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心臟病在這一年就已經躍為人類的第一殺手,當年就殘忍地殺死720萬人,占全年死亡人口總數的12.2%。有專家預測,到2030年,這一頑疾屆時依然是人類的第一殺手,960萬人將因此死亡,占死亡人口總數的14.2%。此外,在未來20年,吸煙者的數量預計也將增加,這也是心臟病繼續穩居頭號殺手的原因。
睜著眼睛躺在醫療中心的手術臺上,看著他那平靜的臉龐,沒有人會相信他即將接受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是的,生死攸關,這個詞一點也不夸張,因為他的心臟狀態實在堪憂。和大多數的65歲以上老年人一樣,他的主動脈瓣一個保障4個心腔血液循環的閥門,因經年累月地使用而變得越來越狹窄,達到了危險的程度。造成的結果便是,不管是在他的心臟中,還是在他的機體組織中,血液循環都得不到充足的保障,些許疲勞就有可能造成猝死。要拯救他的生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更換他胸膛里那個出了問題的主動脈瓣。于是,他躺到了手術臺上。
不同尋常的是,這間手術室里,沒有手術刀,沒有手術鉗,也沒有任何開胸所必需的外科手術工具。因為在這家醫療中心,研發了一套不打開病人胸腔而能更換主動脈瓣的革命性方法!這項先進的技術,在經過數年的實踐后,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大的興趣。歐洲、美國以及亞洲各地的心臟病學家們紛紛前來了解情況。原因很簡單,這項手術常常是那些病情極端嚴重病人的最后希望,對他們來說,傳統的外科手術具有致命風險。
一道寬大的玻璃窗照亮了這間手術室,里面是一片專注和寧靜的氣氛。主治醫生身邊簇擁著十幾位見習醫生和護士,朝若剛剛接受了局部麻醉的患者俯下身去。“我們要從病人的腹股溝,沿著股動脈,將主動脈瓣植入病人的胸腔。”主治醫生邊操作邊解說,“在腹股溝切一個4厘米的開口,就足夠將我們的器材送入動脈,并用機械手臂輕輕推動它在動脈中前進。之后,主治醫生迅速轉過頭去專注地看著監視器,屏幕上是由安置在病人胸部的一個×光掃描儀實時傳送的動脈和心臟畫面。
從背后看去,主治醫生好像一動不動。但走到他身邊,你就會發現他雙手戴著手套在精心地操作。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牽引著一根長長的導管,那是一根直徑7毫米的中空而有彈性的管子。從屏幕上可以看到導管沿著直徑不超過8毫米彎彎曲曲的動脈緩慢地推進到患者的胸腔,再推進到心臟的位置。最大的難點在于,要盡量避免導管與動脈壁發生摩擦,以免動脈受到傷害,然后要讓導管順利地通過已經變得很狹窄的主動脈瓣。
高精度的工作
為了讓導管穿過主動脈瓣而不造成阻塞,需要醫生精細地操作。有那么一小會兒,這位心臟病學家離開了手術臺去取替換用的主動脈瓣。那是浸泡在生理鹽水中的一片小小的三角形人造瓣膜器官,這個三角形器官的內壁上縫了非常薄的金屬質網面作為“支架”,使其成為正常的人類主動脈瓣的三尖瓣形狀,這個三尖瓣在閉合時會讓人聯想到奔馳汽車的商標標志。醫學專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了研發這一人造主動脈瓣的構想,當時所聯系的各醫療器材公司都認為這個計劃不現實。結果花了好多年才找到一家有能力實現這一想法的公司。隨后,手術便進入了第二階段,也中最棘手的一步。
在這個階段,需要沿著動脈將人造瓣膜導入。主治醫生將那張薄薄的膜片包裹在一個極小的壓縮球外,并通過導管將它們一同導入心臟。到達受損的主動脈瓣位置后,為了讓人造瓣膜得以展開就位,他要向壓縮球內注入一種“具有反襯效果”的顯影液體,使其膨脹,并在×光下可見,這一步驟對精度的要求極高。這也是手術成功的最重要一步,主治醫生的神情需要高度專注。想要免受從原來的主動脈瓣流過的血流影響,成功地實現人造瓣膜的投放,主治醫生能夠把握的,只有兩三秒鐘的時間!因為,在心臟插管手術開始階段通過病人腹股溝的一條靜脈向心臟導入了一根電探針,它可以使病人的心臟實現短暫的停跳,為人造瓣膜的投放創造這樣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窗口。在那短短的幾秒鐘,時間仿佛凝固了。終于,人造主動脈瓣就位工作了!
