定死亡期不足40000年的有機物。而要發現宇宙射線的波動變化就需要更為精細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
類星體(1963年)
馬爾騰·施密特(1929~)
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無線電天文學家無法確認來源的無線電波一直在不斷增多。人們孜孜不倦地審視地球上最大的反射望遠鏡所得到的攝像底片,希望從中發現星體或星系的蹤跡。1960年,托馬斯·馬修斯和阿蘭·桑德奇準確定位了一顆奇特的微藍的“星體”,它不穩定,位于無線電源3C—48的位置。1963年,在3C—273的位置上又確認了一顆不斷向外噴射物質的暗淡的“星體”。這些不同尋常的天體被稱為“類星體無線電源”,或簡稱為“類星體”。
類星體的光譜撲朔迷離:發射譜線之寬非常少見。1963年,出生于荷蘭的美國天文學家馬爾騰·施密特認識到這些譜線完全來自氫,它們向光譜中紅色一端發生了移位。這種大幅度的紅移意味著3C—273和3C—48的速度分別達到了光速的15%和30%,因而它們非常遙遠。如果這些光源是可見的,它們必定非常明亮。我們已知它們釋放出的能量肯定10萬倍于整個銀河系的能量。類星體屬于極端活躍的星系,事實上,它們是所在星系的高能核心,被稱為“活躍星系核”。
距離較近的一些天體對于了解類星體的結構可以有所啟發。非常獨特的半人馬座A有著厚厚的塵帶和顯著的無線電輻射區,它的結構最為接近“活躍的星系核”。馬丁·賴爾注意到類星體無線電源往往是雙峰的,可視區為能量爆炸之處,爆炸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噴射出巨大的云團物質,與周圍介質相互作用產生無線電波。無線電就像位置重合的高強度×光發射區一樣,直徑約為一光日,而典型的星系的直徑可達數萬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