心臟學的一場革命
手術室里的緊張氣氛一下子舒緩下來。因為,這個步驟萬一失敗(幸運的是這種狀況至今基本上沒有發生過),醫生就得將人造瓣膜取出,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一遍。接下來的步驟就不那么困難了,只要小心翼翼地將導管取出,并將腹股溝的創口縫合。這項手術總共持續30分鐘,而傳統的開胸更換主動脈瓣的外科手術至少耗時6個小時以上!手術后,不開胸心臟插管術的患者只需住5天院。而傳統手術的病人,術后需要住院1月以上,隨后還要在專門療養中心康復3個月。目前,不開胸心臟插管術的成功率高達90%,術后半年的死亡率也僅為8%。而接受傳統外科手術重癥病人術后6個月死亡率高達20%以上。所以說,不開胸心臟插管術給心臟病學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
但是,不開胸心臟插管術仍然處于臨床實驗的階段,因為還要考核其術后一年的死亡率。所以,目前只能在那些主動脈狹窄癥狀極為嚴重、實施傳統外科手術風險極大的病人身上應用。但如果它的長期療效得到證明,在未來10年內,它就將應用到目前只能接受傳統外科手術的所有病人身上!
不開胸心臟插管術是心臟病治療術上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它并不是在傳統心臟外科手術之外的唯一選擇,甚至也不是第一種新的方法。心臟介入術又稱心臟插管術《因為它要使用導管),在最近幾十年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這不僅是因為它對病人的傷害較小,也因為它費用較低。它免去了傳統開胸外科手術中不可或缺的重型設備,比如體外血液循環的機器。因此,不開胸心臟插管術日益受到關注。醫生們都在嘗試應用這類治療術來疏通由于脂肪堆積而阻塞的心臟動脈。也就是在動脈收縮阻塞的部位安裝一個小小的彈簧。這種為時30分鐘的手術,已經幫助60%的病人擺脫了心臟動脈阻塞之苦(還有1 5%的病人接受的是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另有25%的病人采用血管擴張劑治療)。如今,它已經在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和法國的一些醫院得到了大量應用。
傳統手術仍大有可為
最近20年,隨著不開胸心臟插管術的發展,傳統的心臟外科手術量下降了20%以上。盡管如此,外科手術仍然值得尊敬。原因有二:一方面,不管插管術是多么神奇,還是有很多病例只能采用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比如,對于心臟血管阻塞的病人,如果阻塞段太長,或者是非外科血管矯形技術所不可及的,那就只能實施傳統的外科手術。另一方面,盡管外科手術比較復雜,但它的效果也常常更加持久。比如對于動脈阻塞,采用傳統外科手術,可以保障病人恢復正常10多年之久。而采用血管矯形術的病人,術后6個月內血管就可能重新阻塞(醫學上稱為“復發狹窄”現象)。因此,我們將一直需要技術精湛的外科醫生來為不能接受血管矯形術的病人進行心臟搭橋,為動脈過于曲折無法實施插管的病人更換主動脈瓣,為心臟缺口過大的孩子加以修復,甚至為一些病人施行心臟移植。
傳統外科手術和非外科式心臟手術是互為補充的。這樣,醫生就可以從幾種不同的方法中挑選最適合病人情況的一種。另外,方法的豐富多樣,還能使醫生在同一個病人不同的生命階段對他采用不同的治療措施。比如,可以在他較年輕時使用心臟搭橋術,以獲得較為持久的療效,而到他變老、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傷害較大的傳統外科手術時,采取血管插管矯形術。
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這種治療術沒有任何痛苦,目前,研究人員正致力于將這些原本為成年病人設計的技術應用在更小的病人身上。因為,盡管孩子的疾病和成年人的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心臟也常常受到嚴重疾病的困擾,這通常是由于發育不良造成的。醫生們在對他們治療時遇到的主要困難是,他們的心臟大小只是成年人的十分之一,血管粗細也只是成年人的十分之一!不過,這項技術針對的并非主動脈瓣,因為主動脈瓣損傷的情況通常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它針對的是更換肺動脈瓣。肺動脈瓣承擔著連通心臟和肺動脈的重任,在兒童身上常常因為發育不良而出現問題。
現在,這項技術已經能對僅有幾個月大的嬰兒實施治療了。而在以往,醫學研究人員是無法對這么小的孩子進行手術的,只能無奈地眼睜睜看著他們死去。如今,這些小病人基本上都有希望活下去!不開胸心臟手術正在不斷地戰勝危害人類生命的疾病。